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3000公里交通线上,交通员们昼夜一直地通报信件、护送干部、运送物资进入苏区。据不完备统计,中心赤色交通线共护送周恩来、瞿秋白、邓小平等200多位领导干部转移到中心苏区,还运送了6000多担苏区紧缺的物资,同时通报了大量中心和地方的文件、情报资料
从上海出发,经喷鼻香港,广东汕头、大埔,闽西永定、上杭、长汀,抵达目的地江西瑞金。
水陆并用,辗转约3000公里,这条中心赤色交通线在1930年代,连接起党中心和苏区。
大革命失落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上屯子包围城市、武装攫取政权的新道路,开辟了赣南、闽西等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心政府成立,定都瑞金。彼时,党中心仍设在大城市上海,与江西、福建等地的屯子根据地相距迢遥,空间间隔成了推进中国革命高潮到来的一大障碍。
应运而生的中心赤色交通线,把上海与瑞金联系起来。掩护周恩来、瞿秋白、邓小平等200多位党的领导干部转移到中心苏区,运送6000多担苏区紧缺物资,通报大量中心和地方的文件、情报资料,这条绝密交通线便是“苏维埃的血脉”。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前开辟,一贯坚持到红军长征出发后,这条绝密交通线连接的是一段党的主要历史。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90周年前夕,新华逐日电讯深入闽西,踏访中心赤色交通线遗迹,探寻在当年严厉的白色胆怯下,它能够长期存在的秘密。
看不见的生命线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整顿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一出闽西上杭县的古田会址动车站,广场上巨大的红旗雕塑和《清平乐·蒋桂战役》诗句就在面前,让人仿佛置身1929年的历史情境。那年秋,红四军再次盘踞上杭,闽西革命根据地里,各县纷纭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地皮革命。毛泽东有感而发,填下这首“清平乐”。
经历大革命失落败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新道路的考试测验,从低谷中走出。当时的革命局势是:党中心坐镇上海指挥全国;与此同时,从井冈山建立第一块赤色根据地开始,多个以工农武装盘据为紧张特色的赤色苏维埃政权,如星星之火,在全国各地涌现,渐成燎原之势。
到1930年末,全国已建立起赣南闽西、鄂豫皖、湘鄂赣等6个相对稳定的根据地。个中,以赣南闽西为中央的闽粤赣中心苏区连成一片,是地皮革命期间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央区域,革命形势大好。
不过新的形势下,党中心与苏区的沟通联系却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
驱车行驶在龙岩的高速公路上,窗外层峦叠嶂。这里山高水长,阵势险要而易守难攻,同时也意味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海是指挥全国革命运动的中央,但是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心苏区之间隔着白区,党中心无法及时理解中心苏区的真实情形,一度对中心苏区的革命形势产生误判,发出与苏区革命形势发展大相径庭的指示。”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副主任王盛泽说。
王盛泽所指,是著名的“仲春来信”。1929年2月初,中共中心从上海给闽西的红四军特委写信,指示其分散成小分队,并要毛泽东、朱德离开苏区前往中心。
