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与“九间楼”

乔家路234-244号,保存着一座古老建筑,它便是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故居“九间楼”。

乔家路上海老城厢一条有故事的路  第1张

徐光启故居“九间楼“

徐光启出生于上海城南太卿坊祖宅,自幼勤奋攻读,努力进取。
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他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他廉明奉公,生活简朴,“通籍四十年,住宅不改”。
他毕生潜心于农学、水利、数学、历法、军事等科学范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的成果颇丰:如所著《农政全书》内容丰富、门类完好,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农业科学巨著;与传教士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来》,是第一部汉译欧洲经典数学著作。
因而,《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记载:“(他)从泰西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
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
”他在北京逝世后,朝廷派员专程将尸首护送回上海安葬,墓园即今光启公园。

据考,太卿坊原为纪念明代太常寺少卿沈瑜的牌坊,后街巷以此命名。
清代同治《上海县志》记载:“太卿坊,为沈瑜立。
坊在大南门内,今尚沿其名。
坊废。
”从书中的“上海县城内外街巷图”可看出,太卿坊即今光启路一带。
徐光启的祖父曾做生意,得以购地在太卿坊建宅院,共三进,后天井北面楼阁外便是乔家浜,沿岸筑竹篱墙,并在水面造廊桥。
徐光启生前藏书万卷,均置于太卿坊祖宅“尊训楼”。
清初,太卿坊在动荡中遭焚,徐家也未能幸免,房屋仅剩末了一进。
它面阔九间(后又被毁两间),俗称“九间楼”。
民国初期,乔家浜填平筑路,居民遂沿乔家路辟门出入。
1931年春,县基街(因县衙坐落于此而更名)所矗纪念徐光启的阁老坊,因“年代过久,失落于修理,残缺零落,时虞倾圮”被拆,这条临近乔家路的老街也改称光启路。

“九间楼”虽年代久远,却仍具昔日风格,楠木梁柱依然无缺,柱础、雀替、斗拱和宽厚楼板等还是当年旧物,梁上镌刻卷水云纹。
1956年进行文物普查时,住在“九间楼”的徐氏后裔朱二媛曾捐赠明代徐光启绢本画像和崇祯天子所赐黄绫诰命两件。

花岗岩旗杆石蕴含秘闻

乔家路143号,据传为明末将领乔一琦故居遗址,西侧药局弄口墙上钉着“最乐堂遗址”牌子。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曾在此建宅者是乔一琦的族兄弟。

“最乐堂”遗址

乔一琦诞于官宦世家,他资质聪颖,年轻时就喜好驰马击剑,能驯服狂野烈马,而且刻苦练习书法,专攻怀素、二王笔法,人称“乔公子”。
明代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33岁的乔一琦得中武举,被委以把总,不久任辽东广宁卫(在锦州东北)守备,旋移驻山海关东之滴水崖,曾写大字“镇星之精”于石壁。
后又任辽东镇江卫(在鸭绿江边)游击将军,严格操练士兵。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乔一琦担当辽东经略杨镐所部左路先锋,抗击后金反攻袭击。
在萨尔浒之役,乔一琦屡次指挥激战,曾所向披靡;终极,左路主将刘綎轻敌中计陷入重围,他率兵接济时使努尔哈赤的儿子、半子殒命,自己也身中数箭,处于腹背受敌的绝境,但宁去世不降,业绩入载《明史》。
因而,晚清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叹惜:“英雄无命佐皇廷,滴水崖头坠将星。
天不欲延明国祚,乔公子技枉精灵。
”乔一琦的英雄气概值得褒扬,书法作品也受到器重,他录所著18首诗的草书帖及金刚经石刻两种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随着岁月推移,“最乐堂”仅有遗迹可寻。
乔一琦遗像原供于药局弄乔氏宗祠,“文革”初期遭焚。
如今,在乔家路143号门前,尚存一块方形花岗岩旗杆石,正面刻三支戟,民间传说寓意“连升三级”。

“最乐堂“遗址花岗岩旗杆石

药局弄与消逝的药王庙

与乔家路连接的药局弄,顾名思义与“药”有关系。
它看似一条普通的弄堂,实在隐蔽着不少故事。

药局弄95弄1-2号,是药王庙(也称神农殿)遗址。
自古以来,人们对悬壶济世的著名药师都崇敬有加,不仅在他们生前尊重,他们离世后还被奉为神。
因神农氏即炎帝既是中华民族的开山祖师,也是尝百草疗疾病第一人,以是这里就专门祭供他。
药王庙在清代嘉庆初年落成,房屋宽敞:前有戏台,中建大殿,后辟议事堂。
嘉庆二十年(1815年),在进行重修时,形成条规:每年春秋,官府都要在此张罗施诊给药,声援缺医少药的贫民,从而有了“赐药局”之说,药局弄大概也由此得名。

