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逵 陆永忠
在广西来宾市象州县罗秀镇旧街的河沿边耸立着一幢深灰色的清代高大建筑,从对岸望去,它挺立的身姿在古榕繁枝茂叶之中显得格外雄浑,像一座不可攻破的堡垒,又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巨人。那便是有名已久的罗秀当铺大楼。
罗秀当铺(陆永忠供应)
罗秀当铺,罗经定位:东经109.5度,北纬24度。当铺背临罗秀河,整体占地面积363平方米,个中庭院155平方米,主楼207平方米。当铺庭院两侧是青砖院墙,临街是青砖硬山顶型小房,后部为主楼。主楼自地基以上1.8米为规整方型花岗岩所砌,再上为青砖,顶部东西面皆封火山墙硬山顶型。当铺楼横面15.4米,中间开门,门顶及门旁为大块风雅打磨大理石;纵深13.5米;高约18.8米,共七层,各层原来皆有楼板,并各开有十数个内宽外窄长方斗形小窗透风度光,同时可作枪洞抵御歹徒匪贼的攻击。
罗秀当铺在当地人们心目中最深的印象便是主楼那高大的形状,其占地面积207平方米,高约18.8米。这在过去屯子、集镇的房屋大致都是占地几十平米,高度不过是三五米的情形下,真可谓鹤立鸡群难得一见的庞然大物。正若有名经济学家薛暮桥笔下描述的“同福饷押”那样:“全城房屋,完备匍匐在它的膝下。”如此高大的当铺楼不仅在象州县境内的十里八乡之中绝无仅有,便是在周边浩瀚县(市)里也十分罕见。以是人们都很好奇,对它的印象特殊深。
为此,不少民气中产生了一个疑问,这高大的当铺楼为什么不建筑在象州县城或别的地方,而非要建造在这远距县城30公里外的一个又算不得怎么繁华的小小集镇上呢?
对此,我们当然也不得而知。不过我们明白一点,那便是当铺之以是要选择建造在罗秀这个地方,肯定是有其道理的。至于是什么道理,我们现在只能根据所理解的一些蛛丝马迹试着去推揣一下古人的心思了。
我们还是先来大略理解一下当铺的一些干系知识吧。
当铺是用来典当物品的。典当是一种商业性金融活动。以是,开当铺便是在经营一门赢利的买卖。这种买卖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远在南北朝期间在一些寺院就有以经营衣物等小件动产作抵押的大略的放款行为。当然那时还没有“当铺”的名称,叫做“寺库”。后来随着业务的扩大和发展,逐步变革其名称,先后有过“质库”“解库”“质押”或“永生库”等叫法,到了明朝才正式叫“当铺”。不管其名称如何,它从一开始便是以收取他人动产为手段,按照一定折扣向质押人放贷以达到获牟利润的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典当终于堂而皇之地成为一种家当,多方面知足社会的需求。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典当行业曾一度被政府撤消,改革开放后重新得以规复。现阶段我国典当业属非银行金融机构,受商务部监管。
典当做事既然是为赢利,以是当铺建造在哪里,首先要考虑的自然是有没有良好的赢利商机。古代打仗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成分,做生意又何尝不是如此!
所谓商机,无非便是要具备有利的机遇,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条件。
象州是一个文明古郡。秦时桂林郡治所在地(如今的军田村落附近)间隔罗秀集镇不过十几里之遥。桂林郡,其行政级别大致同现在的省(区)级相称。也便是说,秦朝期间罗秀军田一带曾一度是广西最早的省府所在地。作为广西“首府城市”,别的不说,人们文明教化、文化礼数程度总不致太差吧。可以说,全体罗秀,乃至全体象州及周边地区都深受着“郡府”文化的影响,具有良好的人文根本。罗秀河下贱不远的纳禄村落是明朝皇族后裔朱氏子孙逃难避祸终极选择的落脚之地,落入此地百多年来,他们正是得益于当地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的滋养护佑,得以安居落业。可见这一带地区民气友善,民风淳厚,社会风气良好,是创业发财的利益所。
当时象州和其他山区丘陵地带一样,陆路交通是十分不便的。人们出行大多就靠自己的两条腿,搬运东西,只能靠人扛肩挑。罗秀街阁下有一条小河可通畅一样平常运货小船,这点便利一下就被商贾们盯中了。且从罗秀顺河而下,二三十里就到达运江古镇。据知情人士先容,罗秀当铺大约兴建于清咸丰(公元1851-1862)年间。那时运江古镇正处于急匆匆繁荣发展之中。在此之前,粤东贩子早就创造了象州的大好商机,纷纭涌入,还分别在象州、寺村落、运江等地建了粤东会馆,终极匆匆成运江发展成了红极一时商埠重镇。以是可以肯定地说,运江及全体象州当时商机的发展形势对罗秀当铺的兴建所起到的推动用是不小的。
