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蝶恋花春景一曲充满抵牾韵味无穷的朦胧歌 休闲娱乐

花儿,残红褪尽,小青杏儿在树梢上探着头;燕儿飞,清清的小溪调皮的绕着一户人家,嬉笑打闹。
柳絮儿,被吹的越来越少,放眼望去,天涯路远,哪里没有芳草?

秋千上,一个妙龄少女咯咯的笑着,欢畅的荡着,罗衣纱裙,随风飞扬;一堵墙儿,挡住了行人的视线,却挡不住笑声的飞扬,飞进行人的心底。
行人容身,不免心声荡漾,少女却浑然不觉,杳然而去。
笑声逐渐散了,徒留行人惆怅,烦恼顿生。

赏析

苏轼的词,豪放精彩,清旷雄奇:“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苏轼的词,婉约清丽,蕴蓄有味: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东坡师长西席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入迷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
这两种风格,彷佛都领悟在这首词中,清新婉丽,深笃超迈,扣民气弦。

此词上阙写暮东风景与伤春情绪,然却作旷达之语。
伤春与旷达,本是抵牾体,互不干系,然而词人却通过持续串艺术形象和流利音律将二者结合起来。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又写了新生,是对立的统一,又是统一的对立,给人艺术传染又带有几分凄凉。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视线移向广阔空间,心情随之轩敞。
晏殊《破阵子》云:“燕子来时新社,梨花掉队清明”,“燕子飞”对应节序,画面充满了动态美,与“绿水人家”对应,冲淡了伤春之情。
“绕”字真切,虽然平淡,但贵在写实,村落上人家,绿水环抱,由此可见。

“枝上”二句,一跌一扬,跌宕腾挪之中,表达了词人深厚的感情,旷达的襟怀。
“枝上柳绵吹又少”“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属一组,“倘若不用“燕子”穿插,腔调、感情将一贯处于低旋律,用“燕子”分开,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撩人愁绪,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

相传苏轼贬谪惠州,侍朝云歌此词。
朝云歌喉将嗯,泪满衣襟:“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东坡“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从此不再歌此词。

下阕写人,“尤为奇情四溢”。
绿水之内,环以人家,市购秋千架从围墙露出,声声笑声穿出,不难想象,一个少女正坐在秋千上,巧笑盼兮。

这在艺术上是藏和露的关系。
词人只露出秋千架,露出佳人笑声,而佳人的边幅和身姿,全部隐蔽起来,留给行人和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笑,挡不住情。

东坡师长西席的词,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朴拙而不流于轻,可见一斑

下阕巧用“顶针”,使词作“大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此词充满抵牾:思想与现实,无情于有情。

晓寄——

词人“此心安处是吾乡”,然现实中却屡遭贬谪,居无定所;“多情却被无情恼,多情而实无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道是无情却有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各地均有惠政。
卒后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好褒奖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年夜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字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