2月发出的信,直到4月才投递苏区。接信后,毛泽东、朱德认为,如按信中指示,可能增加被仇敌消灭的风险。事实上,他们认为,当前闽西的革命形势飞腾,正是建立和巩固这一根据地的大好机遇。
“这封姗姗来迟的信,让毛泽东等感到,随着中共中心和闽西苏区之间的联系问题日趋突出,建立彼此联结通畅的交通线成为急迫须要。”王盛泽说。
同时,巩固、发展和扩大苏区也需打通一条交通线来获取外界增援。
“不给粒米勺水之接济,片纸只鸟之通过。”苏区革命根据地培植的开展风起云涌,让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不安,连续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和持续而严密的经济封锁。在临近赤色根据地的敌占城镇,国民党对食盐、石油等干系紧缺物资实施“公卖”制,并断绝赤、白区域间的交通。
苏区许多日常生活必需品十分紧缺。有些地方盐比金贵,乃至有价无市。苏区军民用喷鼻香干、萝卜水、辣椒干代替食盐煮菜,由于长期盐摄入不敷,许多群众腿脚浮肿似“大象脚”,还有人患上各种疾病,乃至丧命。红军指战员体质明显低落,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
西药、布匹、石油等物资也十分紧缺,苏区生产的粮食、土纸、钨砂又销不出去,无法换取资金支持革命。
“快速发展的苏区革命根据地还面临干部和技能职员急缺的情形,同样须要得到党中心的支持。但在仇敌的严密封锁下,大量外来职员的流动,在中心到苏区的路途中极易被国民党创造。”原龙岩市永定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赖立钦说,这都须要有一条安全、畅通无阻的交通线路来办理问题。
1930年,毛泽东派人专程前往上海,向中共中心政治局常委兼中心军委布告周恩来申报请示急需建立由上海通往闽西、赣南苏区交通线的见地与设想,得到周恩来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同年,周恩来领导成立中心交通局,开辟了由上海党中心通往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长江、北方、南方三条秘密交通线。个中,连接上海与闽西赣南中心苏区的南方线,后来被称为“中心赤色交通线”。
这条线路由上海经喷鼻香港、广东汕头至闽西、赣南,从1930年设立,一贯坚持到1934年10月中心红军长征后,成为三条交通线中持续韶光最长、发挥浸染最大、最为隐秘的一条。
“一日走40-70里,机要文件昼夜兼程100里。”3000公里交通线上,交通员们昼夜一直地通报信件、护送干部、运送物资进入苏区。据不完备统计,中心赤色交通线共护送周恩来、瞿秋白、邓小平等200多位领导干部转移到中心苏区,还运送了6000多担苏区紧缺的物资,同时通报了大量中心和地方的文件、情报资料。
中心赤色交通线源源不断地为中心苏区“输血”,因此毛泽东赞称,“交通线就像我们身上的血脉”。党史专家则称其为“中心苏区看不见的生命线”。
在刀尖上行走
走进龙岩市永定区中心赤色交通线纪念馆,劈面可见一幅“中心赤色交通线示意图”。弯曲绵延的交通线,仿佛血管般在闽粤赣大地延伸开来。
周恩来对赤色交通线事情十分重视,哀求“宁肯放弃苏区一个县,也要办好交通线”。具有丰富地下事情履历的他,在站点线路的设计、规章制度的制订、交通员的选拔上挖空心思。
很多人会问:上海到瑞金,舆图直线间隔不敷1000公里,为何赤色交通线要走3000公里,从海路绕道喷鼻香港、广东汕头,再打水路、陆路到达中心苏区?
“南方线水陆兼备,可以避开部分陆路国民党军队的盘查。且线路横越沪、港、汕三大城市,喷鼻香港、汕头是华洋杂处,百业并存,易于交通员化妆往来。此外潮汕地区开展革命较早,群众根本较好,易于秘密暗藏。”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研究二处副处长毛立红这样阐明。
