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诲进入快速发展期间,人才培养从数量到构造再到质量不断优化,从考试测验探索到规模发展再到质量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诲之路。

进入新时期,融入环球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诲国际化转型的急迫须要。
高档职业院校该如何适应新形势、做好转型发力“大文章”?

常工职院下好国际化人才培养先手棋  第1张

“一带一起”产教领悟创新·校企互助国际高峰论坛即将在江苏省常州市开幕,值此之际,科技日报来到国家高职教诲综合改革试验区——常州科教城,深入干系重点高职院校进行调研。

在高档职业教诲领域,可以说,常州科教城的高职院校在国际化高本色技能型人才培养上,醒得早、转得快、干得实,为我国职教国际化发展供应了不少新履历和成功模式。
常州工程职业技能学院(以下简称常工职院)便是个中的一家。

第一招

顶层设计、搭建平台、对标国际

“中国企业‘走出去’须要技能型人才,沿线国家政、经往来须要跨文化人才。
因此对付高职院校来说,唱响‘一带一起’这首好歌,大有可为。
”常工职院党委布告王光文说。

在王光文看来,高职院校不仅大有可为,还须大有作为。
高职院校要增强主动性,在发展理念与辅导思想上主动对标国际,知足“一带一起”培植哀求;要提高专业与“一带一起”政策、沿线国家家当发展与教诲需求的领悟性。

“实现职业教诲国际化须要很长的发展韶光,同时涉及方方面面。
因此,理清思路、统一目标和资源优化整合是关键,必须要捉住机遇,做好顶层设计,主动跟进,搭建平台,对标国际,知足新哀求。
”常工职院院长吴访升说。

2015年,常工职院在与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开展国际互助的根本上,针对前期互助中涌现的问题。
该校立足于高职教诲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需求,环绕学生的国际化发展须要,创新互助机制,搭建互助互换平台,提升师资国际化能力,在教诲国际化赛道实现了弯道超车。

“10年间,常工职院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国际化办学的‘荒地’转型、升级为助推‘一带一起’培植的‘绿原’,实现蜕变的关键还在于学院创新性地提出了组建一个研究机构、搭建一个友好互换平台、培植一个国际措辞中央、建立一个外洋分校、建立一批外洋人才培养基地,即‘五个一工程’。
”常工职院连续教诲与国际互换学院院长管卫东说。

近年来,常工职院与中共常州市委党校、常州市商务局互助成立“一带一起”研究院分院,以国别研究为根本,开展国家职业教诲援外、高职外洋办学、企业“走出去”计策以及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诲发展研究,为外国留学生在常州期间的学习、生活、演习、就业等供应平台和做事。

此外,常工职院与中国缅甸友好协会、曼德勒缅中友协、常州市外事办公室在常州共建“中缅文化互换中央”,使之成为中缅两国在教诲、文化、科技等领域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利用学院建有国家级普通话考试中央的上风,常工职院预备并获批了常州地区的HSK考级培训中央,为在常高校以及周边城市的外国留学生供应汉语考级培训做事。

与缅甸教诲部技能与职业教诲司、与缅甸曼德勒福庆孔子教室互助共建常州工程职业技能学院曼德勒分校,为缅甸学生和职业学校西席来华留学或学习供应前端课程做事,同时也为缅甸培养熟习中国传统文化、当地经济发展急需的技能技能型人才。

如今,常工职院与澳大利亚、柬埔寨、缅甸、尼泊尔等国家建立了友好互助关系。
目前,该校已招收来自19个国家的160名留学生,同时还为大量来自“一带一起”沿线国家学生供应短期培训。

第二招

完善机制、造就品牌、以质取胜

“我们在国际化办学上,始终坚持不求量、但求质的原则,通过完善机制、造就品牌,稳扎稳打、以质取胜。
”王光文坦言。

来自缅甸的陈丹是常工职院中缅职教项目班学生。
比拟在中缅两国的学习经历,她说:“在家乡的大学,我的专业学制是6年,前4年学习纯理论,没有任何实际操作,后两年才开始进行实操。
而在这里上学,学院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实训,我以为这能让我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记得更清楚,毕竟实践是考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常工职院副院长周勇先容,中缅职教班是学校为“一带一起”沿线国家培养政府公派留学生、为“走出去”的央企、国企定向培养外国留学生开展的学历教诲项目之一。
此外,学校还采取当代学徒制模式,与中色镍业(缅甸)有限公司、安徽海螺水泥株式会社等互助开设订单班。
目前,中色镍业项目已入选“留学江苏”精良人才挑选操持(TSP)。

“我们全面加强了与高档职业教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互换与互助,建立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的互助机制,积极开展互换(交流)生、专业访学、外洋演习、文化互换等项目,为学生供应外洋专升本、专升硕升学通道,并鼓励学生参加国际技能大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本色技能技能人才。
”管卫东说。

常工职院西席姜泽东作为一线教诲事情者,亲历了这个过程。
姜泽东说:“从2007年到2010年,为了通过国际焊工证考试与国际焊接工程师考试,我曾3次去德国学习、考试。
而现在,学院与德国什未林手工业协会(HWK)共同培植了中德国际焊接技能培训考试中央,学生如想要考这个证,在学校就能考取。

变革的不仅是考试地点。
“在与‘一带一起’沿线国家互换、推进国际化办学的进程中,我们逐步引进了与德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台湾、喷鼻香港地区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推动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口衔接。
”管卫东说。

与陈丹一样,张文杰是中缅职教项目班的公派留学生。
在缅甸原来学习汽车修理专业的他,选择了焊接专业连续学习。
“在我们国家,考到国际焊工证的人不多,取得通用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会给我往后的事情带来便利。
”他说。

事实证明,通过加强国际互换,做事“一带一起”培植,这一过程实际上也了熬炼了西席军队,提升了传授教化水平,为加速高职转型升级、提质提优打下了根本。

王光文见告科技日报,为充分相应国家“一带一起”倡议,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国际化办学理念,有效整合国内外行业、企业及职业教诲资源,推进产教深度领悟,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助力企业“走出去”,同时为“走出去”企业外洋生产经营培养本土化人才。
学院将在举办建校6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之际,举办“一带一起”产教领悟创新·校企互助国际高峰论坛,亮出学校做事“一带一起”培植新名片。

(本文图片由常州工程技能学院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