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时期,七雄争霸的那些年里,不仅仅是军事力量上的对抗,也是经济、政治、法律上的全面对抗,更是文化上的对抗。先秦时期灿若繁星的思想家们,原来该当传承下自己的衣钵,然而事实上,并没有。
毗邻贤人故乡孔子故里鲁国,又有官方主理的稷放学宫,齐国是当时东方的一颗明珠,文华壮盛。秦国尚武,又汇聚六国人才,也当有雄武文风。而楚国——楚国在先代国君开国的时候,被视为蛮夷之地。但中原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的交融,也出身出了全然不同的楚文化。完备不同的鬼神传说体系,多情又浪漫一如现在的湘女。只可惜,这样残酷的文化,却在最为辉煌的时候毁于一旦,徒留下一部《楚辞》,展现全然不同的风采。
秦焚书坑儒二世而亡,但在两任天子的统治期间,受到的打击绝不止一个儒家。但更大的打击来源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当学问和仕途和抱负挂钩往后,它就不再纯粹。被软刀子杀去世的不仅是儒家以外的学问,也包括儒家本身——一种缺少辩证和批驳的思想,一定会逐渐因循守旧,所谓的化茧成蝶,不过是换一具皮囊再活上多少年罢了。孔子看到自己后世的徒子徒孙们大概会很欣慰,但大概会想着杀了这帮子不肖子孙。曾经代表进步的儒家,也在和统治阶级搅合一起之后,逐渐变质变味。
或许,我们该光彩,楚文化在最残酷的那一刻戛然而止,至少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想象之中的、最完美的浪漫主义者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