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浦古镇有五千年历史。
乍浦镇戴墓墩遗址属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期间遗址,为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乍浦之名源于唐朝中期,乃以水得名。
古时凡内河通海处曰“浦”,嘉兴郡内东注之水,其下流皆会于此而注意灌输海,故曰浦。
乍浦里蒲山和外蒲山(今称外蒲岛)之间为“浦门”,是当年内地各港出入之门户。
海上驶来的商船、番舶,经此方始见到“浦门”,含“乍见”浦门之意,故得名“乍浦”。
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设乍浦了局榷盐官,是目前已知最早在官方文牒中启用乍浦地名的记录,距今有1230多年历史。
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乍浦置镇,置镇历史也有1177年。

乍浦具有连接运河、通达四海的优胜地理条件,历史上货贾繁荣、文脉绵延、人物荟萃,一代大师李叔同、篆刻名家陈巨来,两院院士邹元爔、陈毓川、邹竞、葛昌纯等人原籍皆归乍浦。
乍浦镇在2019年入围《中国州里综合竞争力报告》评比的中国百强镇,并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国家园林城镇。

江南百镇|浙江乍浦山海古镇在更新中传承千年文脉 汽车知识

加强历史文脉的保护是回应群众呼声、提升城镇竞争力的一定哀求。
2016年,乍浦镇成功入选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2020年12月,乍浦镇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二批千年古镇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年,乍浦镇还被列入浙江省都邑节点型俏丽城镇样板镇创建名单以及省级文明镇方案名单。
乍浦镇入选千年古镇保护名录,反响了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挖掘、保护、传承精良历史文脉的成果。
乍浦在城市有机更新中,老镇区的古城格局没有大变,表示了一种人文关照,保护了乍浦镇的城市密码和遗传基因。

海防重镇乍浦历史上遭受了频繁的自然磨难和战事侵袭,文化遗产遭到严重毁坏。
近代史上,乍浦先后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役、抗日战役兵燹,汤山公园内至今仍保留着清代的海防炮台。
一些地名、故事和人物家谱还在代代传承,但大量遗址已经看不到原来的样子。
乍浦的历史文化资源像是散落的珍珠、漂浮海上的木片,深藏在街头巷尾的缝隙中,稍不留神就要泯没无踪。

中国大多数的城市情临着和乍浦同样的现状。
一座城市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当今的物理存在却是历史废墟上建造的一座新城。
王朝更迭、兵戈扰攘,一次又一次地洗去了风骚繁华,一次又一次地推倒重修,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高楼华厦,只剩历史循环的嗟叹。

在城市更新的时期潮流中,乍浦选择年夜胆破题。

乍浦保留了完全的护城河。
现存乍浦城护城河周长4950米,围护而成的面积为2380亩,与县志记载的内容吻合。
在古城的西、南共保存有三段总长约200米的古城墙,个中,西侧两段为土坯,总长约110米,赶过周围地表约2米;南侧一段东西长200米,宽约15米,赶过周围地面约4米。
比拟清光绪版《平湖县志》,现今乍浦城内街道、护城河、纵横交错的内河等城市格局与清代布局同等。

乍浦沿护城河培植环城河绿道工程,全长5.5公里,目前一期、二期路线已经启用。
绿道串起了像珍珠般散落的历史碎片和文化元素,形成一条完全的珠链。
除了打造大量的绿化景不雅观、设置古风休憩亭外,每走一段还会途经水上栈道、穿越桥下空间。
沿途还原了部分千年乍浦的历史遗迹,让居民在赏景的同时,感想熏染古镇的古往今来,理解自己生活的地皮。

在护城河的西南,紧依古城墙遗址,还原了标志性的“乍见浦门”历史景不雅观,凸显了古城墙地标。
设计者保留了对古城墙充分的敬畏,设计不触及文保红线,保持一定的间隔。
抛弃了硬质铺装,辅以大面积的草坪,衬托园地的自然美与历史纵深感。
临桥而立,仰望“乍见浦门”,护城河水静流深,恍然穿越了历史时空。

