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德安的耳里庭 拍照:曾仁臻
房前有树,屋内有园,
有假山石、水塘、瀑布……
精妙的景致自然相融,
这样的园林住宅是无数中国民气中空想的家。
在过去两年里,
一条探访过在全国各地这样的园林大宅:
位于江西德安的耳里庭住宅,
经由造园大师董豫赣的相地、勘景,
精心雕琢,是一件人工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作品。
广州的叠园宅
在广州东郊的叠园宅,
是建筑师何健翔和屋主人老蔡互助完成的
一座充满岭南风格、避暑休闲的私家宅院。
景德镇青塘山房
而在瓷都景德镇,
在旧厂房里筑园造家。
这些汇聚了各种传统艺术的山水庭园,
才是中国人居住的最高境界。
编辑 成卿
耳里庭庭园景致 拍照:曾仁臻
北京大学的教授董豫赣是个“造园家”。2016年,他为同学老聂在江西德安的乡下,打造了一座庭园“耳里庭”:山景、水塘、瀑布、大树、园林…… 各个精妙的“景”自然相融。
现在老聂一家三代人住在这里,大门从来不锁,每天都有乡邻们来串门、喝茶、用饭。
五幅堂
五幅堂入口
从表面的马路进来,先经由一条曲弯波折像玄关一样平常的廊道,到红砖砌筑的主屋,彰显出老聂的三代同堂的大家庭。
与主屋相连的一栋,是厨房和餐厅。主屋处在山水之间,董豫赣做了五扇窗,借室外的景,把五扇窗变成五幅画:有横幅,有立幅,有圆,有方,还有看得见入口天井的窗。
给主屋取了个名字:“五幅堂”,“幅”谐音“福”,老聂听着也很愉快。
方庭绕树的条案、条桌 拍照:曾仁臻
老聂的家门从来不上锁,周边的乡邻、德安镇上的朋友随意就推门进来玩。在宏敞的五幅堂后,围出一块8米见方的林下空地,造一个方庭,来招待朋友。
方庭的西南角有一株歪脖子的构树。树下起了两堵高低不一的矮墙作家具,矮的是条凳,高的是条案,条案里面嵌池塘。
一家子的日常生活就不断在这里发生,洗菜、吃西瓜或是走几步,穿过一棵紫藤下到池塘边洗衣服。园子造好之后,老聂家里的洗衣机都不太用了。
方庭里的生活场景 拍照:曾仁臻
从方庭下台阶至池塘 拍照:曾仁臻
整块地的西侧,是一片狭长的池塘,董豫赣设计了两处“水景”。
一处是从五幅堂的立幅窗看出去,池塘向远处走,中间做几处弯曲,一眼望去不知道水的源头在哪,也不知道水去往哪里——这是“水远”。
五幅堂前瀑布石 拍照:曾仁臻
敞厅外的瀑布
另一处瀑布口在庭园最北边的“敞厅”外。这个瀑布口在董豫赣看来,是自己跟老天互助做出的作品:瀑布逼近一座不高的小山,水从山上流下来。
山虽然不足高,但正如中国画里的“近大远小”,把敞厅放得离山足够近,近到人看不到山的全貌,就彷佛置身在在崇山峻岭里——这做的是“山高”。
在董豫赣看来,庭园里最主要的事情便是游:
一个人到了一个地方,创造哪里都很好玩,以至于都不知道,该当去哪玩的时候,这才叫“游”:彷佛有安排好了的路径,又彷佛没有路径,完备是凭着自己心愿,一会去这儿,一会去那儿。
没了光阴的感念,没有去追求任何效率的焦虑感,剩下的全是清闲。
从方庭看客舍蕉庭 拍照:曾仁臻
董豫赣说,本日遍布中国的居住模式,大多是跟西方人学来的,屋子搁在地的中间,阁下剩下的地方做绿化,绿化只用来远看,却无法融入日常的居住空间里。
而中国人的屋子,自古是室内和室外的空间搁在一起用,讲究秩序,父子关系、夫妻关系都是秩序中的一部分,而园林是用来通融这个中的关系。像耳里庭,就既实现了老聂把一大家人搞在一起居住的欲望,又让每一代人有了自己独处的空间,这是跟西方人完备不一样的。
客舍悬庭内景 拍照:曾仁臻
耳里庭做完了往后,老聂从来没在外头过过夜,由于他老想回到这里来。
人们在城里买屋子,想的是屋子升值了再卖掉。耳里庭,老聂这一辈子也不会动它,他希望把它一代代传下去。
广州的东郊,有一座岭南园林风格的宅子。青砖墙里,有两个院子,一高一低。
宅子的主人老蔡是潮汕人,做工程的,为别人造了很多屋子。2012年,他找到建筑师好友何健翔,为自己打造了这个“叠园宅”,前后花了5年韶光,还把自己喜好的古董家具、园艺盆景都融入了进去。
叠园宅占地2亩,院子有1000平米,老蔡亲手挑选,种下了百余栽种物,院子里有一池塘的锦鲤,还有旺宅又招财的罗汉松。
全体宅院唯一的入口在东面,上了层层的台阶,首先看到的是一方小水塘,一个盆栽,几条锦鲤。侧墙边还种下了一棵桂花树,到了农历8月里,未进院门就芳香醉人。
大门推开后,面前是全体院子山水叠合的景象,全体人都豁然开朗。第一个院子环绕着水塘,支配了起居室、厨房和餐厅。
起居室在北,阵势稍高,坐北朝南,全体宅子里的景致都尽收眼底。餐厅在南,架设在水塘上,五十余条锦鲤不才面交往返回游弋。
再往里走,进入第二个院子,从地面向下挖出一层高的地下空间。绕着院子的一周支配了主卧、次卧。
与第一个公共空间的院子比较,这里更为私密、安静。寝室的门窗用了木头材质,原来灰色的院子,温暖、通亮了许多。
绕着院子的一周支配了主卧、次卧。
一个“水”院子,一个是“树”院子,这两个院子扣合在一起,何健翔称它为“第一层大院子”。
而在房间与房间之间,又还留出了一些小室外空间,支配些小景致,是“第二层小院子”。
在岭南地区,湿热恼人,把屋子做通透、让空气都流动起来很主要。
混凝土的屋顶和地面,把热的空气都隔绝在房间外;钢和透明的玻璃做成了当代的“转屏门”,推开十分透风。
薄钢板的栏板,有点传统的美人靠的意味。可以靠,可以坐,还可以搁置些盆景。
结果也真的是这样,老蔡同何健翔说,在这儿待着,自己不自觉地就会屋里屋外地跑,给树浇浇水,再给鱼喂点食,一天下来,不经意就能走上八千步,堪称自带健死后果了。
屋子造好了后,平日里在市区没什么事,老蔡就会往这儿跑,有时也有朋友来拜访,聚一聚,喝口茶。有人跟他建议,地儿这么大,房间也多,要不做成一个会所来增加点收益?
