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假托小儿女情怀,通过对江南春景美好却易逝的感叹,带出对家山的思念,政治欲望落空的感叹。
以此来排解愁怀。
全词中只用了一个“愁”,却让人读出无限的愁。

一、《满江红·点火樱桃》赏析

《满江红·点火樱桃》——南宋·辛弃疾

辛弃疾很冷门的一首满江红全词仅一个愁字却写出了无限愁 休闲娱乐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恰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词作意译:

一株株樱桃,红得像着火一样,映衬得架子上的荼蘼花,像雪一样平常的白。
春光恰好的时候,竹笋扎破了长满青苔的地面。

燕儿带着它的幼雏在天上逐步地飞,彷佛有些力不从心。
流莺呼朋唤友地鸣叫,声音也是低怯怯的。
春天就要过去了。
为什么不肯把春愁一并带去,却给我留下愁肠千结。

一层一层登上楼台,看远处春山重叠,遮住了远方的家乡,词人不禁发出“家在何方”的感叹。
浩渺烟波阻住了归途。
一腔古今的愁怀,却要向谁去说呢?

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一贯到月上三更。
蝴蝶不能替我千里托梦,子规鸟叫着“不如归去”,可惜我有家归不得。

古人说,开到荼蘼花事了。
荼蘼花开过后,春天就结束,进入了夏季。
荼蘼是白色的小花朵,它在熟透的樱桃艳丽的色彩下更显洁白。

樱桃颜色鲜艳夺目,可是特殊随意马虎糜烂。
这两栽种物预示着这个江南的春天,很快就会结束。
在统统最美的时候,竹笋扎破了地面上的青苔。

燕子也知道春天即将过去,以是带着它的孩子,飞得十分缓慢。
流莺叫声怯,仿佛是在担心自己的声音太大,会惊跑了春光。

燕子和流莺只是爱惜面前的好光阴,它们不像人一样会发愁,词人全体春天都被愁怀萦绕着。
现在春天就要离开了,他仍旧愁肠千结,因此怨恨春天,不肯把它制造的忧闷一并带走。

由写情到写自己个人的感情,再引入对家乡的思念,阐明自己为什么发愁。
词的下半阙中,词人就开始直接问道:春山重叠,烟波阻隔,我们的家在何方呢?

此时离家有万里,胸中更有无限的情愁,想对心腹、家人和朋友诉说,可是却找不到人。
唐人崔涂说:“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晚。
”可是,他梦中的蝴蝶,并不肯像唐人诗作中说的那样替他“万里传梦”。

入夜拥枕独眠,耳边倒是一贯听见子规啼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那鸟儿哪里知道,不是他不想归去,而是他有家归不得。

二、国仇家恨,出生之悲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在他出世时,那里已经在金人的统治之下。
他的祖父本来是北宋官员,由于家世所累,当初没能南渡。
但是,贰心中一贯怀念着故国。

辛弃疾在祖父的影响下,从少年期间起就立志收复故土。
因此他二十多岁就组织了抗金义军,又主动南归。
辛弃疾在南归之初,曾得到抗金名将虞允文的赏识与提携,让他以为可以大展拳脚。

没料到虞相早逝,后来他又投靠宰相叶衡,叶衡被罢免后,他在朝廷中由于“归君子”的身份,几次再三受到“屈膝降服佩服派”和“主和派”的打压。

这首《满江红·点火樱桃》,便是他在这一期间中处境的真实写照。
刚刚南归时,朝廷中人当他是英雄,两任宰相给他大力的支持,天子也十分信赖他,可是好景不长。

网上有一句爱情格言是这么说的:你宠坏了我,可是却不要我了。
如果不是刚开始的时候,天子和宰相们给了他太多的期望,他又为什么会这样激情亲切飞腾呢?

他在滁州当地方官,努力开拓市场,发展商贸活动,他在江西暗中组建“飞虎军”,随时准备上前哨打仗。
他因此被人弹劾“草菅人命、用钱如泥沙”,天子乃至疑惑他有不臣之心。

试问,他辛弃疾为什么会如此飞扬跋扈?还不是由于当初他南归的时候,你们这一帮天子与大臣讲的话太好听。

因此《满江红·点火樱桃》中的“春光”,便是指当初那些给辛弃疾希望的人和事。
是它们让这个天下看起来如此美好,同时,也让他的心中愁肠千结。

后来,那些曾提携他的人不在了,朝廷中的顺境也变成了困境。
可是,春光为什么不把它带来的愁烦一起带走呢?

樱桃越是火红,越是衬托出春归去的无情。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辛弃疾觉得万般难熬痛苦。
但是他依然放不下,沦陷在敌国手中的家乡。

在南宋朝堂上,主和派完备占了上风。
他有家回不得的忧闷,找不到一个心腹来诉说。
于是他就特殊期盼能回到家乡,找一个能与他共情之人。

如果自己不能回去,哪怕是找蝴蝶来托一个梦给家人,在梦中聊一聊也好。
可是,蝴蝶也飞不过千里。

子规仿佛懂得他的忧闷,夜晚他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一贯到睡到三更天,窗外的子规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
鸟儿哪里知道,不是他不想归,而是他有家归不得。

结语

辛弃疾这一首词作虽然没有直抒胸臆,但是明眼人一眼能看出它想表达的意思。
“点火樱桃”,便是辛弃疾自己遭遇,而荼蘼花便是当时严厉的政治环境。

辛弃疾个性耿直,政治主见方向于激烈,只管他自己也反复提醒自己和朋友,“说话要收敛”,但是由于与“主和派”根本利益的冲突,导致他在叶衡后,迅速遭到打击被罢官。

终极,他被赶出了权力的中央。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弃疾开始到江西的上饶一带,断断续续地隐居,前后韶光长达二十年之久。

“点火”是形容樱桃火红,但是这个词,同时也正意喻着辛弃疾自己在引火烧身。
他乐意用这样的精神去实现自己毕生的欲望,但是“春要归去”,这是“天公”下的命令,他根本无能为力。
于是,他只有在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晚,在枕上翻来覆去地思念家乡。

这一首词的上半阙,无论是写春光的美,还是写春归遗憾,燕子的缓慢飞行、流莺的怯啼,都是在写忧闷。
词的下半阙,更是直接点出了有家归不得的愁。
因此,全词虽然只用了一个“愁”字,但是读来却令知情者感到有无限的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