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对网上忽然涌现的yyds、nbcs铭心镂骨吗?诸如“多巴胺”这样的新一批网络“黑话”已经铺天盖地袭来,“网上很火但是你不懂的梗”一度登上热搜,有人吐槽“已经看不懂中文了”。

但在另一些市民和网友看来,如今互联网造梗正从原来的“谐音梗”“缩写梗”扩展到更深层的文化联系和对社会话题的关注,“措辞本身也在记录时期。

多巴胺能成文学周杰伦歌词高情商骂人互联网玩梗竟能通向嵬峨上 休闲娱乐

新“梗”多来自短视频平台

今年31岁的尤璐一贯不明白,自己从小听到大的周杰伦,今年怎么成了“高情商骂人”的代表案例。
从事游戏行业的他熟习互联网,很早就把稳到同事、网友开始用“远方传来风笛”,骂那些与自己不雅观点不同的人“滚”。

“远方传来风笛”出自周杰伦2012年发行的专辑《12新作》中的歌曲《明明就》,尤璐记得当时新闻宣布,周杰伦是先在苏格兰拍摄MV画面,再将他拍的素材内容见告词作者方文山,后者将古堡、风笛、海鸥等写进歌词,隔空完成互助。

这句歌词含义异化,起因是短视频平台上一则卖烧烤的摊贩坑老人钱的视频。
有网友评论表示摊贩也不随意马虎,得饶人处且饶人。
一位用户名为“远方传来风笛”的网友以一个“滚”字回答。
此后又有人回答他“每个人都有揭橥不雅观点的权利”,他则再次回答“你也滚”。

该网友单刀直入的态度引起众人关注,称其“滚哥”。
此后他表示当时发言“过于激进”“在部分营销号的剪辑下变成大家看到的样子”,并向周杰伦和粉丝表达歉意。
但此举反而让更多网友对其表示讴歌,“远方传来风笛”代替“滚”成为“高情商骂人”。

周杰伦大约也没预见到自己的歌词十年后会有新的意思(图片来源:新华社)

比较近年盛行的以字母缩写为代表的网络“黑话”大多来自饭圈术语,今年网络新梗则有不少和“远方传来风笛”一样来自短视频平台。

例如指代人油腻粗俗的“方头明”,原来是短视频平台上一名博主的用户名。
这位在平台上拥有超过160万粉丝的女性博主,以模拟生活中各种油腻男性行为受到欢迎,就连该博主自己也表示“希望大家生活中不会碰着方头明”。

《咬文嚼字》评比的年度十大盛行语中,向来不乏来自互联网的梗。
比如2017年的“油腻”就来自微博,2020年的“后浪”则来自B站,“凡尔赛文学”则出自微博,2022年的“精神内耗”则出自B站大火又充满争议的视频《回村落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不过在更多的评比榜单中,已不乏“栓Q”“芭比Q”“退退退”这样来自短视频平台的“选手”。
在业内人士看来,短视频平台作为目前紧张传播渠道之一,“出梗”险些是一定的。

“黑话”背后竟有历史渊源?

在互联网盛行的“黑话”中,“谐音梗”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例如曾被上海《措辞笔墨周报》评为2021年“十大网络盛行语”的“夺笋”,便是谐音“多损”。
这样的情形近期仍旧存在,但在理解上要“拐弯”——例如“河南拔智齿”,谐音“很难不支持”。

“拐弯”式理解不仅存在于谐音梗。
27岁的胡瑜在外企事情,今年在短视频上频繁刷到各种“多巴胺”。
一开始是时尚博主推出的“多巴胺穿搭”,以鲜艳通亮的色彩进行服装搭配,“这样的梗勾留在穿搭方面我能理解,便是色彩鲜艳让民气境好。
”不过她创造“多巴胺”越用越广,比如上海有甜品咖啡培训机构推出“多巴胺咖啡”“多巴胺特调”,以咖啡、柠檬、草莓等各种不同色彩的质料搭配出缤纷的饮品。