20世纪50年代,药王庙成为小学校舍;1975年,该小学撤并,药王庙被拆除后改建新工房。
如今,只有当地高龄老人才知道从前的药王庙了。

清代上海道台衙门轶事

乔家路连接的巡道街,因从前坐落于此的分巡苏松太兵备道道署即上海道台衙门而得名。

上海道乃介于松江府、江苏省之间的机构。
1843年11月,上海开埠,由上海道台兼管“夷务”(后下设洋务局、会丈局处理外事),如上海道台宫慕久曾在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月朔(1845年11月29日),以告示公布与巴富尔(首任英国驻沪领事)“践约商妥”的《上海租地章程》23条,划定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庄(今北京东路)以南、东起黄浦江的一片地皮,准租与英国贩子,作为建筑房屋和居住之用。
那时,外国人向中国人租赁地皮而由中国官厅所发给的一种契纸,原名为“出租地契”,因最初由江南海关分巡苏松太兵备道道署盖印发给,以是俗名就简称为“道契”。
上海道台虽是正四品,却属主要官员,不少人曾升为正三品按察使或从二品布政使,也有担当巡抚者,如当代作家邵洵美的祖父邵友濂,在晚清担当上海道台,后做过湖南巡抚。

清代上海道台衙门遗址

辛亥革命时,上海道台衙门被革命党人攻占,叛逆师创造末任道台刘燕翼和所有官员均已抱头鼠窜,便找来石油点火焚大堂。
一时火光冲天,借着风势,仅半个钟头,道台衙门就被烧得只剩一堆废墟。
它的遗址今为金坛路35弄集贤邨。

“宜稼堂”与“上海船王”

乔家路77号,为清代“上海船王”郁泰峰故居“宜稼堂”旧址。

郁泰峰立志以文化、经济振兴家乡,他继父兄接手经营郁森盛沙船号后,拥有沙船近200艘,致力于开辟南北航运,发展外洋贸易。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是上海沙船业之壮盛期,辛元欧的《上海沙船》说:“当时有史可查的沙船店铺有30余家,个中最有名的有王永盛(桐树)、郁森盛(泰峰)、沈义生(晚喷鼻香)……1855年,郁家还捐款数十万建筑上海城墙,可见其成本的雄厚。
”郁家陆续设银号、店铺、典当行等百余家,许多企业分布于上海县城,遂有“郁半城”之称。
郁泰峰也热心于公益,常为做善事不遗余力,咸丰天子曾钦赐“从二品顶戴”。

道光五年(1825年),郁泰峰购得原乔氏“宜园”,更名“借园”,在此兴建“宜稼堂”。
此系两层楼房,构造为砖墙立柱、抬梁式构架、榫卯结合。
平面呈四合院状,共四埭三进,每埭五开间,正屋前有东、西厢房。
每进的前后设门楼和天井,正屋和厢房之间设小天井,俗称“三进九庭心”。
沿乔家浜还设统阳台,夜间点亮灯笼,用于河道照明。
在楼东侧,另造双开间东厅,前排为戏台,中隔天井,北屋为花厅,屋后为假山,再后为船厅。
西侧设长廊避弄,其南端为轿厅,北端为厨房。
整座宅第在设计方面可谓匠心独具,崇古而又趋时,朴实中显豪华。

“宜稼堂”旧址

“宜稼堂”虽经历晚清战火破坏和长期风雨侵蚀,但旧址基本保持了完全的江南宅院风貌。

“梓园”涌现过爱因斯坦夫妇身影

乔家路113号,为清末民初上海著名实业家、善士、社会活动家、字画家王一亭故居“梓园”遗址。

王一亭从小喜好画图,13岁时进银号当学徒,工余在广方言馆学外语。
从前经营过海运业务,被聘为日本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在沪年夜班。
辛亥革命前,加入同盟会,卖力上海分会财务,上海光复后,历任上海军政府商务总长、华商电气公司董事、中华银行董事、大达轮船公司董事、湖州电灯公司董事长。
1912年,当选上海总商会协理,后任会董、特殊会董,笃信佛教,曾任中国佛教会常务委员。
他还致力于各种慈善奇迹,参与筹办华洋义赈会、孤儿院、残疾院、同仁辅元堂、难民救援会等。