沿绿道来至护城河的正南,是开放式的汤山公园。
春深林密,沿着小径来到海边,面前豁然开朗,海边有清代古炮台遗址。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5月,鸦片战役期间,英国远征军为掌握长江,封锁京杭大运河,截断漕运,进攻乍浦。
清军在此进行了乍浦保卫战。
战后签订《南京条约》,开上海等五口通商。
本日上海北外滩有一条乍浦路,近年有学者考证,租界期间当局命名此路,是纪念乍浦之战之意。

在护城河的东北一隅,东大街和天妃路东北角,有一座古银杏小游园。
此处的一株银杏是唐朝末年栽种的,已有1100多年树龄,高20多米,胸径3米有余,仍枝繁叶茂。
银杏所在的地方,曾是一座城中城,即已经消逝了的清代八旗驻防的乍浦满州城。
乍浦满城初建时占地260亩,驻扎水师营官兵2000余人及其家属。
前几年,有居民创造此地有一块巨大的青石,上面刻有不少笔墨(可能是满文),但大家都读不了。
专家推测,这块有笔墨的青石,可能便是乾隆六年十仲春所立的乍浦满州砖城碑记。
满城虽已消逝,但银杏树在,那段历史影象就在。
广场设立了长椅,白头老妪闲坐谈天,四周新建40米长的景墙,通过浮雕讲述乍浦历史大事记与典故,让人在欣赏千年银杏的同时,理解乍浦的悠久历史文化。

近年,乍浦持续推进城市绿道培植,建成了汤陈绿道、环城河绿道等十余条绿道,全长达42.95公里。
通过显山露水和休闲配套相结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将乍浦小学(原百年不雅观海书院)、西河下埭、笆篱坤历史街区等地标串联起来,彰显“水、田、林、园”自然特色和“文、史、民、食”人文历史。
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让人体味乍浦的风土人情。
在汤陈绿道培植中还有新创造,施工职员在小平山西北坡创造了历史文物。
乍浦镇立即联系文博部门,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对小平山区域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16座西汉期间墓葬,共出土各种器物217件(组)。

乍浦在保护古镇的同时,更加看重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既知足公民群众对文旅休闲功能的须要,也让历史遗迹空间在功能重塑中抖擞新的生命力。

位于环城河绿道正西、乍浦城西门乍浦塘边的笆篱坤,是一处承载乍浦历史文化的主要空间节点。
笆篱坤是乍浦葛氏的故地。
清朝前期,在中国西部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清朝政府与厄鲁特蒙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当时,葛氏一族出过一位名叫葛元的武进士,他参加了清军前哨阵地推进至巴里坤的作战,巴里坤位于现新疆哈密地区,全称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葛元荣归故里后,将老家地名改为西陲同名,后人称作“笆篱坤”。
听说民国初年,这里还有一块很少有人举得起的石头,相传为这位葛氏先祖练武用的遗物。

乍浦葛氏人才辈出。
清同治朝,葛元的后人葛肇基和二弟葛承基建起了一座图书馆——平湖传朴堂。
后众人以传朴堂与宁波天一阁、南浔嘉业楼比较肩。
自此,葛氏以诗书传家,与晚清民国江浙文化圈交往甚密。
葛氏后人葛嗣浵和出版家、商务印书馆掌门人张元济师长西席结为儿女亲家。
葛嗣浵的第三子葛昌权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到者高锟的堂姐高鈖是一对夫妻。
第四子葛昌纯是两弹一星元勋、中科院院士,在年仅26岁时牵头占领了用于气体扩散法生产浓缩铀235的核心元件——乙种分离膜。
1966年国庆节,作为对新中国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事情者代表,葛昌纯被国务院约请登上天安门城楼不雅观礼。