让她始料未及的是一贯被自己认定“浅薄”的互联网玩“梗”竟然走向纵深。
例如从“多巴胺穿搭”衍生出“多巴胺文学”,意即那些让人感到快乐和幸福的“治愈系”笔墨。
胡瑜创造,有出版社等专业机构参与个中,将季羡林、张晓风、周国平、毕淑敏、林文月等人的作品放进“多巴胺文学”,还以不同颜色来直不雅观代表这些作家的风格。
社交媒体上,有人整理书本中的“多巴胺”词句,张嘉佳在《云边有个小卖部》里“七月的天色,哪怕薄暮都是清透的,脆兰泛动怒烧云,空气平滑地进入胸腔,呼吸带着天空的余味”成了近期被广泛利用的“多巴胺文案”。

深挖“多巴胺穿搭”成为这一热梗的另一走向。
有历史爱好者创造这一互联网热梗实在与中国历史上的审美不谋而合,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唐代张萱的《捣练图》,画中女子宝蓝色裙子配赤色上衣,绿色衣服配橙黄披帛,“古人搭配的颜色好比今黑白灰大胆多了”。
还有人引用白居易《忆微之》中的诗句“折腰俱老绿衫中”,“古人又前卫又优雅。

兵马俑的“多巴胺穿搭”,紫色尤为瞩目(图片来源:新华社)

就连兵马俑也卷入“多巴胺穿搭”风潮。
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一组兵马俑复原和色彩剖析图,兵马俑全身有近20种色调,个中尤为显眼的是一种紫色。
文博爱好者沈师长西席为此专门查阅了被尊称为“秦俑之父”的袁仲一所著的系列涉及兵马俑挖掘现场和颜色的文章,个中就曾提及这种紫色,其身分与上世纪80年代研究超导材料时有时创造的硅酸铜钡相同,应是人工合成。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玩“梗”也能通向高大上并不奇怪。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央(CNNIC)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遍及率达75.6%。
“网民规模大了,受教诲程度高了,自然不知足大略玩‘梗’。
”一些互联网内容家当人士表示,许多专业机构、专业人士也入驻网络内容创作平台,须要捉住热点进行内容传播,他们的粉丝也有更深入的信息需求,“‘梗’只是一个引子,内容却很开阔。

玩“梗”会污染措辞吗?

不过,因跨界、谐音、遐想而出身的互联网新“梗”,每每对措辞的原故意思产生冲击。
例如最近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盛行的“显眼包”一词,原是川渝等地区方言中用来描述“丢人现眼的人”的说法,应写作“现眼包”。
但在互联网上,这一词语的意思悄然发生了变革,指那些有些丢人但又显得特殊突出的人,由于“蠢萌”而格外受到关注。
在这个互联网新“梗”里,“现眼”与“显眼”的意思领悟,成为新的带有褒义的词,许多演艺职员争相成为“显眼包”也助推盛行。

乃至连“梗”这个词本身也被不少人指出是错字,精确的应是“哏”,有笑点、伏笔之意,如相声中的“捧哏”“逗哏”,如今却由于综艺节目和互联网,“梗”已被许多人接管。

当手机成为互换的主要渠道,人们还在乎笔墨原来的意义吗?(图片来源:新华社 作者:勾建山)

《咬文嚼字》在评比盛行语时,放弃了“栓Q”“CPU”“可以,但没必要”“大冤种”这些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互联网“黑话”。
对此编辑部曾阐明评比坚持“规范”原则,表示汉语代价,构造、含义、用法上是否创新是评比最主要的标准。

不过《措辞笔墨周报》则曾将“YYDS”“EMO”“社恐/社牛”等选入“十大网络盛行语”。
其编辑部曾表示榜单“立足于措辞本身”,对待新兴措辞征象,应“宽容、研究、勾引”。

“虽然大家都会打仗、熟习网上这些‘梗’,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用。
”胡瑜坦言,自己绝对不可能对人说出“远方传来风笛”。
她认为,对网上各种“黑话”可以淡然处之,“现在还有人说‘打call’‘元芳你怎么看’吗?玩‘梗’有时效性。
”尤璐则建议既然不可能停滞网络造“梗”,不如加强线下教诲研究,“除了严守法律和道德,还要让年轻网民知道这些词句的精确写法、原始意思。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新华社(资料图片))

来源:作者:简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