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各庄镇地处文安县城东北部21公里处,北靠大清河,南临文安洼,依千里堤而建,隔大清河相望,为茫茫东淀。
这颗镶嵌在华北大地上的明珠,建于汉,兴于宋明,盛于清末民初,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得以更快更大的发展。它是一座名副实在的古镇,岁月的利刃已刻下近2200个年轮。可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阜民丰,文化残酷。
据历史记载,左各庄原系一古村落,汉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左姓人搬家于此,以姓得名左氏庄。唐改名左家庄,宋又恢复原名,民国初年蜕变成左各庄。据传,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至二十八年(公元740年),著名大墨客,20多岁的杜甫曾五次游古齐赵之地,二十七年(公元739年)亲临这里,留下了《夜宴左各庄》的千古诗篇: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一作说)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这首五言律诗意象光鲜、突出,意境清幽、恬淡,写出了水乡的幽美景致。
奔驰的淀河之水曾给这里带来过富庶与繁华,据《文安县志》记载:从宋代这里就商贾云集,店铺树立,是一片繁荣的水陆码头,成为水域之地,经济、军事重镇,以至留下了“金石沟,银胜芳,铁打的左各庄”之美誉。北宋期间,宋、辽对峙,左各庄做为两国边关重镇,历来为相互争夺之地。这里曾在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被石敬瑭割为契丹,属辽22年。1005年,宋统治者为求偏安,与辽国签定了“檀渊之盟”,在左各庄以北划定了“界河”。由于两国之间战役频繁,双方的贸易关系受到了影响,但在沿边地区仍有若断若续的贸易往来。左各庄地处“界河”南侧,属宋朝边关之地,交通要道。是宋朝官方设立的边关六大榷场之一。这里有官方管理的固定贸易场所,辽、宋都设有专官,监督交易,征纳税收。交流的产品,宋朝有:喷鼻香料、犀角、象牙、苏木、茶叶、漆器、粳糯、瓷器、夏布和“九经制品”等;辽方有:羊、马、骆驼、银两、皮革制品、镔铁刀剑、北珠等。这种官方之间的水上物资交往,使左各庄的水上运输变得非常生动。除上述官方交易之外,还有民间的水上交往。左各庄的集市每5天1次,一种是由官方默许的私人往来,带有侦查敌情的性子;另一种是“走私”活动,在榷场以外,进行私市交易,以避开官方的征税。有的贩子越界去对方境内贩运谋利。宋、辽双方都有禁运的物品,但禁运物品仍可以在榷场外发卖,其交易规模很大,货色种类大概多。北宋后期,辽国统治下的女真族在北方掘起。金于1125年灭辽,1153年迁都燕京,改称中都。为了知足京城中都的须要,金廷大力发展漕运。几条漕路“皆合于信安海壖溯流至通州,由通州入闸,十余日后至于京师。”左各庄为海壖边缘地带,四周皆为淀泊,通连各水。金廷在这里设置粮仓,也是码头所在地,山东、直隶等地来往船只停靠,高下货色,皆由此进出。明代的南北粮食运输,最初因此海运为主,永乐初期改为海陆兼运,再其后则是内河运输为主。由于边防军事的须要和政治中央向北京转移,官府朝臣日益增多,粮食需求不断增加。因南运河淤塞,大清河则成了南粮北运的紧张通道,顿时繁忙起来,当时行使在大清河上的船只昼夜一直,经左各庄至天津,然后通过北运河运到北京的漕粮,每年达二、三百万石。同时,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为改变京畿荒漠萧瑟景况,从山西、山东、江浙等地迁移来浩瀚居民及军人家属留于京都周围安家落户。左各庄人户剧增,原有村落得以扩展,规模扩大。此后,随着人口的繁衍,自然环境的变革,左各庄发展成一座大型集镇,著名的商埠。