当铺座落在河沿的码头阁下。这里环境清幽,绿树成荫。附近还成长着好多形体高大的榕树。以前河上没有桥梁,沿河高下好几里范围内南来北往的人必须经由这唯一的渡口去到对岸。过往行人及高下的船只,总喜好在大榕树下勾留歇脚。还没形成集镇前,树阴下只有几个卖粥卖茶水的小摊。后来人们创造这是块聚财宝地,在河岸上建起房屋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一个小小的贸易集镇就这样逐步形成了。当铺选择座落于这样一个南北东西交汇的中央点上,人流长年相继而来。可见商家的锐利眼力。
罗秀河实在是一条不太宽大的小河,平时水面只有三五十米,涨大水时水面也不过两三几百米。它是柳江河的支流,其下贱在运江古镇附近汇入柳江,上游经中平、百丈、大樟可通达金秀大瑶山。当时一些不太大的人力商船是可以自由高下的。象州自古就盛产水稻,有“桂中粮仓”的美誉,而以罗秀为中央的附近州里,如寺村落、运江、大乐、水晶、中平、百丈等一带地皮平整,土壤肥沃,稻谷产多质优,切实其实便是“桂中粮仓”中的粮仓。当时每年大量运往广州及外洋的象州大米,还有大瑶山的药材、山货及各种特产,相称一部分要经由罗秀河道运到运江或象州装上大船再运出去。同时山里人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食盐、布匹等的运送也要由罗秀河来承载。以是,可以想象得出,小小一条罗秀河在当初陆路交通极为有限的时期有多繁忙,又有多主要。职员来往频繁,为当铺供应的商机当然也就多了。
当铺虽然选择建在罗秀河边,老板盯准的目标肯定不会是河里船中的货色,而是船上贩子们的钱袋。试想一下,来来往往的船只上那些沉重的货色,一样平常情形下有谁会将其从船上卸下来扛上百多级码头拿去典当一阵子呢?除非实在断港绝潢了迫不得已,这种情形肯定是极少的。而贩子钱袋的钱那就难说了,有时带出来的太多了,或者刚转出一批货色,太多的钱带在身边,既未便利,也不屈安。最好的办法便是拿到当铺托管一时。要知道那时的钱不像我们现在利用的公民币这样轻巧、方便,一张薄薄的纸币,面值就可以是一百、。几十元的;或一张小小的银行卡,就可以将全体身家带走。那时带的钱,不是有斤有两的白银,便是沉甸甸的铜钱。出门采购一批货色,如果净带铜钱,不用几大箱子装着才怪。
安全问题来往客商们要考虑,当铺老板自然也要考虑。把当铺建在罗秀,肯定也包含有一定安全成分的考虑在里边。人们拿到当铺典当的东西,大都是代价较高的。当铺实在便是另类的银号。以是除了雇佣保安职员守护在当铺外,选一个相对偏避的地址,也不失落为远谋善策。罗秀当时并非名镇,罗秀河也只是柳江的一条小小支流,稍不留神,根本不会创造溯流而上几十里,竟还有一个罗秀这样的洞天。纵然偶遭不测,也随意马虎沿河追击或拦截。据罗秀镇当地旧时著名文人何广福后人及当铺周边街方老人所述,罗秀当铺当时雇佣的员工及护院伙计统共不过十来人。如果真要遭暴徒攻击,这些人手显然是不敷抵御的。好在当铺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危险。
以上说到的这些,对付商家来说,都只是他们考虑的外部成分。而真正匆匆使商家终极拍板将当铺分号设在象州罗秀的内在成分又是什么呢?在我国近代史上,咸丰年间有一个重大事宜,大家一定不会忘却,那便是发生在公元1856年10月的第二次鸦片战役。英殖民主义者以“亚罗号事宜”为借口,向中国发起剧烈进攻,两三天韶光就盘踞了我虎门口内的所有炮台,然后大肆炮轰广州。英军进入广州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亲眼目睹英侵略者罪过的“岭南才子”郑小谷曾用诗记录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画面。“晓角初停晓日明,红毛鬼子登城矣……城中之人望城外,负者负矣戴者戴。四门闭尽一门开,排挤去世人蹋其背……”(《丁巳十月十四日夷人入城,十六日携家出城,纪事一首》)“鱼贾盐商强自满,一败涂地此同牢。炮来江上千樯直,火照城中四壁高。相府私开小黄阁,将台已据大红毛。可怜百万生灵聚,一半羁留一半逃。”(《感事四首》)在这种形势下,商家们别说做生意,性命都难以保障,因此逃离战火纷飞的粤东,暂且潜身相比拟较偏避安全而又有一定生存可经营的广西象州,该当是这位商家终极决定拍板的最紧张成分。
这位粤东商家(详细姓名已无从考证)将当铺分号选择在罗秀,或多或少都会对罗秀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推动浸染。可惜当铺经营韶光不太长,前后大约是十来年的光景,商家老板就溘然撤离了。商家撤离的缘故原由也该当同鸦片战役结束有关。公元1862年第二次鸦片战役结束,粤东的动荡形势逐步沉着,四处逃散的贩子自然要返回原地。毕竟这穷乡避壤的资源有限,发展前景及商机难比人家大地方大城市优胜,还有人家原地浩瀚的客户人脉资源在此又到哪里找呢。商家走了,留下了这高大空阔的当铺楼,留下了象州历史上一片独占的史迹,也留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思考。这当铺楼,人家建来是做生意用的,老板的买卖撤走了,这楼他给我们留了下来。老板给我们留下的仅仅是一幢空楼吗?不,他给留下的该当是一个商机,是一种发展经济的新理念!
