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克西:来自康村落的小康故事

胡世坚 萨妮娅 解放军报特约 袁帅 特约通讯员 董云杰

亚克西来自康村的小康故事 休闲娱乐

官兵来村落看望乡亲。
朱 磊摄

打开网络,搜索中国最美公路排行榜,北起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南接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的独库公路一定榜上有名。

处在这条“网红”公路“南大门”的阿格乡康村落,也因“独库第一村落”和“军民共建村落”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知。

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正向着“村落庄振兴”目标大步迈进的小康村落落,曾是深度穷苦村落。

翻天覆地的变革始于2006年。
那一年,新疆军区某师官兵走进康村落,开展全方位帮扶。

沿着村落半途径前行,小溪流淌,白墙青瓦,村落里处处洋溢着幸福和欢笑。
用村落民艾尼瓦尔·衣米提的话说,康村落的好日子离不开解放军。

退伍老兵刘红磊也有同样感触。

2000年从军的刘红磊,在一次次共建活动中与康村落村落民结下深厚情意。
2016年服役期满,他选择参加留疆考试,成为康村落党支部布告。
如今,刘红磊已成为阿格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用另一种办法为他热爱的部队和村落庄贡献力量。

“把青春奉献在这里,是由于军营;退伍后选择留在这里,还是由于军营。
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也将是我永久的‘故乡’。
”这是刘红磊写在日记本里的一句话。
20多年光阴,他把“他乡”变成“故乡”。
事情岗位一贯在变,但作为一名留疆退伍军人,他对这个少数民族村落落的情意却从未改变。

这是一支部队与一个村落落、一名退伍老兵与一群村落民之间的故事,也是这个时期里军民共建的幸福缩影。

“在我们心里,解放军便是我们的家人”

“塔西,一下子来家里用饭!
”刘红磊刚一进村落,不远处的菜园就传来一声吆喝。

吆喝的人叫热合曼·木沙,是刘红磊的老朋友。
刘红磊现在已经到乡里任武装部长,但乡亲们还是喜好叫他的外号——“塔西”。

“我喜好这个名字,听着亲切。
”刘红磊说。

“塔西”这个名字,是热合曼给他取的。
20多年前,刘红磊刚到部队不久,恰好遇上“学雷锋日”,班长安排他给乡亲们理发。

刘红磊接待的第一名“客人”是一位维吾尔族小伙。
他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问道:“我叫热合曼·木沙,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刘红磊,赤色的红,三石磊。

“维吾尔语中的‘塔西’是‘石头’的意思,干脆就喊你塔西吧……”

那时,刘红磊一定想不到,“塔西”这个名字一喊便是20多年。

刘红磊的家乡在河南,每到夏秋季,家乡满是金灿灿的麦穗谷穗。
参军从军到新疆,刘红磊曾有过浪漫的想象:“蓝天白云,牛羊成群,还有吃不完的水果。
”当他坐上西行的火车,车窗外的景致不断变革,离城市越来越远,山越来越高。

第一次到康村落,村落里贫穷的景象超出了刘红磊的想象:泥泞的道路上满是牛羊粪、老旧的土坯房里惨淡湿润……

返回营区的路上,刘红磊心里五味杂陈。
班长见告他,这个村落庄有些维吾尔族村落民连普通话都不会说,长期穷苦,再加上措辞隔阂,村落民的日子过得很困难。

“来这里当兵,为老百姓做点好事、实事,也算没白来一趟。
”看着有些沮丧的刘红磊,班长拍了拍他的肩膀,“有些事情最主要的是去做,只要做了,就故意义”。
班长的话像一颗种子,在年轻的刘红磊心里扎下了根。

自从与康村落结缘,不管是种树、修路,还是看望老人、打扫卫生,刘红磊都积极参与。
后来,他成了师军需科保管员,有空就往村落里跑,力所能及地为村落里做点事。

韶光久了,刘红磊和村落民成了朋友,村落里的乡亲也把他当成了一家人。

一次,刘红磊带队给村落里修水渠,热合曼·木沙约请他们到家里坐坐。
看着木沙家中风雨飘摇的土坯房,捧着缺口的茶碗,刘红磊更深刻地理解了班长的话。

回到部队,他专门托人打听适宜当地养殖的家禽品种,用自己的积蓄给热合曼·木沙家里买了100只小鸡苗。
“虽然只是‘杯水车薪’,但我和战友们都希望能帮助村落里富余起来。
”刘红磊说。

改变,发生在2006年。
上级下发部队增援屯子培植的干系文件,供应了详细政策、经费的支撑。
刘红磊第一韶光跑到村落里为大家宣讲政策,自己也申请成为帮扶康村落的带头人。

有了政策支撑,铺柏油路、盖新居子等大项工程就有了着落。
2014年以前,村落里很多屋子还是依河道而建的土坯房。
西北风沙大,房屋抗风险能力弱、危险系数高。
部队牵头帮村落民盖了新居,但是全村落162户人家有近90户不愿迁居,个中热合曼·木沙的父亲木沙·毛拉吾反对声音最大。