老蔡总会笑笑,摇摇头,“这宅子可都是我的生活和喜好,拿出来做生意,那我的生活怎么办!
”
景德镇青塘山房的主人王健,是一名制瓷职人,做瓷器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了。但做久了瓷器,自己心中也有了困惑:做的这些瓷器该当怎么跟自己的日常生活发生关系?
2015年,他在景德镇的一个国营瓷厂找到了一块地,开始造园筑家。两年后,他带着自己制作的瓷器,和太太、两个儿子一起,搬进这座“青塘山房”的园林住宅里,居住、生活、事情、待客,把人与器物、生活空间合而为一,过起了中国古人般的文雅生活。
每一个中国民气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王健也想有一个“桃花源”,安顿以宋人制瓷美学为灵感的器物。
青塘山房入口中庭
园中景致
由于喜好宋画,王健的潜意识里要勾勒出一个宋宅的觉得。他给园子取名“青塘山房”,名字源于他儿时的一个影象。五六岁时,父亲买过一种水果,叫青塘李子。
当下“青塘”两字就印在了脑海里,想象便是一个有池塘、有荷花,然后有间草堂,房里传出朗朗书声,一家人在这里生活。
和设计师造园不同,王健在造园过程中没有画一张图纸,完备根据自己身体的感想熏染来。
月洞门
从月洞门入园
入口藏在茂密的小竹林后面,来做客的朋友们常常摸不到门。掀开竹子,推开竹门的霎时,心一下子安定下来,门内和门外是两个天下。
在带屋顶的小中庭略作停顿,跨过月洞门进园子,由小向大的空间转变,让人瞬间感到豁然开朗。
园子里面有两个大树,一棵粗壮的椿树,一棵喷鼻香樟。初来相地的时候,两棵树就在那里,给了整块地安宁的气氛。
“半亩方塘”
池塘仿葫芦的造型,源头从椿树脚下开始,流到屋檐下水面变宽。有道家所说的“取天地之精气”的意思,也有点朱熹说的“半亩方塘”的意味。
园的角落里放了个小茶寮,绕着茶寮一圈的竹子种得彷佛有些缭乱。竹林里的路径做得轻微繁芜,给溜达增加一份寻觅的情趣。
从庭院看展厅外廊
园子里原来的老厂房改造成陈设瓷器的展厅,把原来的瓦屋面做了个延伸,屋下就有了个廊的布局,恰好在池塘的水面上。
西北角上做了一栋供一家四口生活的两层楼。
从茶肆看展厅的外廊
展厅入口的厅堂
一层是个榻榻米的茶肆。茶肆临水的一侧做了落地窗,和展厅的外廊恰好隔水相望。在王健看来这种相互干照的关系既可以存在于人和人之间,也可以在空间和空间之间。
客人、朋友们来家中,王健会先引他们来展厅这边的厅堂这儿坐坐,喝口茶,拉近彼此的间隔。
一楼茶肆
等接下来要有进一步的互换,便领出厅堂,绕过池塘进到第二栋楼里的茶肆。
茶肆铺榻榻米,比较在厅堂里的正襟危坐,这儿可坐、可卧、可躺,人的身体进入更自然更松弛的状态。
第一泡茶:浮梁绿茶
第二泡:武夷山岩茶
接待客人,王健要泡三泡茶:
第一泡茶是景德镇当地的浮梁绿茶。第二泡茶泡武夷山的岩茶,口味与浮梁绿茶比,要侧重一些。第三泡用凤凰单枞,冲泡后的喷鼻香气持久。
二楼第一间书房
二楼第二间书房
二楼王健特意设了两个书房,一间自己用,其余一间给两个儿子。每间书房里都铺大略的榻榻米,寝室和书房合二为一。
书房是安顿身心的地方,写字、读书,让自己不断汲取新事物,这里对人的情绪哀求更细腻,写文章、看书或者练字,不能受到任何东西的滋扰。
来到这里居住后,王健有了一种 “在园子内看的玉轮跟表面看的玉轮都不一样”的感想熏染。在园子外的自己总是在一种很奔波,推门回到园里、与这些温润的器物相处,才真正回归到一个静的状态。
但他也说,本日的生活不是说要来一板一眼地复原一千多年前宋代人的生活。两个儿子也会在茶肆里弹吉他,在喷鼻香室里写作业或是玩闹。
本日去亲自实践造园、在园中生活,更多是去体会那个时期的人们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宁静、朴素、内敛,让这种精神在本日这个时期得以继续和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