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中国朝阳初升的年华。
日月牙异和朝气发达是它的代名词。
那年纪,不管你走到祖国哪个地方,纵然它是如何的偏远蛮荒,你一定会嗅到春天的生命力,你一定会感想熏染到温暖和力量,你一定会满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同样的,这时期,阿坝的山山水水沐浴着新社会的曙光,正可谓万物复苏,活气盎然。

不仅如此,阿坝的发展速率同样令人震荡。
短短两年里,诸如汶川、理县、茂县等许多得风气之先的地方发展速率已经和内地媲美。
旧时的茶马故道上新生出许多热闹的小镇,街市上人影幢幢,商铺货色丰富,乃至邮电、书报这些新时期的产物也在这里落地着花了。
溜达在这些区域,你想像不出两年前这里还是不通公路、古道难行的边地。

沿着朴实的文字重回1954年的威州街头  第1张

这样的景象不是想像,而是《岷江报》的真实记录。
翻开1954年前后的报纸,险些每一期你都会读到类似的宣布,这些宣布,全是亲眼所见,亲自经历。

刊登于1954年11月10日第三版的《今日的威州》,可能归属“游记体”文章——虽然无法归入新闻,但是在本日读来,却是关于当时当地最清晰的新闻表达,就犹如高清摄像机镜头牵引着你重走了一遭。

不妨让我们跟随当年的笔端,再回到1954年的现场,看看当时威州的样子容貌——

汽车从成都出发,沿着成阿公路上行146公里,就到了威州。

威州在岷江和杂谷脑河的合流处,现在,这里是茂威马车路与成阿公路接头的地方,是自治区一个主要的物资集散地。

汽车快到车站的时候,从车窗望去,就能看到这个山环水绕的城镇外面了。
一排排密集的房舍,紧靠着岷江东岸山脚下排列,从绿色的树林中露出的,都是一幢一幢新式的砖房。
看,在城镇后山上,还留有古老的黄色城墙的遗迹。

河的西面,叫做桑坪,原是一片荒凉寂寞的野外,成阿公路汶理段通车后,这里就热闹起来。
现在,公路两旁修起了许多崭新的屋子。
自治区茂新机器铁工厂、贸易公司转运站、公民食堂、招待所、威州车站等机构,都建筑在这儿。
贸易公司转运站上,堆满了大批物资,有我区的土特产花椒、贝母、蜂糖、甘松、蜂糖等,也有从上海、重庆、成都等地运进来的各种工业品。

一到车站,就可以听到机器厂轰鸣的马达声和铁锤的锻打声。
一股股黑烟从高耸入云的烟囱里喷出来。
这里,统统都给人紧张新鲜的觉得。

这几天,机器铁工厂里的工人们正在赶制铁头、羊毛剪、猎枪等工具,增援我区各族公民的生产。

岷江东岸的茂威马车路上,每天都有成百辆的马车、架架车、鸡公车来来往往。
自从茂威马车路开通后,茂县的土特产销路打开了,仅今年玄月份一个月韶光,这里就运出去一百万斤以上的货色,比通车前的六月份运出的物资增加了一倍多。
现在运输公司正在预备马拉客车,专门载运乘客,每天有茂县、威州两地对开一次。

……

等等!
马拉车客运?马车路是当时的紧张通畅大道,这个听说过,但马拉车作为“客车”运送乘客,这是真的吗?

这个疑问得先解开。
于是我连续翻阅旧报,终于读到另一则新闻《茂威马路上》(1954年12月10日第三版):

“平坦的马车路,弯弯曲曲从威州一贯伸展到茂县。
成队的架架车、骡马大车、鸡公车,吱吱嘎嘎地走着,过去人力背货的征象再也看不到了。

“马车路的两旁涌现了一排排土砌平顶房。
山坡上,人们正在大力植树造林。
几年后,沿岷江两岸的荒山将变成一片翠绿的森林,不单是山区变得更俏丽,还能防洪、防旱和防风灾。

“沿着马车路来到茂县,进入茂县县城,那古老破败的阜康门已经被拆除,城里,大街小巷都整修得焕然一新。
这个古老的小城充满了生气。
现在,城里的居民自觉地组织起来常常打扫卫生,街头每个角落,每天都保持干净整洁。
人们都说,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征象。

以上这条新闻让我们在威茂马车路上走了一遭,看到了沿途的景象,马车道及其马拉车是这里的生命线,看来这是确切的历史事实。

让我们再回到先前那条游记体新闻,连续徜徉在威州街头——

过去,威州的市场十分冷落,现在,这里的市场生动热闹了。

汶川民族贸易子公司里,每天都挤满了顾客。
糖、手电筒、胶鞋等成了脱销货。
据统计,今年(1954年)一月到玄月,贸易公司供应各族公民的棉布,比1951年增加了14倍以上。
现在,这里的土特发生意营业价格比以前提高了,这大大鼓舞了山区群众的生产激情亲切。
今年前三个季度,贸易公司收购土特产的代价即是1951年的8倍。

威州的市场上,私营工商业也在国营经济的主导下买卖兴隆。
拿缝纫业来讲,今年上半年的业务额达到了1952年同期的3倍。

文化馆和新华书店是当地群众喜好去的地方。
每到节日,文化馆就合营当地中央事情举办各种展览会,吸引了无数群众前来不雅观看。
今年国庆节,文化馆举办了一次生产图片展,展览的图片内容生动、丰富,参不雅观的人很多。

新华书店除了供应各种政管理论和文艺书本外,还大量供应群众喜好的普通读物和画刊。
藏文书本和画刊受到兄弟民族的欢迎。
兄弟民族特殊喜好毛主席的画像。

从十月中旬起,威州的夜晚变得更俏丽了。
由于这个深山里的城镇拥有了通亮的电灯。
人们说:“只有共产党才能给我们带来这种幸福,我们威州也用上电灯了。

通讯:华文军

编辑:林迁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