尤其是到清朝壮盛期间的康乾年间,左各庄已成为统领六千多户,两万多人口,行业完好,店铺树立,商贾云集的商贸中央,素有“小天津卫”之称。康熙天子巡视水利曾亲临这里,乾隆天子或水围、或巡视,四次劳驾左各庄,并在此建筑了天子驻骅的行宫。左各庄行宫创建于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第二年春天建成,百姓称之为“大营”,占地面积约百亩。全体行宫有高大的红墙环绕,琉璃瓦,重檐飞翘,错落有序,即雄伟又壮不雅观。大门向北,门前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跑马道”,俗称“皇道口”。进入行宫大门往右,首先是一座优雅俏丽的花园,花园的西部在白杨翠柳掩映之下,由多种形态互异的奇石砌成的假山。假山下,有用毛石砌成的养鱼池,霸占一亩有余。横跨养鱼池上的一座月拱小桥,曲径通幽,直达假山。花园通道两旁栽满奇花异草。全体花园,山、水、花、树交相映衬,美不胜收。行宫东部的紧张建筑是佛堂和书室,另有湛不雅观轩、涵鉴堂、橙景楼和环照斋。行宫的佛堂和书室都有清高宗御书的楹联。佛堂的楹联是:“不见闻声群鸟呗,无尘有色众花鬘”。书室分东、西两间,东间的楹联是:“琴荐墨壶都停当妥善,天光水态尽冲容”;西间的楹联是:“波含素影澄心镜,鱼跃清渊识道机”。行宫的轩、堂、楼、斋也都是清高宗命名并手书的,还都题了诗,而只有《题湛不雅观轩》诗前作了引言。序云:左各庄行宫中,文轩临沼,映目橙心,盖淀水易引,事半功倍,名之曰湛不雅观。诗云:讵必凿塘更穿土?引来淀水便成池。阶前流洁源清会,座里天光云影披。不啻十家费已惜,居然半亩摄影宜。湛如对处非空寂,斥卤民艰有所思。《涵鉴堂》诗云:溪堂俯映鉴光寒,春淀生波曲注潭。内澹澹如外澹澹,前三三即后三三。鸢飞鱼跃趣无尽,芷嫩蒲新芳未酣。设欲照他先自照,虽知此理觉行惭。《登橙景楼》诗云:拾级楼栏上一层,沧波墙外见空澄。水村落图问谁家好,佳景王孙示我曾。《环照斋》诗云:淀水易为引,溪斋照若环。澄怀孰是胜?廷步亦其间。鱼鸟不雅观人意,琴书伴我闲。如云寓精鉴,实早识惟艰。
清末民初,左各庄发展到了壮盛期间。既是远近有名的水陆码头,又是碧波万顷的鱼米之乡,“水则樯林树立,陆则东马喧阗,百货杂陈,商贾云集”,成为直隶重镇之一,是京津保的商品交易转运集散地。大清河水路运输上至保定,下达天津,不论大小船只一样平常都在左各庄码头停泊,装卸货色,逆水拉纤,顺水杨帆,百舸争流,一派繁忙。镇中一条南北大街,南到南大堤,北通大清河,长约二、三华里,镇西头大清河拐了一个弯儿,上河口进,下河口出,一条支流河道东西穿左各庄而过,街中央河上修有一座拱形石桥,名曰广济桥。河水常年流淌,水流充足时令,可跑对槽子大船,此河一贯到1956年才淤废。由于大清河水上运输繁忙,不仅使两岸的人烟日趋稠密,而且使商业往来日益频繁。不仅为本地百姓供应日常生活之需,也为南来北往的舟子旅人、尚贾政要供应歇脚打尖的便利。 “民以食为天,”左各庄最早的商业行当是饮食买卖。明永乐年间,这里便有了沿河乘客投宿的动怒店,有了沿河两岸卖烧饼馒头的摊贩。还有些精明的买卖人,招徕起了那些不便靠岸的大船上的买卖。他们自驾桨橹小舟,载着吃食火炉靠近过往大船,将一些新鲜的地方风味食品送到船工船客手中,买卖倒是颇为兴隆。到了清末民初,左各庄已是有名遐迩的大集镇,南北大街两侧店铺林立,彩幌遥对,人流穿梭,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听说同治年间的统计,并不宽阔的街面之上,曾有200多家大小店铺。紧张是银号、粮行、绸缎行、线铺、布店、药店、盐店、鲜货店、杂货店、饭店等。一些富商大户相继产生,在老百姓当中,始终流传着镇中“八大家”的传说,如:德生祥银号、永厚德苇粮行、源证米粮行、桐茂祥杂货铺、端生祥布行……,这些大的店铺险些同时发迹于第一次鸦片战役之后。除了店铺铺产外,左各庄的行业历史也是异彩纷呈。五行八作,利用天时地利寻隙发展,与商贸经营互生互补,形成了左各庄经济发展的另一条支脉。如搭棚业、脚行、典当、库行等等,现在只能在老人们的回顾中想象当年之景象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依河而居的左各庄人,在世代繁衍生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气和特色小吃,也有颇为耐人寻味之处。特殊是酥糖、炸糕、面荣、包子、秫米粥之类,更是“随处颂扬”,传承至今。可见当时左各庄茂盛繁华之镇貌。后人曾有诗赞曰:历史古镇媲苏杭,洼淀相连鱼米喷鼻香。
