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招在他的事情室内。
船模、车模、航模——他半辈子做了不下1000台。
位于金沙洲的一套60多平米的住宅房,是老招的展览馆和事情室。
老招叫招兆焯,是南航广州翱翔部后勤保障处车队的一名司机。
另日间驾驶机组车接送翱翔员、乘务员来回新旧机场,晚上就窝在自己的事情室里做模型

模型车上的每一个部件,小到一条线圈,都须要精雕细琢。
年前,广州地铁博物馆开馆。
老招送去肩舆一抬,黄包车一辆,木壳船一艘,自行车、出租车、无轨电车、地铁各一辆。
老招用7台模型讲述了一部广州交通发展史。
老招是上世纪60年代初生人,隧道老广。
少年读的是珠玑路小学,在那里打仗到模型制作,此后一发不可整顿,一口气做了40多年。
他拿过航模大奖,进过省专业队。
在广州流花湖,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基辛格做过演出,八十年代为英女王做过演出。
他的许多作品为广州博物馆、广州市交委收藏。
模型是老招生平乐趣所在。
“读书时,我们几个做模型的小孩子,猫在学校礼堂,人手一架苏式战机模型,用子弹壳做成发动机,扒开鞭炮,把炸药放入子弹壳,点火,比谁的飞机蹿得快。
”再后来,少年的兴趣变成了中年的空想。

这位机组车司机我们叫他造物神 汽车知识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流花湖演出船模的招兆焯青春年少,放到本日便是小鲜肉科技咖一枚。
1980年代,老招进了广州电车公司。
开过公交车,做过管理岗。
从那时起,他开始用铜皮制作满大街跑的公交车,组建自家的“公交车队”。
从民国期间的“道奇”木炭汽车,到1960年代的无轨电车,再到1990年代的空调车,以及如今的BRT、双层巴士……无所不包。
老招玩拍照,用影像记录广州的城市改造。
1993年,老招听说中山路要拆迁修地铁,电车将停运,马路两边的骑楼将拆除。
他以为自己“要做些什么”。
于是,拿着相机拍了一通电车和骑楼。
如今,这些照片成了坊间流传的广州老照片,也是他制作模型的原型。

上世纪九十年代,新白云机场筹建初期,招兆焯制作候机楼招标模型。
老招收藏着早期的公交车票。
许多后生仔和老招谈天才知道,广州的车牌上世纪五十年代“穗”字打头,八十年代“广东”为首,到九十年代,才有了“粤A”的叫法。
做这些,老招的想法很大略,那便是用自己50多年的积累记录广州公交发展进程。
2006年,老招进南航,当起了机组车司机。
他开始关注机场停靠的飞机,以及场内穿梭的摆渡车、客梯车、拖车…… 老招有个儿子,小时候常跟在老招屁股后面,看老招做模型。
稍大一点,老招做模型,小招搞发明。
读书那会儿,小招就有几十项发明,比如公交车站用的语音导盲装置、公交车太阳能赞助充电装置……个中10项获国家专利。
小招最牛的事儿是,20天内两次去公民大会堂领发明奖。
20年后,流花湖上的演出者从老招换成了小招。

上车模啦!
各位亲,不是美女的那个模,而是公交车的全手工微缩模型,各个惊艳,颜值爆表。

老招的车模细数广州公交车

民国期间“道奇”木炭公交车由加拿大华侨捐赠,被改装成公交车。
车内两排座位为侧向排列,司机与搭客间有樊篱,共8座(搭客7座,司机1座)。
因当时石油价高,故改用木炭制造煤气作为动力。
乘 坐一次4分钱。

六十年代1960年,广州无轨电车通车,线路为越秀公园—大东门。
车上有售票员,实施分段计费,车费4分、7分、9分、11分、13分不等。

八十年代加长型无轨电车。
车长约14米,能承载更多乘客。
改革开放初期,车身开始登载广告,由美术职员手工绘制。

九十年代后广州公交车进入空调车时期,并开始进行自动售票,由投币逐步演化成刷卡。
大部分公交线路2块钱通票。

近年来广州公交车队增加以提速为目的的广州BRT巴士和以城市旅游不雅观光为功能的双层巴士。
(:葛汝峰 通讯员:李晓岚 焦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