清末,王一亭购得郁氏“借园”部分园址,因内有一棵百年梓树,遂更名“梓园”。
在这里,他兴建了新的府第,该园沿街的两层西式门楼上,有罗马柱浮雕,中间为吴昌硕的“梓园”题额,园中有佛阁、假山、池塘以及各种景物,广栽花木,还喂养鸟类。
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携夫人艾尔莎访日途经上海,应邀到“梓园”赴晚宴,爱因斯坦在致词中说:“今晚来此,非常愉快。
一到中国,就瞥见许多美术佳构,使我有深刻的印象,尤其佩服王一亭师长西席的作品。
”他在日记中也写道:“驱车穿过迷宫般的阴郁街道,去一位财主画家(按即王一亭)家里吃中餐晚饭。
屋子外墙高冷,表面阴郁。
里面,节日般灯火通明的走廊,环抱着浪漫的带有如画般池塘和花园的庭院。
”当年,上海《民国日报》《时势新报》《大陆报》等都对此作了宣布。

“ 梓园”塔式楼房

如今,“梓园”遗址尚存一幢塔式楼房和一座两层佛阁。
在后面,还有一排宽敞的平房,可见大大的斜顶、高高的廊柱和雕花门窗,据传它曾是王一亭的客厅和书房、画室。

小南门警钟楼两次特殊鸣钟

乔家路、中华路口南侧,有一座建筑物被称为“上海的埃菲尔铁塔”,它便是小南门警钟楼。

小南门警钟楼现状

在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上海县城开始有自来水。
为了防止失火的发生,城厢内外分段由各店铺居户捐款备水龙、皮带和车辆,组成救火社。
5年后,各救火社组成救火联合会。

小南门警钟楼落成后,当地消防可与租界相媲美。
然而,没有人会料到,它最主要的两次鸣钟,却并非由于火警。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叛逆爆发。
在申城,革命党人也积极开展活动。
10月24日,陈其美、沈缦云、范鸿仙、叶惠钧和即将赴武昌的宋教仁等在上海《民立报》馆召开会议,详细谈论叛逆操持。
接着,由沈缦云、叶惠钧、王一亭秘密联结李平书,他此时兼任江南制造局提调、全国商连合合会会长、上海南北商团公会会长、上海城自治公所议事会总董,这位著名绅商审时度势,毅然决定率领救火联合会和商团武装等进行相应。
经各方面力量的洽商,定于11月3日举行叛逆:在闸北攻占巡警总局,在上海县城攻占道台衙门和县署,在沪南攻占江南制造局。
这天,闸北的叛逆先乐成功。
下午2时,小南门警钟楼的洪钟被敲响,先9响,后13响,这是约定的暗号,叛逆军队统一行动,上海道台刘燕翼匆忙躲进租界,上海知县田宝荣闻风远扬,江南制造局守军也于明天将来诰日上午屈膝降服佩服,上海光复。

1927年3月21日上午9时,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执委会常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中午12时起实施总同盟罢工、罢课、罢市,并由上海总工会代理委员长汪寿华发布命令。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叛逆由周恩来担当总指挥,叛逆分南市、闸北、虹口、浦东、沪西、沪东、吴淞7个区域。
中午12时,以小南门警钟楼钟声为号,南市工人纠察队兵分3路,相继攻占淞沪警察厅和几个警察署,以及大南门电话局和南火车站,末了盘踞位于高昌庙镇(今高雄路一带)的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两者前身为江南制造局),解除了军阀当局在南市的军警武装。

由此可见,小南门警钟楼曾为腐烂的清朝敲响丧钟,也曾发布北洋军阀在沪势力的末日来临。

乔家路、永泰街口那棵700多岁的古银杏

可以相信,乔家路经由旧区改造后,干系明清建筑将得到修缮,传统街巷的线形和界面特色将得到凸显。
而且,路边宋末上海镇留下的那棵700多岁的宝贵古银杏,将更枝繁叶茂,起到画龙点睛的奇妙浸染。
北侧曾名列清代“江南三大图书馆”的“书隐楼”,将重新焕发生机,再与宁波“天一阁”和湖州“嘉业堂”争风骚。
总之,一条展现历史风貌的原汁原味的“老街”指日可待!

(本文编辑:许云倩。
照片均由作者拍摄。
题图为现在的乔家路)

栏目主编:伍斌 笔墨编辑:许云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