万柳金堤东坡羡,河流稍逊富春江。厚重的历史孕育了残酷的文化,左各庄的发展也得益于历史文化。古镇残酷的历史文化悠远绵长,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左各庄镇中古建筑最著名的有东、西、南、北相对的四大寺院,形成古镇的寺院文化。东三官庙(老子、孔子、孟子)、西龙王庙、南不雅观音庙、北真武庙(玄武庙),四大庙建筑独特,雄伟壮不雅观,被当地老百姓称作古镇“四大宝”,均为明清两代建筑。真武庙全部木制构造,木木相咬,不留缝隙,没用一个钉子,大殿三层,高耸入云。正门两侧有钟鼓二楼,庙台子上端座着一口大钟。听说有一年闲大水,来不及逃走的人们被困在庙里,大水眼看着要没上庙台。这时忽然有人叫:“快来看,水上漂来的是什么?”错愕的人们顺着这人的手指望去,只见从正西方向一摇一晃,时隐时现地涌现两个神奇的东西,一下子直立在水面上,象人行走;一下子又平躺在水面上象漂去世人。越来越近,人们这才看清是两个人体形的大钟,一口铁的,一口铜的。这时两口钟被水冲的逐渐靠拢,撞在一起,彷佛人说话: “叮噹,叮噹,你上哪里?” “叮噹,叮噹,我上信安。叮噹,叮噹,你上哪里?” “叮噹,叮噹,我上左各庄。” 随后铜钟扭捏着奔信安方向漂去,后来落在了信安龙泉寺内。铁钟漂到庙台前停下了。这时,一个小伙子用扁担轻轻一挑钟,就上了岸,立在庙台上。可从此往后,不管是谁,不管有多少人,不管他们力气有多大,再也搬不动这口钟了。据老人们讲,民国二十六年,日本侵略中国,视此钟为代价令媛,要蛮横无理的抢走它,他们用一辆大卡车来拉,可怎么也拉不动,它像是在地上扎了根。这口钟究竟有多重,谁也说不清,可它又轻的不可思议,庙台子是用泥土筑起的,自从那钟被放在庙台子上,几经风雨竟无半点下沉。真武庙为明朝建筑,那时候,左各庄在朝廷出了一个大寺人王山(小山子),人称“印主王”,他捐了48万两银子修的此庙,一贯到解放前才拆毁。三官庙和龙王庙顶部都是飞檐走壁,琉璃瓦走金水,太阳一照金光闪闪,人们都睁不开眼。三官庙门前,立一大围杆,高数丈,顶部安有风冒儿铜铃,晴天放光,雨天昌气,风天响彻几华里,为古镇一大景不雅观。左各庄花会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因这里地处水乡,富舟楫之利,百姓富而思乐,乐中求财,因而花会浩瀚。最著名的要数音乐会和杆会。每逢重大节日,各路花会鱼贯而出,不雅观者如潮。在民国期间,特殊是四月初八抬龙王爷求雨,出会时最为热闹,不但左各庄的百姓举家而出,周围几十里以外的群众都聚拢起来,或乘船,或坐车来看会。当时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看了左各庄的四月初八,一年心里乐着花。”
古老的左各庄还是戏曲之乡,早在民国以前,京剧、河北梆子、哈哈腔等剧种就在这里流传。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本地人董金喜就把哈哈腔这一剧种引入左各庄,创办了著名的王升和班,除在本地演出外,曾多次入京下卫,在北京东安市场,天津同心荣园演出,深受好评。民国初年,左各庄镇涌现了有名遐迩的河北梆子演出艺术家刘金铎,他6岁从艺,学演武生角色,外号“洋娃子”,演出技巧成熟,翻、打、扑,跌无不精通,最善于的是短打武生戏,当年在文安及周边广大城市,曾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洋娃子的戏——短打。”于此可见,当年刘金铎在社会上的影响之广泛。
山高现灵气,古镇出英才,清澈的大清河水养育了两岸公民,同时也造就出历史上多少很多多少豪杰之士。1925年王柴树、董再毅等十几位热血青年投身革命,在这里建立了文安县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文安县特殊支部。八年抗战,在那水火交融的岁月,面对强大的仇敌,革命先辈不屈服,不气馁,创造性地利用左各庄一带的东淀大苇塘水网地形,大胆机警地打击仇敌,在日寇大扫荡的困难岁月里,建立了号称“小莫斯科”的革命抗日根据地。解放战役期间,我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成功组织了有名的左各庄阻击战,打得仇敌闻风丧胆,加进了国民党反动派末日的到来。
左各庄真正的繁华,是在本日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大潮使一大批风骚人物脱颖而出。他们通过艰巨创业,勇于开拓。从“有水左各庄大发展”到“无水也能活左各庄”。修农桑,建工厂,吸纳外资,广辟市场,在经济培植的彭湃大潮中百舸争流,扬帆破浪,使左各庄变成中国北方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发卖基地,全国州里之星,使全镇的发展又如鱼得水的进入一个新里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