闽西交通大站曾设在虎岗镇虎西村落晏田祠。还未走近晏田祠,一座灰白色砖木构造的建筑就映入眼中。这是绝密交通线上少见的大站,主屋带有前廊,两翼还有横屋,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池塘、围墙、天井和正厅。在虎岗,墙上保留着很多当年红军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手写标语。这些红军足迹的主要标识揭示着这里坚实的革命根本。便是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中心赤色交通线昼夜一直地通报信件,护送干部和运送物资进入苏区。
不过即便多绕了2000公里,交通员仍旧须要冲破重重防线,与仇敌斗智斗勇。尤其是从广东上岸后,沿路到达中心苏区要经由密布地方军阀和国民党地方保安团的闽粤交界地带,危险重重。
为了保障安全,交通线实施了一整套秘密事情方法。例如,各线、站只同所在地党委布告一人联系,不准和别的卖力人发生关系。交通员只有单线联系,不发生任何横的关系,一样平常互不认识,也不理解全线的情形。在交通站点的安排上,有的点以家庭形式涌现,有的则以店铺或者学校形式涌现,乃至有的点还涌如今娱乐场所。交通员在实行任务时,常用别的身份作掩护,一样平常化妆成贩子、画家、探亲或赶集的买卖人;多是两人结随同行,一前一后,前者空手,紧张看风,后者身带文件。前面创造情形,后面就立时转移,保护文件的安全。运送的物资经由包装后,由交通员化妆携带,或利用社会关系托运到汕头,再由交通站转运。
水陆交卸的码头处,常有重重关卡。“码头上期待的交通员如果看到靠岸的船只前面挂一个竹制的帽子,就明白船上有货色或主要人物。接头暗语‘江面无风,要起船了’表示可以安全交卸,反之‘江面起风了’就代表危险。”永定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征研股股长林添茂说,船到广东大埔青溪站后,交通站立即组织群众趁夜抢运,再转运至闽西。
交通站点也都设置便门等,以利交通员随时撤退。
赤色交通线福建境内末了一站,位于长汀县古城镇中街路37号,是一家名为“永源祥”的杂货店。这是一座长条形带阁楼的商住两用建筑,前面是商铺,后面可以住人歇脚。整条街上多是这样构造的店铺,每家店铺的大门上都会留一方形、脑袋大小的门洞,夜晚做生意时店铺会关闭大门,仅留门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但把稳不雅观察大概能把稳到,“永源祥”和其他店铺有个细微差别——门上的门洞造型奇特似雕花。
店内前后厅两边各有一扇门,加上前门和后门,这座商铺竟有六扇门。现在的店主人余必胜说,爷爷余景年曾对家人讲,如果有人先摸门板上的门洞,发出有规律的声音,再拍门三下,即可开门。否则,绝不随便开门。虽然当时他感到不解,现在想来,这打门声应是“接头暗号”,而屋内的六扇门,则是为了交通员接头时若遇上抓捕,可向多个方向逃跑。
交通员要穿越赤白交界地区的层层封锁,闯过军警的盘查和暗探的追踪,避开反动民团的打击,须要能文能武、智勇双全。林添茂说,要成为一名交通员,除须要党龄3年以上、政治上武断可靠、有丰富的对敌斗争履历、机警灵巧、有一定文化、能快速辨别陌生人、影象力强外,还要“不能说梦话”。
在实行任务过程中,交通员要遵守十分严格的保密纪律。交通员不能查看和讯问无关信息,乃至不许摄影。聂荣臻曾在回顾录中写道:“我们和秘密交通站接上头往后,统统行动都听引导的。不该问的,什么都不能问,你问他,他也不会见告你。靠近城镇地区,你只是远远地跟在引导后边走便是了,他说白天走就白天走,他说晚上走就晚上走。”
为了避免随身携带的情报和物资被搜到,交通员们想尽了办法。柴火里、雨伞中间的竹竿里、装运书本的竹篓里,乃至粪桶里,都可能装有物资与情报。在闽西革命历史纪念馆中,摆着一个屯子双层粪桶的复制品,上层可以装粪肥,从阁下拉开藏着一个暗藏的隔层,可以放盐巴、药品等物资。当年交通员和屯子妇女运输队便是以挑粪下田为掩护,一担一担地为根据地军民运送急缺物资。“大粪臭气熏天,国民党关卡检讨职员不愿靠近。类似的土办法和民间聪慧办理了不少物资或情报运送的难题。”林添茂说。
每一次护送任务都危急四伏,须要交通员快速应变,和仇敌斗智斗勇。为了顺利带回物资,交通员有的穿着泡满盐水的棉衣,忍着不适回到赤区熬出食盐;有的假装抬棺人,用棺材运回食盐;有的用花轿“送亲”掩护接送干部、通报文件,进行革命联结活动。
