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高晓松的这部书,人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活得越来越明白的人,一个基本上实现了自我的人。他不再仅仅是一个会写情歌的文艺青年,而是一个有着完全天下不雅观的自觉者。他知道自己不深刻,但他按自己的方向走向了开阔。他知道自己抹不掉优胜感,以是他把头埋得越来越低。他活得很任性,很充足,也很开放,以是,他很幸福。
第一部分的两篇小说,是他对自己青春的一个了却。文学性就不说了,我更乐意谈谈这个货的发展所带来的启迪。1、为了更远的目标,必须承受一定的误解,包括与家人的分裂以及给他们带去的短时的痛楚。2、一招鲜,吃遍天,但你要担保你这招的鲜度。另,刘震云的广告词“大胆、真实、残酷、腐败”,真是撰得奥妙,它像所有的好广告一样,既能调动人的消费希望,又掺入了不至于让人大起火气的夸年夜。
全书的精华集中于“电影故事”。这部分既显示了作为电影人的高晓松的专业素养,也显示了他的笔墨掌握力。当然,最好的故事还是在生命线上与作者更靠近的,它们是《林徽因》、《侠客行》、《唐》。《林徽因》,清华大学的家世与母亲在梁思成影响下成为古建专家的家庭背景,以及对女人的敏感,让高晓松成为了写林徽因的极得当的人选。
在故事中,高晓松将爱情、建筑、战乱时世三条线索处理得井井有条,在布局上也把握了很好的平衡。《唐》的故事虽短,却拥有一种迷人而猖獗的涡流气质,正适宜于映照那个涡流密布、风起云涌的时期。《侠客行》要拍成电影是难度最大的,也是最值得期待的,它不仅有着不逊色于任何传奇的故事性,也有着极大的思想容量与解读空间。
看高晓松写的故事,令人欣慰的,还在于他对历史及历史人物的态度。无论是对付历史、民族,还是党派、战役,高晓松都没有大略粗暴地对待,他不像某些公知那样,带着年夜声谩骂去肢解历史,而是努力地保持了它的完全与丰富。他的判断和情绪,都是繁芜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成熟的高晓松。他爱国,情绪诚挚而饱满,他反省,姿态疏离而复苏。
书中其它部分就不说了,说段题外话。我以为《大武生》没人骂得那么差,人物节省,故事集中,这种关门打狗或说把狗放到去世胡同里乱咬式的电影,如一枚旋转的陀螺,占地面积不大,但纠缠与速率让人着迷。只是火候稍欠,以是不足熨帖。另,高晓松的歌是越写越差了,但在狱中冒出的一首《如梦令》,冲撞敲打,伤不能抑,还是令人唏嘘不已。
《如丧》不是一本深刻的书,但也不是一本浅薄的书,它处在中层状态,保持了很好的弹性。如果哀求深刻,不要读它,但人不仅有深刻的一壁,这便是它的意义和市场所在。像校园民谣一样,校园民谣并不深刻,但它很美很纯,以是就够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