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双关早在先秦期间就已涌现,在汉魏至唐宋诗歌中有大量的例子。
尤其是近体诗,利用谐音双关,形成借对,坚持了近体诗的对仗。
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杨,借音为“羊”,与“鸡”对仗。
谐音双关在唐宋以来的普通文学中也比较多见,如谜语、歇后语等都可能利用谐音双关。

当前,在网络空间,网民常利用谐音双关,形成一些“谐音梗”,有些“梗”进而融入人们的口头措辞。
在现实社会里,谐音双关的形式和内容也比较多样,常见于宣扬活动、民俗节庆文化等语境中,受众面广。
在民俗节庆文化中,常用表示详细形象的谐音字,如“吉庆有鱼(余)”“牛(扭)转乾坤”“大展宏兔(图)”等。

当下语文生活中的谐音双关问题 休闲娱乐

谐音双关的利用客不雅观存在且不断发展变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普遍。
从措辞笔墨规范的角度来看,明显违反公序良俗、背弃道德法则的谐音字要杜绝利用,如有的餐厅取名“饭醉团伙”“每天要饭”等;政府部门在正式场合要慎用谐音字,如某县因其名字带“宁”便将其惠企政策宣扬为“面对面,宁间隔”,让人以为写了错别字;教诲传授教化过程中利用谐音字会给尚未具备独立辨别能力的孩子带来学习困扰,影响孩子的规范书写;公开场合宣扬广告中过多利用谐音字会对"大众年夜众产生误导,如某市商圈大屏幕上的活动宣扬语为“共享新夜态”,“夜态”的意思不明确,令人费解。
为了使谐音双关更好地做事于大众的措辞学习,丰富措辞表达,须要加以规范和勾引,让人们节制谐音双关的特点和规律,使信息通报有效、语义生动有趣、措辞格调高雅。

从谐音双关本身来看,首先,利用谐音双关要把稳语境。
对谐音双关的理解高度依赖语境,高下文的限定解释也很主要。
有时候,谐音双关用在文章的标题中,不易看懂,但如果读下去就会理解其传达的言外之意。
其次,就谐音双关的效果看,所利用的谐音双关须要新鲜有趣,要把稳避免低俗、庸俗的意见意义。
第三,就谐音双关的布局来看,一方面,谐音双关所寄托的字词的原型要比较常见,这样受众随意马虎理解;另一方面,改用的谐音字要新奇,构成一定的张力,这样受众会对谐音字带来的双关效果比较关注。
第四,谐音双关要重视谐音字的选用。
在须要利用谐音双关的词语中,谐音字最好只有一个,如果太多会增加理解的难度;谐音字的用字,是用字面义,还是字里义,最好都要有历史来源;要把稳接管诗词和普通文学传统中谐音字利用的履历。

从谐音双关运用来看,我们认为,利用谐音字来构成谐音双关,还应遵照以下一些规范原则:一是要坚持分类施治、场景适宜。
在教诲传授教化、新闻宣布、广告宣扬及其他正式场合,要慎用谐音字。
二是表达的内容必须发达向上,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代价不雅观,遵守公序良俗,传播正能量。
三是要尊重汉语发展规律、谐音字的基本属性和措辞笔墨利用规范,表示措辞笔墨之美。

对谐音双关的规范可以从面向"大众的书面语开始。
在书面语中,确实须要利用谐音字时,为突出谐音字表示双关义的明晰性,可采纳括注或加引号、变换字体等办法来处理。
这样谐音双关的字面意思和字里意思才明白好懂。
例如:咳(刻)不容缓、“咳”不容缓。
在报刊或网络中,已经有不少类似的处理。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须要精确地加以勾引,经由一段韶光的积淀成为社会共识后,进而形成一种康健规范的表达办法。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公民日报 》( 2023年09月18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