“父亲乡土不雅观念重,他认为老屋子是祖上传下来的,家里代代都在这里生活,他希望能在这里终老。
”热合曼·木沙说。

解开木沙·毛拉吾心结的,还是刘红磊。
他和村落里的干部反复给木沙·毛拉吾做事情,一有空闲就到他家里讲政策、摆道理。
在刘红磊和战友们努力下,木沙一家人终于搬进了宽敞通亮的新居。

如今,木沙·毛拉吾做起了“田舍乐”买卖,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2017年起,康村落依托旅游资源上风,在新疆军区某师支持下发展起庭院经济,打造“田舍乐示范品牌”,成功拓宽了致富渠道。
如今像木沙·毛拉吾家这样经营“田舍乐”的,在康村落已有37户。

时空变换,沧海桑田,康村落的变革里有刘红磊的心血,更有一茬茬官兵的费力汗水。
“在我们心里,解放军便是我们的家人。
”木沙·毛拉吾一家人的感慨,也是全村落村落民的共同心声。

“我便是铜像上的那个女孩,我叫努尔比古丽”

村落落一隅,富有民族风情的民宿庭院内绿树成荫、鲜花盛开。

聊着康村落这些年变革,瓦吉提·吐尔地感叹:“没有解放军,就没有我们本日的幸福生活。

在康村落,“有困难找解放军”从来不是一句口号。
近年来,“村落庄旅游”成了热门项目,这个曾经偏远的沉寂山村落也迎来了新活气。

今年59岁的瓦吉提·吐尔地便是“村落庄旅游”的受益者。
“我年事大了,出去打工也不好找事情。
现在来村落里旅游的游客相继而来,我改装了一辆马车卖力接送游客,在家门口一个月能挣近三千元。
”他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坐上瓦吉提的马车穿过村落落,白墙青瓦的民族院落整洁排列,缕缕炊烟从“田舍乐”飘出。
面前的村落庄美景,让人陶醉。

这些年康村落的培植日月牙异,但最让刘红磊骄傲的还是村落里的“八一爱民学校”。

“八一爱民学校”由部队在2009年援建,传授教化楼和宿舍楼总面积为3500平方米,学校传授教化实验、微机操作、图书阅览、电子备课等功能一应俱全。

“现在很难想象学校重修前的样子。
”望着面前干净整洁的校园,刘红磊回顾起第一次跟随部队前来慰问时的场景,“学校里的厕所是用两个大略单纯木板搭起来的,脚踩上去晃晃荡悠的。

“学校能有本日,多亏理解放军。
”艾尔肯·库尔班是学校的老师。
10多年前,这里只有几间老旧的屋子,没有操场,没有宿舍。
那时,艾尔肯从外地来到村落里上课,只能借住在村落民闲置的屋子里,邻村落的孩子们来上学要走很远的山路。

为了纪念这所军民共同创建的学校,村落里专门设立了“国防教诲基地”。
基地正中心摆着一个铜像——一位老人与解放军握手,阁下站着一位系着红围巾的小姑娘。

“我便是铜像上的那个女孩,我叫努尔比古丽,是‘八一爱民学校’的第一批学生。
”通过视频采访我们理解到,2015年,努尔比古丽·尼亚孜考上了阿克苏教诲学院学前教诲专业。
从小立志当老师的她毕业后又回到家乡,成了阿格乡中央幼儿园的一名老师。

“我在村落里见到她时,又惊又喜。
”提及再次见到努尔比古丽·尼亚孜的心情,刘红磊有些激动,“努尔比古丽就像是我们自己的孩子,至心为她感到骄傲”。

2019年,努尔比古丽结了婚,又一次要离开康村落。
面对迁居后的事情选择,她绝不犹豫地向位于库车市的部队“年夜军幼儿园”递交了简历,通过考试、口试等层层选拔,成功入职。

“把温暖他人的火种通报下去便是最好的报恩。
”努尔比古丽·尼亚孜说,虽然她离开了康村落,但没有忘却解放军的恩典,没有忘却自己的承诺。

这些年来,一批批孩子在“八一爱民学校”发展成才。
从改进传授教化条件,到给孩子们做辅导、办讲座增长见识,部队十分重视学校的综合发展,关注着孩子们的发展点滴。

“康村落的孩子从小沐浴在军民鱼水情中。
我们总是教诲孩子们,要把这些军民共建的故事久长久长地铭记于心。
”艾尔肯·库尔班老师说,自己的孙子从小也是听着解放军的故事终年夜的。

“我孙子很崇拜解放军,去年他考上了大学,要在那里参军从军,实现自己的英雄梦。
”艾尔肯骄傲地说,这是今年家中最大的喜讯。

“我希望可以成为折射太阳光辉的那滴水”

“共产党亚克西!
解放军亚克西!

