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真身宝塔 资料图片

1987年,陕西宝鸡法门寺唐代地宫中出土了四枚佛指舍利
个中一枚颜色略黄,质地似骨,表面有裂纹和斑点,根据地宫出土的宝函錾文:“奉为天子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被鉴定为佛祖真身灵骨;其余三枚质地均似白玉,被鉴定为“影骨”。
影骨即灵骨之影应、应现,以证灵骨之不灭,也被视为圣骨,养活规格与佛的真身舍利相同。

窍门寺佛指舍利的文化特点  第1张

在佛教中,高僧大德去世后留下的头发、牙齿、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
近代佛学大师印光法师认为:“舍利者,系梵语,此云身骨,亦云灵骨。
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练精、气、神所成。
此殆心与道舍,心与佛舍者之表相耳。
非特去世而烧之,其身肉,骨、发变为舍利。
”便是说舍利子是一个人往生,经由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

据唐代《破邪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法苑珠琳》等佛教史乘记载,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涅槃后留下了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及8.4万颗真身舍利。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舍利分送天下各国建塔供奉。
个中,在中国有19处,宝鸡法门寺为第5处,供奉的正是传入中国的佛指舍利。
古往今来,佛指舍利之以是被奉为国宝圣物,之以是被万众膜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紧张源于其五个方面的特性:

一是神圣性。
法门寺佛指舍利主要代价在于,这是佛祖释迦牟尼佛祖真身上的一节中指指骨。
《大般涅槃经》云:“若见如来舍利,即是见佛。
”佛指舍利不仅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象征,还是佛祖言教、佛教佛法的象征,为当今佛教最高圣物,具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
佛舍利崇拜是佛教崇拜的核心形式,是拜佛像、拜佛经、拜佛地、拜佛寺等其他佛教膜拜办法所不能比拟的。
也正由于如此,佛指舍利每次出国出境瞻礼迎奉,都是万人空巷、万众顶礼膜拜。

二是唯一性。
物以稀为贵。
据佛教文籍记载,释迦牟尼佛舍利共有8.4万多颗,但佛指舍利却只有一枚,而且迄今为止,天下上也只创造这一枚真身佛指舍利,独一无二,没有任何争议。
也便是说,法门寺出土的佛指舍利是天下上唯一的一枚佛指舍利。

三是真实性。
法门寺佛指舍利历史久远、传承有序、来源神圣,且有文献和碑文相互佐证。
佛指舍利的形制,唐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其舍利,开头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空方正,外楞亦尔,下平上圆,内外光净。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记载,佛指舍利“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壁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少青,周详而泽,髓穴方大,高下俱通,二角有文,文并不彻。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长40.3毫米,外径17.55~20.11毫米,腔径13.75~16.5毫米,重16.2克,形状与文献所记吻合,只是颜色因受液体千年浸泡变得有些微黄。
从北魏开始,一贯到唐朝,历代天子开启法门寺地宫迎奉佛指舍利,《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都有详细记载,具有确切无误的传承性。
唐朝时还发生过韩愈向唐宪宗进谏不要迎奉舍利而被贬的故事,并留下了《谏迎佛骨表》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两篇著名的作品。
以是,从古到今险些无人疑惑这枚佛指舍利的真实性。

四是感召性。
佛教的主旨是感召和勾引人弃恶从善,而佛指舍利在感召民气、施展教养、提升民众道德水准和精神涵养方面发挥了主要浸染。
历史上,佛指舍利曾长期受到皇室和民众的狂热崇拜、虔诚养活,不仅感召了佛教内部各宗各派的信徒,而且感召了从皇室随处所、从官方到民间的各个阶层,其感召力可谓空前绝后,无他可比。
尤其是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僖宗八位天子六迎二送养活佛指舍利。
每次开示和迎奉佛指舍利,地主富商竞相施舍,接济贫乏;盗贼匪痞后悔星期,断恶修善;宗派争斗放弃兵戈,拱手言和;病患残弱感想熏染抚慰,精神振作。
可以说,佛指舍利已不仅仅是纯挚意义的宗教圣物了,已经成为联络各方、缓和抵牾、促进和谐的一大法宝。

五是神奇性。
佛指舍利历时2500多年而不朽,本身便是个奇迹。
与浩瀚宗教具有神秘色彩一样,佛指舍利也时常伴有一些灵异事宜发生。
这些事宜有些可能属于巧合,有些则用当代科学理论尚无法阐明,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佛指舍利的神秘感和神奇性。
1987年,考古事情者打开法门寺地宫内含佛指舍利的宝函时,恰好是农历四月初八,即佛教中的佛诞日。

佛指舍利虽然是宗教圣物,但对付本日的普通大众而言,它已经超脱了宗教的范畴,成了一种祈福消灾的精神寄托,一种凝聚全国各族群众的精神力量和文化符号。

(作者:杨曙明,系陕西省社科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