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静的人,才能在这鼓噪的世间做最真实的自己。
佛语有云:“心便是土,土便是心。民气本无染,心静自然清。”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同样的,心若静了,不管身在何处,都能寻得一方净土。
心累时,读读这三首诗,于悠然天地间,抚平我们的焦躁。
1.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这一句出自孟浩然的《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这首诗的主题便是“清净”,既渲染了环境的清幽,也赞赏了禅师如莲花明哲保身的高洁品质。
孟浩然在39岁的时候,曾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然而无论是笔试还是口试,都不尽如人意。
后来他离开长安,在吴越一带漫游。
诗题中的“大禹寺”就位于绍兴的会稽山上,这首诗大概便是他漫游吴越那段期间所写。
在游览大禹寺时,他结识了一位心如莲花,超凡脱俗的高僧。
这位高僧的住所就在幽深空寂的山林里,他在此潜心参禅修静。
禅房表面是一座高耸入云,景致奇丽的山峰;站在台阶上远了望去,是悠远深邃的空谷。
高峰入云,群壑起伏,俯仰间,山川之美,尽收眼底,足见禅房地理位置之绝妙,禅师的志趣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场山雨过后,在夕阳的照射下,寂静的山林也增长了几分色彩,翠绿的山影投射在寂静的庭院中,显得更加清幽。
院中的莲花总是那样崇高出尘,自成一方天地,而禅师的心境也正如那一池莲花,波澜不惊,六根清净。
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
给心灵一方净土,一个清净自修的圣地,才能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2.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这一句出自白居易的《船夜援琴》。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良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很多人在烦躁的时候,都喜好听轻音乐,轻缓的乐音宛如清泉,润物细无声中,抚平内心的焦躁。
古人援琴亦是如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一个寂静的深夜里,飞鸟早已回巢,鱼儿也不像白日里在水面上跳跃。
冷冷的月光照射着浩渺的江面,显得更加宁静凄冷。
墨客撑着一叶扁舟飘荡在湖上,他在舟中随意而坐,膝上放着一把古琴,指尖轻挑,悠扬的琴声便回荡在夜空中。
虽然他孤身一人,但是却不以为寂寥,由于部下七弦琴便是他的心腹,双耳便是他的知音。
在墨客看来,只要内心清净,让那恬淡清扬的乐音溶入心海,统统的烦恼自然便烟消云散了,哪还在乎什么今古呢?
纵然不知道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但是从诗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悠然自若的情态来看,墨客当时的心是很清净淡泊的
尤其是末了一联,“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让人不禁想到了《临江仙》中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淡泊,一豁达,却同样洒脱到了极致。
当我们的心静下来了,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
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一句出自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很多人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无边的孤独,我却以为这是独属于墨客的寂静,此时的他和山水,和飞雪共享人间清欢。
柳宗元和刘禹锡一样,在永贞改造失落败后,便一贯被打压贬谪。
刘禹锡无疑是乐不雅观豪迈的,柳宗元的心胸大概不如“诗豪”开阔,但他也不是一味地沉浸在悲哀痛楚中。
他寄情于山水,写下了许多清丽绝美的山水赞歌。
这首《江雪》是他谪居永州时所写,堪称“咏雪”绝唱。
寒冬里,大雪纷飞,山上所有的飞鸟早已不见踪迹,林间道路也被白雪覆盖,少有人迹。
在这样寒冷孤寂的日子里,墨客独自一人,披着蓑衣,戴着笠帽,划一叶小舟,在江心独钓。
缥缈天地间,只有大雪与他为伴。
诗中的背景宽阔无边,渔翁的形象也就更显寂寥。
但是即便环境恶劣,渔翁依然稳坐钓鱼台,他何尝不是享受着这独属一人的安静呢?
此时的他阔别了世间的纷纭扰扰,尔虞我诈,江水无声,飞雪亦无言,这样纯挚的宁静,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呢?
孤独的时候,是我们最贴近自己的时候;安静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看清自己。
有时人生就须要这样的孤独和安静。
繁华过处皆云烟,淡淡人生悄悄过。
就像周国平师长西席曾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由于摆脱了外界浮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由于拥有了内在精神天下的宝藏。”
愿我们都能守一颗寂静心,在风起雨落的时令里静待花开。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好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