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现为我市河东老城区最繁华的商业街道,它南联西江一起,中穿大南、大东、南环、阜民等路,北接文化路,全长408米,车行道宽24米。
中山路建有中山地下阛阓、国泰广场、粤西楼、新世编年夜酒店、中山小学等建筑物,是我市河东片著名的商业街。

然而,谁又会知道,当年建筑这条繁华的街道,人们付出了多少费力与汗水。

从臭水沟到繁华街市 汽车知识

中山路在梧州解放前是一条肮脏臭水沟,名叫放生冲。
大中、南环两路段内的大渠污水,大东上路的大渠污水,冰泉、平民两冲、东学塘基里(阜民路一带)居民污水,以及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均搜集于此臭水沟,中经大东路与竹安路(现大南路)交卸处的石砌拱桥(锁龙桥)下,直排到西江。
放生冲两旁,只有东岳庙(现中山小学)及造币厂(原梢公俱乐部)门前的一段狭小道路,供大东、竹安两路与东学塘基里居民来往。
路旁砌有高大石墙,别的均是泥土斜坡。
1929年方案建路时,为纪念孙中山多次到梧州进行革命活动,定名为中山路。
放生冲的西面[原公民礼堂、艺术剧院(即现国泰广场)]一带原是泥坡上的大、小污水塘,积聚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滋长蚊虫,严重影响了这里的环境卫生和居民的生活。

梧州解放后,公民政府为了彻底消灭这条臭水沟,于1951年10月开始设计内直径6.5英尺梅氏半椭圆渠道,并开工培植砼长1146英尺的中山路水泥大渠,吸收市区各大渠流来的污水,向南流入西江。
大渠建成后,采取以工代赈办法,招雇穷苦居民在平民冲山地挖掘泥土挑运到放生冲填筑。
同时,用汽车载运碎煤渣,填埋泥坡上的污水塘。
放生冲的南段,由于流水沟纵向坡度太陡,为了避免两旁泥坡崩塌,不影响坡顶房屋安全,大家群策群力,在沟底纵向坡度倾斜被水冲成凹坑处,分排打下梅花型木桩,防止新填土因沟底纵向坡度倾斜向南推移。
木桩按间隔打好后,在四周分层填上泥土并夯实。
至大东路口时,连续分层进行大面积填土,并用预先捣制好的大圆碾,由五六十人牵引分层碾压至坚实,逐步向北推进,所填泥土约有五六层楼高。
填土完成后,全路床开放,任由大小车辆行驶,以压实路基。
经由数年行走,经检讨所填泥土路基坚实。
1957年全路工程按设计图哀求,先地下后地上,分期进行施工,人行道的地下及连通大渠的水渠,均用水泥预制管,接排两旁居民及商店的污水至大渠。
人行路面则用水泥预制方块铺砌。
机动车道则在已经压实的泥路上,按设计哀求,砌筑30厘米厚大石路基。
砌筑时,市直机关干部、职工责任参加劳动增援。
路基完成后,民工拉大圆碾将路面滚压至坚实,然后在路基上捣制12厘米厚的水泥路面。
1958年,经由数年的填土、设计、施工,中山路终于建成通车,公民礼堂、艺术剧院等一批具有当年梧州派头的建筑物相继建成,中山路成为当时全市最宽阔的街道,全体城市情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昔日的臭水沟逐步变成繁华的街市。
为做好美化绿化事情,街道两旁还种上路树,设置隔离带,种上花草,并在与南环路、阜民路交叉路口设置由各种花卉植物组成的圆形交通岛,开导过往车辆。

中山路建成后,曾经进行过多次的改建和维修。
现在的中山路人流如织,和与之接壤的骑楼城、步辇儿街、鸳江丽港相得益彰,散发出浓厚的商业气息。

(何敏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