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行当里,有一门黑话叫“种豆”。
什么叫“种豆”?有个很形象的例子。
比如,去修车时,汽配店会将汽车的插头拔松,车主开走后创造车辆时好时坏,回店检讨。汽配店就称是车辆传感器出了问题,须要维保,然后按照传感器进行高价收费。
而完成这么一圈操作,就叫“收成”。先“种豆”再“收成”,这样一种黑话,却是一些汽配店的惯用手腕。
自10月中旬新京报卧底4S店揪出诸多乱象之后,又对多家汽配店进行了暗访,揭开了汽修行当里包括“种豆”在内的诸多猫腻。
提及汽配,目前我国汽配行业家当链共有四大参与方,分别是生产商、分销渠道、零售终端和消费者。汽配行业,按渠道又可分为两类,4S店体系和独立后市场体系。新京报本次所揭的汽配店,属于汽车后市场体系。比较于4S店,这些数量更大、更为分散的汽配店,也更为乱象丛生。
在汽车后市场,不仅同样存在机油以次充好等问题,还有掉包汽车贴膜、修正轮胎日期、将“杂牌”轮胎进行贴牌、报废车零配件翻新回收又高价卖出等诸多问题。
和一些4S店一样,这些汽配店如此“铤而走险”,背后还是利益驱动。但普通的汽配店和4S店还不同,4S店每每有大品牌背书,有统一的质量标准,监管也更严,汽配零件若修损补缺,也都会用原装本厂的配件。但一些普通汽配店就大不一样了,他们受市场监管更松,汽修每每也不讲究厂家原装,通用的原则是“能用就行”,如此乱搭乱配、自由换件,才衍生了诸多乱象。
普通汽配店的卖点,就在于价格比4S店便宜。这某种程度上,也给了他们敢“乱作为”的底气。由于车主既然前往汽配店修车、保养,就隐蔽了一条暗逻辑:到了汽配店是为图省钱,既然便宜,质量哀求也就不能攀比4S店。
只不过,虽然存在这样一种共识。将机油以次充好、掉包车膜、换“杂牌”胎,已经涉嫌商业敲诈,打破了基本的商业伦理和法律底线。
而汽配店之以是如此肆无忌惮,和短缺监管不无关联。对他们而言,面对全体行业散、乱、小的现状,干系职能部门难免在监管上有力有不逮处;加之自身又无汽车厂商的制约,而且绝大多数车主并不理解汽修行当的门道深浅。以是,他们能够一贯“专横狂”,靠着不法手段牟利至今。
而在更广层面,这也与全体行业的现状有关。以汽车机油行业为例,目前,这一行业,就在产品上存在缺少统一的规范与标准、在管理上存在各不相谋等诸多问题。而在汽配件领域,海内目前尚无统一的配件编码和认证体系,而且配件信息不透明,这就随意马虎涌现流利环节中部分参与方,为了获利,会以次充好、贴牌发卖等问题。
有报告指出,2019年汽配行业市场规模有望打破5000亿,而在海内万亿车后市场规模中,汽配行业占比为1/3。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显然须要更统一的行业标准,更透明的市场信息,更规范的行业操守。
这就哀求,干系部门能够对汽配行业施与更加强有力的监管、督查,对涉嫌违法、违规者给予重办。与此同时,与行业主体共同努力,推进全体行业的产品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进程。让配件编码、认证混乱,各店乱搭乱配的问题早日得到办理。修汽车毕竟不是修自行车,安全驾驶,须要更多规范化产品来保障。
当然,越是缺少监管,也越需经营者增强行业自律、提升法律自觉,汽配店虽然竞争激烈,但说到底,恪守本分、诚信经营,究竟才是长久之道。
在汽车后市场这块万亿规模的江湖里,靠失落包贴膜、售杂牌胎来苟且营利,是成不了大器的。
□狄宣亚(媒体人)
编辑:王言虎 演习生:潘宇洁 校正: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