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锯齿将人类绵延了数千年的生活锯为三个部分——过去

  现在,未来。

缺一不可作文 知识百科

  过去发生的一切被一个笼统的词语所概括——“历史”,它或许出现在专家学者的论文中,或许出现在博物馆的陈列室中,或许出现在桌肚内的课本里,或许出现在一把沾满泞泥的锄头中,在过去的一千年或是一万年所发生的一切时时刻刻展现着人类是如何从远古洪荒茹毛饮血的野人发展到现今统领世界的高级动物的。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少说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人们总是骄傲地将自己成为世界的统领着并歌颂自己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美好的品质:善良,义气,刚强,诚实,孝顺,聪慧??????

  事实上在这不长不短的数千年内,人类之所以发展成现今的“高级动物”,最重要的是两样——人文科学

  莱特兄弟实现了人们的飞天梦,帕西的国际和平联盟给予人们安定的生活,爱迪生为世界带来了光明,马克思为世界带来了思想。

  很长的时间内,我们的先人在这两样之间困惑,正如尤肯达修女的质问“在目前地球上还有一些儿童由于饥饿面临死亡威胁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

  修女的意思很明显:与其去探究远在世界之外的玩意,不如先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

  但如果真的放弃了科学会怎样呢?倘若从一开始就不重视科学,倘若加加林没有进入太空,倘若阿姆斯特朗没有登上月球,倘若神州系列飞船不发射,那会怎样呢?有人会说:“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是没有什么不同,人们每天纠结的的事情就永远是吃饱饭那么简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永远都得不到最美好的幸福生活,倘或有一天真的世界末日了,地球也许会倒退一万年,那么幸存的人们会悲哀地发现,自己和一万年前的野人没有什么差别,就连自己是否真的在现代生活过都无从知晓了。

  另一些极端的人们总会说“干脆摒弃那些文绉绉的废话,做点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倘若从一开始这个世界上就只有科学没有人文呢,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孟德斯鸠没有莎士比亚没有旦丁,没有四大名著没有诗词曲赋。毋庸置疑,科技会越来越发达,也许我们会发现更多的行星更多的星系,甚至可以发现另一个适合人类的星球。而我们地球上的人类么,每天享受新机器的发明,每天与机器相接处,每天研究机器的用法。而大脑内,空空如也。有人说过,思想是最会杀人的武器。那么在一个缺少了人文失去了思想但科技却极端发达的世界上何尝不是一种煎熬。

  圣西门说过“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这是多么壮丽的事业,这个目的有多么伟大!”,相比于给予需要的人帮助的希望工程、春蕾计划,袁隆平院士的水稻不是照样给亿万中国人带来了希望和成果?人文与科学之所以存在数千年而不灭,不正是因为它们为人类的世界带来了美好的现在带来了美好的未来。在幸福生活的打造中,它们缺一不可。

  过去过不去,未来总未来,但科学与人文的交相辉映,使我们对未来的期盼中,不再那么煎熬。至少我们知道,科学人文的社会下,总会有美好的未来在前方。

  篇二:缺一不可的人文与科学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在飞速地变化、发展着。而在这不断发展的世界背后,科学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现在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科学的进步一次又一次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变,不断地提高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是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更加便捷。

  但科学的发展有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灾难。

  正因为科学的发展,武器杀伤力越来越大,导弹可以让数万人瞬间尸骨无存,核弹更可以让沃野千里瞬间变得寸草不生。正因为科学的发展,各种变异的病毒层出不穷,给无数人带去了病痛甚至死亡。正因为科学的发展,自然环境遭到了无尽的破坏,河水变绿,天空变黑,各种以前不可想象的异状变成了现实。

  更可怕的是,因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整天忙于跟上世界变化的脚步,人与人之间逐渐多了层隔膜,多了层冷漠。

  当年震惊中国的“小悦悦”事件无疑是最好的例证,小女孩倒地数人路过无一人搀扶,这让那柏油马路的寒冷直入人心。现今沸沸扬扬的添加剂问题又让人感慨不已,只想回到那农村时代,至少不用担心自己死了以后不会腐烂。

  这一切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背后都反应这一个问题——人文的缺失。

  如果科学是加快社会发展,是生活更美好的催化剂,那人文就好比反应的容器,把反应控制在一定空间内让它不至于引发混乱。人文所代表的的是一种重视人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指引下人们才能不被科学的乱花迷住双眼,保持一种关注人、爱护人、尊重人的观念和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使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打破隔膜,重新去互相发现、互相理解、互相关爱。

  所以如果科学离开了人文,那我们的生活将冷漠到让人感到恐慌。

  那么如果我们只关注人文而放弃科学呢?

  赞比亚的玛丽?尤肯达修女曾质问美国航天专家恩斯特?施图林格博士:“为什么在地球上还有孩子挨饿的情况下还要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她的质问表达的正是一种人文情怀,她希望的是美国政府放弃那些科研项目而把资金用于救灾。这表现的是一种为了人文而放弃科学的想法。可玛丽?尤肯达修女又可曾想过那些给饥饿儿童送去的食物中有多少是杂交水稻的果实?有多少是靠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种植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些科学成果,恐怕尤肯达修女只能面对空荡荡的粮仓感到爱莫能助了吧。

  所以如果人文离开了科学那么人文只能是一纸空言,对我们的生活起不了任何作用。

  生活离不开人文,生活也离不开科学,那么如何做到两者的调和便成了关键,或许千年前的那场文艺复兴运动可以给我们些许启发。

  千年之前,欧洲为了发展资本主义,为了把人从“神”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而进行了文艺复兴运动,其核心便是人文主义,而在把人从“神”中解放出来以后,人们的目光又更多地聚集在了自然世界上,这又客观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那时的人们在无意识中做到了科学与人文的调和一切都发生得那么自然,就好像这是理所当然的一样。

  那为什么这么理所当然的事我们现在却做不到了呢?

  或许即使是当今社会,人文与科学也从未不协调过,只不过由于现今科学的高度,大众缺乏对科学的认识,从而错误地把科学与人文对立起来,尤肯达修女便是因为这样才会去质询施图林格博士。又或者人们是在愈发强大的武器,日益顽强的病菌,杀人于无形的添加剂面前吓坏了,以至于忘了造福人类才是科学的初衷,忘了科学本身就洋溢着人文的热情。

  无论原因为何,科学与人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在人文光辉的照耀下,我们才能在科学这条康庄大道上越行越远,越行越好。

  篇三:读书实践缺一不可

  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读书是人类精神上的食物是精神的支柱,但是我认为读书实践是缺一不可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我认为一个即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称的上有学问,一个人如果只有书本知识,那他一定是一个书呆子,而如果一个人只有实践经验,没有书本知识,那他也称不上有学问,所以读书与实践是缺一不可的是相辅相成的。而现代的儿童大部分都是玩电脑看电视,虽然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许多事,但是比读书实践可差多了。读书能让人了解作者想抒发的感情。实践能让人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只有多读书,多实践才是通往知识大殿的金钥匙,到时你就好像插上了两只强健的翅膀,知识的天空任你飞翔,宇宙的奥秘任你探索,到时你就成为了知识的主人。

  读书即能使人了解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又能使人感受到细致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读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但是书中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要想深入了解必须实践才行,所以读书实践缺一不可,只有相辅相成才能通往理想的圣殿,到时知识才会为你闪烁耀眼的光芒。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缺一不可作文的内容,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想了解到更多的初三作文,请多多关注美德网。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您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