如今,乍浦镇整修笆篱坤历史街区,目前已经初露端倪。
笆篱坤历史街区包含驿站广场、佳构餐厅、会馆、城墙遗址广场四大核心功能空间,纪念牌坊、休闲绿地点缀其间。
街区搜集佳构零售商业、特色餐饮、文化体验馆等业态,以古今交映、古意新作的建筑形式通报山海风古建筑的韵味,利用传统建筑用材打造多少处特色文化界面,有写意砖墙、习武石锁、西域窗扇等打卡点。

年近七旬的巩姨妈曾是笆篱坤的居民,她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笆篱坤的新变革,特地约上老邻居一起回来看看。
巩姨妈身体很壮实,平时驾车出行不在话下。
她原是乍浦粮管所的职工,家中收藏着从解放初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各种粮票、布票等老票券。
看到自己关于笆篱坤的青春影象有了承载之地,巩姨妈很高兴。
她期盼着,今后这片历史街区能够规复人气茂盛的热闹景象。

与巩姨妈同行的老伯是自来水厂的退休职工。
他说,河上原有水厂的跨河管道,还有一座桥,如今只剩桥墩了。
笆篱坤还有一座水塔,解放初,水塔原是为驻乍浦部队供水的。
当时乍浦盛行血吸虫病疫情,部队就将水塔与镇上居民共用。
现在水塔已经停滞利用,整体红砖砌筑构造无缺。
未来,在水塔本体不动的条件下增加一个椭圆透明玻璃体,改造成社走运动场所,既能唤起人们回顾,又能创造新的影象。
水塔设计了两层空间,用于举办展览、集会、会议。
玻璃表面使室内光芒充足,并让景不雅观映入游客眼帘。
晚上,塔楼将散发出柔和的光芒。

在城镇培植发展中,乍浦镇对反响悠久历史的地标,如笆篱坤、西河下埭、四牌楼、半爿街、老盐仓等,坚持做到发展和保护传承同步方案,务求贴近公民群众的需求,惠及民生。
西河下埭紧靠历史上商业繁荣的四牌楼,当年商贾云集、热闹非凡,财富的聚拢,使得文化昌盛、书院林立。
如今,西河下埭沿水建起了一座口袋公园,粉墙黛瓦、亭台楼阁,一幅江南水墨画垂垂展开,重现当年西河下埭蜃气泱泱海市和琅琅书声人家的美景。
在口袋公园的凉亭里,满姨妈和老伴架起曲谱,用萨克斯风演奏一曲《红枣树》。
满姨妈原来住在上海,如今搬到乍浦养老,以为乍浦清闲的生活更加适宜老人。
他们住在附近,来到西河下埭口袋公园只需十多分钟即可,非常方便。

独特的山海文化是乍浦宝贵的发展资源。
这里还有浙北末了一个渔村落——山湾村落,渔民上岸后因时制宜开设了渔家乐酒家、海鲜市场、民宿等,吸引了江浙沪浩瀚游客前来不雅观海景、尝海鲜。
为了凸显这座城市的身份标识和文化韵味,乍浦将人文内涵注入文旅消费。
以乍浦咸炝蟹等菜肴为代表的“乍浦十八鲜”成为文旅名片。

