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刘美子、贾稀荃、郭晨

“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
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
”南宋墨客赵师秀笔下的徽州,地灵人杰,文风昌盛。

文旅新探丨安徽歙县六水回澜地 古韵徽州间 休闲娱乐

千百年来,徽州以其独具魅力的山川地貌、历史人文,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
徽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徽州古城,坐落于安徽黄山市歙县,五峰拱秀,六水回澜,构筑出独特的山水之势。

视频加载中...

徽州古城曾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首邑,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贯是郡、州、府治所在地,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构造肌理极为无缺。

置身古城中,古桥如虹,古塔秀劲,民居、祠堂、牌坊“古建三绝”交相照映,仿佛在清丽的山水画廊中溜达。
位于古城中央的徽州府衙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沿革变迁的象征,也是领悟山水园林、古建筑、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徽州古建代表之作。

徽州府衙始建于隋义宁年间,宋绍熙年间毁于大火。
明洪武三年复建府治,后经多次重修,原“二堂”部分建筑仍保存至今。
2009年,当地政府按照明弘治年间一轴五门的建筑规制,对徽州府衙进行了重修和部分修复。

本日的府衙依旧可见当年的恢宏与典雅,内部是廊院式,建筑布局以中轴对称、左尊右卑和前衙后邸为基本原则,分为南谯楼、仪门、正堂、二堂、知府廨等,保存着大量具有明代特色的木构造建筑实物,且带有宋代建筑风格,如月梁、梭柱、平盘斗、丁头拱、覆盆基、编苇夹泥墙等,堪称徽派建筑的典范。

徽州古城景致(无人机照片)。
(歙县县委宣扬部供图)

8月下旬,来到徽州府衙采访时瞥见,城墙上、谯楼下、牌楼边,到处是涌动的人潮。
人们穿行于青砖黛瓦间,聆听到历史的低语,欣赏徽派建筑之美。

月初上,灯影动,乐轻起。
府衙内,游客们仿佛穿越了古老的徽州大地。
歙县文旅部门以徽州历史和民间故事为背景打造的沉浸式实景演出《徽州府有喜》,依托徽州府衙建筑群,将徽州元素奥妙地融入个中,通过行进式演出,让不雅观众跟随剧情移步换景,感想熏染古徽州的起落变迁。

“这种实景演出形式为古老徽州解锁了一种新的打开办法。
我们不仅仅是走走看看、打卡拍照,对徽州的历史由来、生活习俗等都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来自浙江的游客陈建对此赞不绝口。

徽州古城内的“八脚牌坊”(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樊成柱 摄)

行走古城,一座座耸立的牌坊宛若数点星辰,镌刻着古徽州人的骄傲与荣光。
牌坊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而徽州三雕中的石雕技艺则在牌坊上表示得淋漓尽致,用刀与石的碰撞刻画出徽州文化的唯美符号。

徽州府衙东面阳和门外的许国石坊,历经500余年的风风雨雨依旧岿然耸立,是全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八脚牌坊”。
与常日牌坊的四柱不同,许国石坊由八柱形成四面围合。
细细看去,石坊上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雀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柱脚处12只狮子雄踞于石础之上,形态互异,表示着极高的石坊建造技艺。

“从儒家思想到程朱理学,从地域文化到艺术形态,徽州牌坊是一道地域独特的人文景不雅观,象征徽州人对旌表功绩、科甲及第、德政耿介、忠孝节义、传家有道的崇尚和赞颂。
”歙县文物事务中央副主任周虎先容说。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渔梁坝(无人机照片)。
(歙县县委宣扬部供图)

距歙县城南一公里处,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渔梁坝横卧其支流练江,守护一方安澜千余年,也见证了无数徽商梦的开始。
古徽州人由此出发,破重山阻隔,顺江而下,打开了兴盛数百年的徽商传奇。

渔梁古村落,因渔梁坝而有名,古村落依山傍水,中间高两头低,如同一条灵动摇曳的鲤鱼。
古村落内,渔梁老街蜿蜒一公里,商铺老宅重楼挑檐、鳞次栉比,300多处传统古建筑古貌犹存。
“这里作为新安江流域主要的水运码头,带来了昔日的商埠繁荣,是徽商兴盛的主要见证。
”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馆长王卫东说。

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内展示的木雕花卉。
新华社发(樊成柱 摄)

从曾经的行政区划,到残酷的文化符号,徽州古城如同一座没有屋顶的徽文化大地艺术馆,吸引越来越多神往徽州的人们,走进这幅山水画卷里。
新安画派独树一帜;新安医学拔萃医林;徽州三雕是古建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内,字画、陶瓷、砚台、徽墨、三雕作品等30000余件文物展品带游客领略徽州文化的残酷之光。

“我们依托大黄山天下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培植为契机,推进文旅深度领悟,徽州古城的有名度和美誉度在不断提升。
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828.79万人次,同比增长14.4%。
”歙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洪宇浩说。
徽州大地,正在古与今的碰撞中向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