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从词意中看,辛弃疾当时想要戒酒的意志并不武断。以是,他在那年春天赌咒戒酒,结果到了那年的秋日,他就开戒又喝上了,还写下了一篇“开戒词”。
在这一首“开戒词”中,辛弃疾不但为自己“开戒”饮酒找到了合理的阐明,而且他顺便还解释了一下,自己为何会成为一名“酒鬼”。
对付一名醉翁而言,“戒酒”本来便是一桩极其痛楚的事,只有“开戒”才会以为高兴。但是,辛弃疾这两首词的风格,却是正好相反的。
一、《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韵》《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韵》——南宋·辛弃疾
杯汝知乎,酒泉罢侯,鸱夷乞骸。更高阳入谒,都称齑臼,杜康初筮,正得云雷。细数从前,不堪余恨,岁月都将麹蘖埋。君诗好,似提壶却劝,沽酒何哉。
君言病岂无媒。似壁上雕弓蛇暗猜。记醉眠陶令,终全至乐,独醒屈子,难免不免沈灾。欲听公言,惭非勇者,司马家儿解覆杯。还堪笑,借今宵一醉,为故人来。
词作意译
题注:城中的朋友带着酒来找我欢聚,我不能再以戒酒为情由,谢绝他人的美意了,以是特此破戒畅饮,只为了一醉,再用原来的词韵。
羽觞啊羽觞,你知道吗?好酒者如刘伶,一旦被罢了官,就连酒囊也只有随着退休了。由于他好饮实在是假的,只是为了不出仕。以是免官之后,他也就不用连续装了。
想当初,刘邦谋士郦食其,是我们“酒鬼”中的名人。他口才极好,非常长于言辞,初时也颇受重用,可是他末了却直接被人送进了油锅!
听说,酒圣杜康在第一次酿出美酒之后,卜卦就占到了“云雷屯”,那时他便知道,天下饮酒的人都不吉利,要倒大霉!
细想曾经的那些往事,桩桩件件都是恨呐。我那些美好的岁月啊,早就和着这些酒曲子一道被埋进土里了。
只是,诸位朋友的诗写得实在是太好了,仿佛那“提壶鸟”的叫声一样动人。这声音似在敦促着我:快,赶紧去买一壶!
你说我弄成这样子,哪能是无缘无端呢?从前,我每一天都是觉得“杯弓蛇影”的,但是你们来了,就不一样了。
还是酒好喝啊!
晋代的陶渊明由于爱酒,终极才得到了真正的快乐;战国的屈原不爱酒,他偏要“众人皆醉我独醒”,结果就投了汨罗江。从带湖搬到这里来的时候,我本来想学晋元帝司马睿“渡江戒酒”。但是没有坚持下去,真是惭愧了。我过去的行为真是可笑,反正决定开戒,如今就拿大碗来饮,为朋友不醉不归!
上一次,当我们提到辛弃疾“戒酒词”的时候,也顺便提到了这首“开戒词”。不过,限于篇幅的缘故原由,并且“开戒词”里面用典极多,意译难度相称大,以是没有引用原文。这一次把它单独拿出来说,剖析得不对的地方,敬请示正。
二、创作背景与词中的典故这一首诗是写于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年的玄月往后,当时正值辛弃疾第五次遭遇到了台谏的弹劾。在这首词里,他前所未有地提到了自己当时的心情,那叫一个“杯弓蛇影”。
辛弃疾在大家的心目中,一贯都是是一位武将兼文人的形象。与万军之中取敌年夜将首领的事他都敢做,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才能让他如此不安呢?
原来,在当年的玄月十二日,有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谏官,上了一道书给南宋天子,说辛弃疾可能有些不安分,可能会成为一个“祸害”。
谏官说辛弃疾拥有带兵的能力,现在还有一个“武夷山冲佑宫”的禄官在身。“万一将来他掌了权”,“刺一州、持一节、帅一起”,“必为国家军民害。”
辛弃疾这个“武夷山冲佑宫”,实在便是一个名誉官职而已,可以让他享受到更多的俸禄,但是并没有实权。这位不有名的谏官却说得他彷佛立时要起来造反一样,切实其实太恐怖了!
