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日照五莲县于里镇赵家辛庄村落,有一座村落庄博物馆,在那里,330件石磨成为展品,展示着悠久的农耕文化。
记 忆
石磨迁徙改变的声响宛如乡间小曲
雨后的山村落,空气里飘着泥土喷鼻香。沿着小道往村落头走,遇一院落,古朴而不失落持重;举头望,门上方,挂一牌匾,上书“赵氏石磨博物馆”。
展厅内,一件件、一排排石磨整洁置于架上,造型互异、大小不一,磨盘侧身花纹,或画红梅、麦穗,或刻福字、姓氏,有的苍劲有力,有的细腻入微。
展厅一角,一组铜色雕塑引人瞩目,生动还原了推磨场景:父亲两手攥住磨杠,身体微前弓、迈出小碎步;母亲端着簸箕,扬米去糠;及腰高的孩子,手握石油灯,紧盯磨台。
“这组雕塑有我童年时的影子。”赵氏石磨博物馆馆长赵洪祥轻抚磨盘纹络,儿时影象历历在目。
五莲多奇峰,石材资源丰富,与石磨渊源颇深。“我们县石磨制作匠人辈出,石磨行销各地。”赵洪祥先容。
在没有当代工具的年代,粮食每每要经由石磨研磨,变成面粉、糁子后才可食用,因此石磨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工具,制作技艺至关主要。
赵洪祥的手艺历经家族7代传承。在赵洪祥看来,儿时影象里石磨“吱呀吱呀”迁徙改变的声响,是最动听的乡间小曲。他的祖上是五莲县七宝山的一名石匠,善于刻碑、制石磨,并将技艺传给后代。
赵洪祥的父亲是家族技艺第六代传承人。石磨磨粮,费时耗力。以前,父亲白天要下地劳动,只能在晚上点灯推磨。
“夜里,磨盘咕噜地转着,中间的缝隙‘吐出’白花花的细粮。我在阁下趴着等,时常听着声响、嗅着米喷鼻香入睡。”赵洪祥回顾,“石磨转起来,意味着庄稼人的日子有了奔头。”
办 馆
330件石磨来之不易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赵洪祥逐渐终年夜成人,可父亲的头发白了,家里的磨盘由厚变薄,磨齿变钝变平,更好用的当代工具涌现了,利用石磨的人越来越少了。
“村落里常常看到被摈弃的石磨,有确当台阶、垫井台,令人惋惜。”赵洪祥感到难过,在他看来,石磨不是一件大略的用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伴随着我们的祖辈度过了风风雨雨,珍藏知名贵的农耕影象。”
作为家族技艺第七代传承人,赵洪祥刻苦磨练技艺。2021年,他成为日照的五莲石磨加工技艺项目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此时,他深感重任在肩:“不但要传承非遗手艺,也要传承石磨文化。”
同年,山东成为全国村落庄博物馆的试点省份,鼓励各地深挖农耕文化、赤色文化、老字号等特色资源,因时制宜推动村落庄博物馆培植。“石磨曾陪我们‘同甘共苦’,就算现在没有了‘用武之地’,也不应该被随意丢弃。”于是,赵洪祥决定将自家小院改造为博物馆。
在乡间建博物馆,资金有限,若何办出特色?赵洪祥的定位是:不求“高大上”,但求小而精、有“土”味,扎根乡土、浸润民气。
石磨从何而来?带着办馆的心愿,赵洪祥与父亲骑车四处寻觅,把散落在乡间的石磨一件件网络起来。“起初,网络范围限于本镇,再到本县。可我们逐步创造,网络的石磨种类、花样单一,材质基本都是本土绿砂岩,花纹、造型也大同小异。”赵洪祥说。
地域不同,风尚习气多不相同,石磨风格也就迥异,例如有的地方好刻“福”字,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有的地方好刻画,民间韵味十足。赵洪祥意识到,要想办好博物馆,呈现出不同民俗风情、乡土味道,必须放远目光,扩大网络范围。
几年间,赵洪祥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将一件件被遗忘在角落的石磨“请”进了博物馆。“330件石磨来自不同年代,花纹是它们历经变迁的‘年轮’。”赵洪祥说,“每一件石磨都‘会说话’。年代不同、地域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样子,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在我眼里,它们都是村落庄文化宝贝。”
未 来
博物馆要有自己的“成长力”
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展品渐多,参不雅观的人也多了起来。然而,水电、保洁、掩护等可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这些用度全靠赵洪祥个人支出。
“要想让村落庄博物馆持续办下去,必须要有自己的‘成长力’,首先要具备‘造血’能力。”赵洪祥说。
石磨取之于生活,现在能否连续用之于生活?赵洪祥一贯在琢磨这个问题。
一块磨盘,轻则四五十斤,重则近百斤。赵洪祥记得,以前,父亲能轻松搬起石磨,可上了年纪,就变得吃力了。有一次,父亲想抬一块磨盘时,欠妥心受了伤,全体指甲都被掀下来了。
赵洪祥心疼父亲,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灵感:“当下,国家正提倡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不能制作文创产品,推出一款轻盈的石磨?”
在此根本上,赵洪祥首创赵老汉石磨品牌,保留手工锤凿等关键工艺。近7年间,他得到52项发明专利,成果转化为一款轻盈石磨,直径比巴掌略大,重约5千克,小巧轻便,轻摇手柄,即可磨出鲜喷鼻香的豆浆;产品推向市场,游客参不雅观时即可选购。
有了“造血”能力,博物馆发达发展。赵洪祥修缮展厅、完善举动步伐,让参不雅观效果更佳,同步推动村落庄博物馆的内涵培植,着重讲述石磨的历史故事、文化知识、地域特色等。
午后,展厅迎来一群研学的孩子。仅在书本上见到的老物件,而今就在面前,他们好奇地在展品前容身不雅观看,聆听讲授;有时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触摸着一件件石磨,感想熏染着石磨文化的独特魅力。
“博物馆成了旅游、研学‘打卡点’,与周边景点串联成线,全程集研学嬉戏、农耕体验、休闲采摘于一体,让这条旅游线路更有文化味、乡土味。”赵洪祥说,“在这里,农耕文化可见可感,孩子们在触摸和体验中感想熏染老一辈的艰巨奋斗,明白粮食来之不易,树立勤俭节约意识。”
岁月更迭,石磨是时期变迁的缩影,更是一代代农人奋斗的见证。推磨的年代已成过去,古老的石磨依旧存在,它们悄悄地躺在展架上,等待着前来探寻的人。( 李蕊)
来源:公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