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文化频道综合】大良鱼灯,作为一种富于水乡特色的扎作工艺,曾是清代大良元宵节、中秋节最为引人瞩目的景不雅观,在清朝中叶开始,兴盛了足足一百多年,涌现过许多扎鱼灯的能工巧匠。
顺德大良鱼灯制作技艺,2013年1月被列入顺德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9月被列入佛山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地方史料记载,顺德清中期已盛行制作、不雅观赏花灯。
清中期顺德著名墨客黎简便作有诗句:剪纸斑斓兽样灯,蜡烟光曳小轮绳。
至清末民国期间,鱼形花灯开始在顺德大良盛行,善于制作鱼形花灯的能工巧匠也由此多起来。
彼时,顺德机器缫丝业发展茂盛,经济繁荣,致使民众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
常见的鱼灯格局有火鲤、鳜鱼、鲈鱼、石斑鱼、鲮鱼、狮子头鱼、红鯵等。
制作工艺包括画模、熏竹、开竹、扎架、煮胶、涂纱、扪纱、着色描鳞、洗鳞、挂牌、嵌眼、装灯等制作工序。
(图源:东方IC)

实拍顺德大年夜良鱼灯制作工艺 非遗身手惊艳眼球 汽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