今年52岁的吐尼亚孜·司拉木与游客互换时,总是喜好竖起大拇指,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内心的夸奖。

吐尼亚孜·司拉木是村落里的民兵,也是康村落“马背巡逻队”的紧张成员。

他所在的“马背巡逻队”,是刘红磊担当康村落党支部布告时组建的,紧张承担着阿格乡辖区的巡逻、生态保护、游客接济等任务。

旅游淡季,刘红磊会把他们组织起来,充当“马背宣讲员”,挨家挨户为村落民宣讲党的好政策,通报党的好声音。

看着本日充满自傲的吐尼亚孜,很难想象,几年前他还是个吊儿郎当的“

一次,吐尼亚孜·司拉木的爱人哭哭啼啼地跑到部队。
她见告刘红磊,丈夫平时吊儿郎当,饮酒后还总爱发脾气。

刘红磊理解事情原委后,主动找到吐尼亚孜,并让他参加村落里的民兵组织。

“一来让他有事做,增加些收入;二来也能知道他每天的动态,督匆匆他改变。
”逐渐地,由被动到积极,每逢部队来村落里开展技能培训,吐尼亚孜·司拉木都积极参加。

随着韶光推移和耐心勾引,吐尼亚孜·司拉木的思想有了质的转变。
“每天有事做,有稳定的收入,心里不空虚了,也不像以前一样总想着饮酒了。
”提及那段故事,吐尼亚孜·司拉木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后来,吐尼亚孜·司拉木和妻子在乡里的一家洗煤厂务工,每人每月有4000余元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

过上了好日子的吐尼亚孜·司拉木,最常说的话是“党的恩典、解放军的恩典不仅要铭记于心,更要大大方方地表达出来!
”听闻要组建“马背巡逻队”,他立马找到刘红磊表达诉求:“我申请加入这支军队,希望可以通过我,让更多人看到党的光辉。

“越来越多过上好日子的少数民族兄弟,成了党的政策宣讲者……”看着一个个像吐尼亚孜·司拉木那样发生着转变的村落民,刘红磊心中满是欣慰。

“不同民族之间总会有差异,但情绪都是相通的。
”刘红磊说,“在军与民、各民族间我希望可以成为折射太阳光辉的那滴水,这是我一贯坚守的梦想。

2016年底,刘红磊即将离开部队。
是选择回抵家乡,还是连续留在新疆,成了摆在刘红磊面前的难题。

当时,妻子郭郁芊已跟随刘红磊在库车生活了近10年。
她深知南疆地区的艰巨,也想一家人回老家过惬意安稳的日子。
可每次谈到还乡,丈夫总是露出不舍的表情。

一天晚上,没等刘红磊开口,郭郁芊见告丈夫:“想留下就留下吧,你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正是妻子的这句话,让刘红磊下定了决心。

如今,已升任阿格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的刘红磊帮助包括康村落在内的全乡百姓编织新的梦想——村落庄振兴。
康村落的发展模式也不断被毗邻村落落借鉴。

一滴水虽然微小,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
来疆20余年,从退伍军人到乡武装部长,刘红磊对付军民鱼水情和民族联络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党和军队的政策就像太阳光辉,只要每名官兵都甘做折射阳光的一滴水,就一定能照亮民族联络进步的大路。

(采访中得到朱磊、郭智辉、兰威平支持,特此感谢。

刘红磊(前排左二)和新疆军区某师官兵共话村落庄发展。
郭智辉摄

做一颗民族联络的“石榴籽”

唐照乾

习主席在中心民族事情会议上强调,回顾党的百年进程,党的民族事情取得的最大造诣,便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办理民族问题的精确道路。
习主席的主要讲话,为做好新时期党的民族事情指明了提高方向,供应了根本遵照,引领民族事情在创新发展中迈上新台阶。

民族联络是各族公民的生命线,是新疆发展进步的基石,也是全体中国公民的共同意志。
长期以来,驻疆部队始终坚持高出发点、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民族联络事情,充分发挥公民军队做好新时期党的民族事情的上风和浸染,当好战斗队、事情队和生产队,带头掩护民族联络,带头掩护社会稳定,带头掩护各族公民的根本利益。
在促进驻地经济发展、掩护社会大局稳定和促进民族联络中,军地双方相互支持、休戚与共,形成军地基层组织上风互补、资源共享、同频共振、协力推进的良好局势,在军地双拥、军民共建等事情中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军民联络一家亲的动人赞歌。

掩护民族联络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牢牢连接在一起,才有出息和希望,公民军队便是要同各族公民站在一起,牢牢依赖公民,全心全意为各族公民做事。

民族联络一家亲,同心共筑强国梦。
站在新的历史出发点上,每名官兵都要做一颗掩护民族联络的“石榴籽”,与驻地各族群众牢牢地“抱”在一起。
切实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联络,像器重自己的生命一样器重民族联络,严守民族政策和群众纪律,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联络,争当促进民族联络的模范,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强军梦的磅礴力量。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