龙岩市永定区博物馆收藏着三枚银元,是伯公凹交通站接待过的一位“客人”留下的。一起上,这位“客人”化妆成讲法语的牧师、贩子,前往红都瑞金。
“客人”由上海经潮州潮安而来。在开往潮安的火车上,突遇查票员查票。同行的交通员立即站起来挡住“客人”,同时把车票交给检票员,三言两语岔开话题,分散了他的把稳力。一场可能的危急终于有惊无险化解。到达目的地后,“客人”电告中心“一起顺风,安然到达‘外家’”。原来,他便是化名为“伍豪”的周恩来。
一门七忠烈
中心赤色交通线是交通员们用双脚踩出来,用血汗灌溉出来的。在约3000公里的交通线上,曾呈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位于龙岩市永定区城郊镇的伯公凹交通站,凹字形土楼布满了岁月蚀刻的痕迹。这座二层小楼在深山密林中,看似平平常常,却见证了伯公凹邹氏“一门七忠烈”的悲壮故事。
伯公凹“一脚跨两省”,南为粤、北为闽。这里曾是中心赤色交通线的必经之地,也是赤白两区交界处。站在伯公凹,仿佛能感想熏染到当年敌我对峙的紧张。
1932年5月,邓颖超等人从上海出发前往中心苏区。他们一行到达伯公凹时,一位叫邹春仁的交通员早已在黑夜中等了十几个小时。邓颖超他们都没想到,就在前不久,这位激情亲切的交通员,失落去了两位嫡亲。
原来,邹氏家族多人都参与交通线事情。邹春仁的兄弟邹昌仁、邹佛仁在实行交通线任务时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接到后,邹春仁悲痛万分,却仍武断信念,誓要完成兄弟们未完成的义务。
然而就在同年冬天,邹春仁在护送苏区急缺的一批宝贵电台时遭遇仇敌突袭,为了给其他同道争取转移电台的韶光,他鸣枪吸引仇敌把稳而被包围。邹家后人邹广敦说,后来曾叔公邹春仁被国民党军队乱枪打得肠子都流到了地上,家人们沿着波折小路“一起捡一起哭”。
多位亲人的捐躯没有阻挡邹家参加革命的决心。邹春仁捐躯的次年,他的堂兄弟邹作仁、邹端仁陆续被捕捐躯。邹端仁因运送食盐被捕后,宁去世不交代盐的秘密。恼羞成怒的仇敌将他吊在大树上,严刑拷打后射杀,并在他的尸体上淋石油点火点火。邹端仁大女儿邹桂英回顾说,她去收尸时,父亲已被烧成咸鱼干一样,自己此生便再未吃过咸鱼干。
成为一名交通员,就意味着选择了捐躯统统。出于保密哀求,很多单线联系的交通员至去世,家人都不知道他从事什么事情,成了无名英雄。
为什么在刀尖上行走的孤胆英雄们,甘心抛下个人性命,埋没于历史,也要当仁不让地在这条隐秘战线上昼夜兼程?义士子弟这样说——
邹广敦说,当地的贫农们被旧社会“三座大山”压着,无弹丸之地,最急迫的欲望便是分田。直到红军来了,贫苦群众才有了田地,有了饱饭吃,因此革命激情亲切飞腾,纷纭要求加入红军闹革命,巩固赤色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没有革命群众的掩护和支持,赤色交通线恐怕难以为继。走进本日的伯公凹,这个不到10户人家的小村落落大家相熟,凡有外人涌现都很随意马虎被创造。如果村落民们选择密告,不仅不用面对随时有生命危险的白色胆怯,还可能得到一笔赏金。但即便冒着杀头的危险,他们依然选择和共产党、红军站在一边。
“中心赤色交通线受到沿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保护。”王盛泽先容说,各地的交通小站,大多设在饭店、堆栈、杂货店这样职员密集、往来频繁的地方。当地的堡垒户和革命群众,不仅自觉守旧秘密,还积极地为交通站运送物资。
大埔交通站有两条专供运载物资的运输船,有时货色多,就关照其他船工和群众帮忙。“许多物资都要当地群众从陆路挑到目的地,听说参加抢运担货的大埔青溪乡群众最多时有100多人。”王盛泽说,当时交通站卖力护送,运输则靠群众。群众很有组织,一叫就来,不论雨入夜夜。群众瞥见穿黑衫、带驳壳枪的交通员一来,就主动准备好工具等待来叫挑担。有的群众由于帮助运送物资被民团抓捕,不愿交代秘密而遭杀害。
这条长达3000公里的中心赤色交通线,从1930年建立,一贯坚持到1934年红军长征出发之后,其间从未发生重大泄密事宜,被称为“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航线”。