可我们呢,却无动于衷,没有接管人家的美意。据理解,自从商铺老板撤走买卖后这一个半世纪旁边的韶光,当铺楼彷佛再也没有同任何买卖结过缘。商家撤离之初,听说先后有林贵、陆培根、周新常等人曾先后分别代为扼守过一段韶光,他们仅卖力照看当铺的房屋举动步伐而已,没有开展任何典当业务。解放后将其收归国有,先是做过一阵子乡政府粮店,后来做过乡农业推广站和乡广播站,现在也只是个老年活动中央而巳。一座宽敞标致的而又充满商机的当铺楼,长期以来,没有真正意义地发挥过其应有的浸染,只做为象州罗秀大地的一座地标建筑而年复年日复日地虚度了一百多年的宝贵光阴,好不令人遗憾。
罗秀当铺楼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也有过几次不平凡的经历。
上世纪四十年代侵华日军途经罗秀时,给罗秀当铺留下了一个深深的伤痕。街上老人们对那七十多年前的情景都还影象犹新。那是一九四五年春头,有一小队日军自礼教方向来到罗秀河南岸渡口,欲渡河过来。当时为掩护镇上民众自镇北门撤往山中暂避,于是有姓唐、姓梁、姓黄、姓陈、姓萧等十多名民团成员持枪登上当铺楼,阻挡日军渡河。民团临高开枪,日军三往而不能渡。民团利用的都是土枪,威力并不很大。相持约两小时,双方都没有伤亡。日军后续部队来到后,架起了六零迫击炮向当铺轰击,民团估计镇上民众应已避至山中,便快速撤离当铺。日军放了几炮,见再无动静,便停滞轰击。过了两天算夜家从山里回来,没有了日军踪影,创造数间民房被点火得杂乱无章,有几头被枪打去世的猪牛横躺街头,只挖走其肝脏。举头一看,又创造当铺顶上西面山墙也被炸蹋了一角。到了六十年代地方政府方出资修复。
韦纯束(中)在罗秀当铺(陆永忠 供应)
其余,据象州县宣扬部龚坚及罗秀镇巫永富老人说,曾担当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公民政府主席的韦纯束同道,青年时弃学从戎赴桂林参加学生军,步辇儿途经罗秀时天色已晚,在当铺楼里住了一晚,天亮后连续赶路。韦主席当年在地下革命活动中屡遭国民党政府机关通缉,有一回在大樟乡因人出卖而当场被捕,后幸得罗秀一位姓邓的人士将其救出,他逃离大樟后来到罗秀,当晚也借当铺楼棲身。这两宿当铺之缘,韦主席铭记了一辈子,他退休后,在年近九旬时,有一次回到象州,特殊挤出韶光来到罗秀当铺,与随行职员一同回顾革命战役年代的风雨进程。
由于韶光的推移,关于罗秀当铺的影象逐步被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当代高层楼房急剧猛增的本日,当年雄伟的当铺楼早已羞于昂起自己曾为之骄傲的脑袋。但罗秀当铺曾经耸立在罗秀大地的这段历史,我们没有情由将它遗忘。相反,我们应该费尽心机尽可能地延长人们对它的影象,采纳一些必要的保护方法,开拓其潜能,让这一古老建筑抖擞新的活气,重新做事于我们的社会,做事于我们的改革开放奇迹,不枉它曾伴随象州度过的风风雨雨及它百多年来的顽强坚守与期待……
史资料信息供应者:何运华、何九林、何建勋、巫永富、巫贵良、陈平林、龚坚等
作者:唐立逵,象州县低级中学(退休西席),电话:15978255758
陆永忠,广西象州县罗秀镇东街3号,电话:1837821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