由于辛弃疾在数年之间,连续五度被人弹劾。官职和爵位像是“剥洋葱”一样,被人一层层地往下剥,这一次之后,直接给他削成了平民,以是贰心里特殊烦。
这一年的春天,大约是在三月,他第四次被削的时候,他还想着像晋元帝准备渡江作战的时候一样戒酒。提到这里,就要先说一下这个典故:
西晋末年,琅玡王司马睿是一个醉翁。亲信王导就劝他不要由于饮酒误事,他起初怎么也不肯听。后来西晋被灭,“衣冠南渡”的时候,王导又去劝他。
这一次,琅琊王司马睿为了能够造诣大业,以是屈服了建议。他叫人取了一大壶酒,一次性喝了个饱,再把酒碗一扣,从此再也没有喝过酒,末了他终于在王导的帮助下建立了东晋。
辛弃疾是一个有心要干一番大奇迹的人,虽然他当时已经连续四次被人弹劾、遭贬,但是看样子他还是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空想,因此他才会写“戒酒词”立了誓要戒酒。
没想到这一回,他又被人给弹劾了,而南宋朝廷还直接给他削成了一个平民。那么,这样一来,他还能做什么呢?以是,他还不如开戒,直接喝高兴了再说。
在这一首词的开始,辛弃疾连用了“醉侯刘伶”、“高阳醉翁郦食其”、“曹娥碑题词”和“杜康造酒”四个典故,来解释自己为什么要下决心戒酒。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当初他由于不想出仕当官,才假装酒鬼,并整天泡在酒罐里。后来不用当官了,他自然就不用喝了。
郦食其自称“高阳醉翁”,他或许是一个真酒鬼。原来也由于“齑臼”长于辞令,本来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帮助刘邦得到齐国七十余城。结果事情因韩信的妒忌被毁坏,导致他被人烹杀。
“齑臼”出自“曹娥碑题词”,臼是碾磨喷鼻香料的工具,而齑是葱、姜、蒜这样的喷鼻香辛料。由于“臼”有“接管”的意思,取个中的“受”再加上辛喷鼻香料的“辛”,“受辛”二字合起来正是的古体字。
这个“辞”字用到这里,实在并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辛弃疾想解释郦食其长于辞令罢了。而“杜康初筮”是传说故事,听说酒圣杜康造酒后得到一个不吉利的占卜结果。
辛弃疾用这些典故实在是想解释一个事,那便是:我一开始就不是真酒鬼,我是喝给别人看的。后来我创造,真的酒鬼像郦食其,有才华,却遭人妒忌,末了不得好去世!
传说中杜康卜占出“云雷屯”,说饮酒不吉利,于是就把酒具都埋了。辛弃疾感叹说,看来酒是真的不吉利啊!
以是,自己这些年才会过得那么苦。于是,他选择把青春年华全都和酒曲一起埋进土里了。但是后来他笔锋又一转说:你们的词写得太好了,仿佛是“提壶鸟”的叫声一样,领导我去喝一壶。
下半段中,他先是说自己在这些日子里,的确是过得是一惊一乍的。然后,他又举了陶渊明和屈原的例子,来解释饮酒的诸多好处。
陶渊明和屈原这二人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陶渊明生平非常好饮酒,曾经写了二十首饮酒诗,归隐田园之后过得很快乐。
屈原好不好饮,这个不知道,但是他说“众人皆醉我独醒”。你要醒着干嘛呢?不是自己找痛楚吗?于是他末了投进了汨罗江中。
在这里,辛弃疾就从一开始的谢绝饮酒,转向了劝自己饮酒。然后他说,自己本来想学司马睿“渡江戒酒”,可惜没有他那样英雄气概。
如今都被削成了平民,年纪也一大把了,看来有生之年渡江创业是没指望了。以是他觉得自己三十余年矢志北伐,切实其实便是一个大笑话。以是还不如拿个大碗来,和朋友们大醉一场。
结语刘伶戒酒时说“一日不过三碗”,结果他恨不得直接拿洗脸盆来装酒。而辛弃疾一开始学司马睿学得还挺好的,最最少他还能从春天坚持到秋日。仅是这一点,就不是普通酒鬼能比的。
辛弃疾之以是能忍了这么长的韶光不饮酒,原来他是还有大事想要去做。他那厢是一片拳拳爱国之心,这厢竟然被人说成是国家、公民的祸害,二心坎的悲愤之情可想而知。
填这一首“开戒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年近六旬了,他未来剩下的日子到底还有多少呢?他自己也不知道,以是他觉得自己的坚持实在是太可笑了。于是决定就此开戒,大醉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