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心政治局由上海迁入中心苏区。同年秋日,中心苏区已经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级苏维埃政权,60个行政县,总人口453万,党员总数约13万人。
“党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就对党好。”赤色交通线长汀段交通员毛旭初之子毛伟先仍旧住在父亲住过的房里,“当年父亲所在的地下党支部以毛铭新印刷所为秘密联结站。终年夜后,我们兄弟几人多次聆听父亲讲述赤色交通线上的经历。我们定会将当年的革命精神化为家风,在红地皮上传承延续下去。”
手记
在“伯公凹”读懂赤色交通秘史
客家人称地皮公为“伯公”,客家人走到哪里,“伯公庙”就建在哪里。地处山坳的闽西小村落“伯公凹”,是1930年代中心赤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本日,它是人们感悟“赤色交通线精神”的赤色地标。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心政府成立90周年之际,从福建龙岩永定城区出发,将这个闽粤交界处的深山小村落落,作为探寻“中心苏区血脉”的第一站。
车出永定城区西南方向约20分钟,就来到伯公洼地点的山脚下。10月中旬,受冷空气影响,这里阴雨绵绵、水泥路面湿滑,上坡时险些要溜车。过了一段陡坡,沿盘山路再有一刻多钟,才到伯公凹。
同行的永定区赤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事情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阙俊聪先容,当年进山都是土路,而交通员在实行任务时,出于安全考虑连土路也不能走,只能穿行于深山密林中。多数情形下,他们还要以夜幕和雨天为掩护,肩扛手挑实行任务,其困难程度弗成思议。
伯公凹一带当年也是白区和赤区的分边界之一,不但临近国民党统治区,而且村落小人少,作为党的秘密站点有很大的暴露风险。这样一个小村落落,为何“摧不垮、打不掉”,成为交通线上的主要中转站?
答案是共产党员革命信念的武断和当地群众的全力支持。全村落仅30多人的伯公凹,至全国解放,有13位党员和群众先后为革命捐躯,仅赤色交通员邹端仁家族就呈现出7名义士。
小小伯公凹,是3000公里中心赤色交通线的缩影,珍藏着精神的密码。
“中心赤色交通线是暗藏战线,交通纪律严明,还有很多捐躯的交通员和群众的名字是不可查的。”原永定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赖立钦说,无论是暗藏战线上的捐躯,还是长征路上闽西子弟甘洒热血的“一里一忠魂”,都反响出当年苏区干部群众对革命武断的崇奉。
本日,随着一些史料的解密,中心赤色交通线这一中国共产党当年的暗藏战线,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熟知;在中心赤色交通线所在地的努力挖掘、保护下,一批当年的交通站点先后被列为国保、省保和县保文物单位。
在探访中看到,在永定、长汀等地,中心赤色交通线遗址遗迹通过活化利用,不仅成为传承弘扬苏区精神、开展干部党性教诲、国家安全不雅观教诲等赤色教诲的现场传授教化点,还成了却合赤色旅游、村落庄振兴,助力原中心苏区振兴发展的宝贵“赤色财富”。
“包括我的祖辈邹端仁在内的革命先辈,怀着对国家美好未来的神往,向去世而生。如果能看到本日强大的祖国和人们的幸福生活,他们一定非常欣慰。”从事中心赤色交通线文化传播事情的义士后人邹广敦说,自己的任务,便是要把革命先辈的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邰晓安 秦宏 庞梦霞)
来源:新华逐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