乍浦菜以本港海鲜为特色,与粤、苏、杭、川等名菜系交融渗透。
十八鲜乃是十八道海鲜制法。
如咸炝蟹,取新鲜肥美的梭子蟹,放入盐水至淹没,放入生姜、干辣椒、花椒和白酒,腌制一天就可拿出食用。
芳红欲滴,肉白味美,鲜美无比。
又如苔菜野生海白虾,用鲜活跳跃的海白虾,剪去长须,油锅里放油烧热,放入鲜虾炸熟捞出,放入葱花、海苔末、胡椒粉进行翻炒,喷鼻香气扑鼻、光泽诱人。
鲳鱼是乍浦人爱吃的一味海鲜。
将鲳鱼切花,起油,煎至两面起皮,再放入蒜头翻炒,加入酱油、盐、干辣椒、姜末等调料焖烧至熟,放入烧热的石锅内,撒上葱花,葱喷鼻香扑鼻,鱼肉入味,美味在舌尖流淌,让海的味道浸润每一个细胞。
海蜇汤,又是乍浦独特的一种吃法,取新鲜的海蜇皮、白虾、贝壳类海鲜,先分别过水捞出。
重起锅,放入净水,倒入高汤,姜丝、酱油、熬制鲜汤,放入虾、海蜇、贝壳等烧熟即可。
喜好隧道乡土味的食客,可以在十八鲜中寻到黄泥螺、面拖蟹、暴腌大黄鱼等特色菜。

乍浦镇在保护城市历史遗存的同时,也看重挖掘和塑造文化软实力。

一度失落传近200年的沈筠《乍浦集咏》正在修复,有望在今年付梓。
乍浦出身的文人沈筠生平著作等身。
他网络了乍浦五百余名作者的诗歌数千首,辑录《乍浦集咏》,给后人留下了中华大地饱受战乱流落的那一段悲壮历史和歌咏故乡山川江河、春花秋月的瑰丽诗篇。
沈筠凭借在研究日本尤其这天本汉诗方面的造诣,在十九世纪中叶有名日本知识界,堪称清末研究日本的先驱者之一。
然而,沈筠在当代日本和中国,乃至在家乡乍浦的有名度并不太高。
究其缘故原由,恐怕与其著述大部分失落传有关。

《乍浦集咏》成书市价鸦片战役刚结束,诗集中收录了戳穿和控诉英军侵略乍浦、烧杀掳掠罪过的诗篇,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过的铁证。
出版当年,即有24部被驶往长崎的船只携至日本,在日本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
日本文化界人士伊藤圭介将集中训斥英军侵略乍浦的诗篇于1848年10月出版。

1991年,日本著名学者大庭脩访问中国来到嘉兴,高度评价了《乍浦集咏》的历史浸染,并带来当年东传的《乍浦集咏》复印件,赠予给了平湖市公民政府。

乍浦镇的文化教诲历史悠久。
乍浦小学的前身不雅观海书院便是一所百年书院。
现在,为延续百年书院文化,乍浦已在全镇建起了以不雅观海书院命名的玉兰聪慧书房、多凌聪慧书房、中山聪慧书房、成蹊聪慧书房等四家聪慧书房。

以玉兰聪慧书房为例,面积约300平方米,配有图书10000册,设有红船精神和地域特色图书专架。
书房每天早8时到晚9时开放,配备了自助借还系统、自助报警系统、电子书借阅机、智能化系统、监控系统和网络系统,供应图书借阅、数字阅读、信息查询等做事。
“不雅观海书院”之名沿用了清朝乾隆年间城隍弄中段创办的书院之名,表示了乍浦滨海的地理特点,也是乍浦书喷鼻香文化的延续。

这些聪慧书房像图书馆,又像茶社、像书吧,时尚而有书喷鼻香味。
城市聪慧书房的培植,是深化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做事体系、办理乍浦镇公共图书馆做事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举措,也是乍浦镇加快培植文化强镇、提升“书喷鼻香乍浦”品牌内涵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在港区党工委、管委会的精确领导下,乍浦镇还积极探索党建统领基层社会管理的方法和路径,深化新时期“网格连心、组团做事”事情。
创新实行“三必到、七必访”事情机制,即:家庭抵牾必到、邻里轇轕必到、新迁居入住必到;新婚家庭、新生小孩家庭、考取大学家庭、生病住院家庭、丧事家庭、当年退役军人家庭、得到市级部门以上名誉家庭的必访。
突出面对面连心、点对点做事、信息化支撑和长效机制培植,走好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

作者:沈竹士

编辑:邵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