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木雕出自这粗糙的大手。

□文、图 锦 梅

排灯艺人杨增贵与他的刻刀 汽车知识

人物简介

杨增贵,男,1944年7生于湟源县申中乡后沟村落。
1959年开始跟随其舅父、排灯艺人李增瑞学习木雕技艺。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搞古建筑维修。
1992年至今,在湟源县文化馆做排灯设计事情。

2005年,杨增贵进行创新,独立设计制作的中堂式排灯被文化部有关民间艺术研究机构收藏。

2007年,杨增贵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灯彩(湟源排灯)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他设计的排灯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外不雅观设计专利证书。

杨增贵被付与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称号。

约好了下午四季去看杨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灯彩(湟源排灯)代表性传承人杨增贵老人。
杨伯专门从他的木工房回家等我们
隔了多年的光阴,我站到杨伯的面前时,杨伯一脸愕然,竟认不出我了。
可当我解释来历,数年的光阴在村夫情前纷纭彻底瓦解,瞬间我们亲切如昨。

杨伯是我父亲的表兄,他们当年一同投在父亲的同门二伯、杨伯的舅舅、排灯第二代制作人李增瑞门放学木工。

话还得从第一代排灯制作人,杨伯的外祖父李占林提及。

李占林,生于1893年,湟源县申中乡后沟村落人,是当时著名的木匠。
民国期间,丹城的商贸达到壮盛,排灯由丹城的火神会和商家组织展挂,并评出一二三等奖。
因此丹城的各大富商、外国洋行为拔得头筹,纷纭出资约请当地或外地有名的工匠和画师来制作排灯。
杨伯的外祖父李占林被邀去制作排灯框架。
贰心灵手巧,边框雕花风雅都雅,深受商家和不雅观众赞誉,名扬河湟。
杨伯的舅舅李增瑞,受其父李占林的熏陶和亲授,自己又精通油漆行当,并会绘画。
在随父亲每年制作排灯的过程中,他发明了灵巧拆卸的排灯,即将边框和画框做活,可以随时将画面取下来,既可以方便保管,不被污染走色和破坏,还可以随时改换画面。
其余,除了悬挂的排灯外,还为商家制作过能摆放在牌楼旁、门前、堂屋中心的排灯。
这种排灯相对模样形状繁多,雕刻精美,很受商家的欢迎,一韶光,传为河湟内外的佳话。

到了杨伯,已是第三代排灯制作人了。
杨伯从小喜好摆弄木工,小刀不离手,见什么学什么,深得舅舅喜好。
十几岁时,杨伯家遭变故,父亲过早去世,留下孤儿寡母四人,相依为命,杨伯被舅舅收为徒弟,开始走南闯北承揽木活,补贴家用,每年尾月又随舅舅去制作排灯。
经由几年熏陶,他对排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人也勤学好问,不雅观察细致。
空隙时,自己设计制作小灯笼、小排灯。
逐渐节制了排灯的制作技巧和工艺,花边雕刻也日趋成熟。

1992年湟源县政府出资规复湟源排灯。
往后连续几年,由杨伯卖力完成排灯制作任务。
2003年,湟源排灯报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县文化馆聘请他设计制作排灯。
笔者的父亲李万安协同杨伯,带领许多工匠,终于完成了排灯的长篇巨制,杨伯也因此在家父的帮助下,在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制作技艺传承人。

我想和杨伯聊聊排灯和他的刀。

父亲生前和杨伯情同手足,是共同的爱好将他们粘连在一起。
听说我的来意,一向肃穆的他便打开了那些有关木器的话匣子。

不知是看到晚辈也喜好那些雕工,还是上了年纪爱激动的缘故,年近八旬的杨伯,竟将那些手头的雕版、雕饰图案资料,还有家藏的排灯模型,一股脑儿搬了出来。
重温这些父亲在世时我再熟习不过的物件,听杨伯讲述它们的来历和取意,我有种父亲再世般的温暖。

借着窗外的斜阳,杨伯一边翻动着那些发黄的资料,一边说着图案的用意。

他指着横竖折绕组成犹如“回”字形的一种传统装饰纹样说,排灯的边框雕饰一样平常用万字纹,也叫回纹。
因这种纹样构成形式回环反复,绵延不断,在民间有“富贵不断头”的说法。
人们授予了回纹连绵不断、吉利永长的吉祥寓意。

还有云纹,一样平常是指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过渡自然的花型,象征高升和快意,运用较广。
它们都是古代中国吉祥图案之一。

话题一打开,就像开闸的水,逐渐杨伯的话就流畅起来。

杨伯说,排灯的雕饰取材,花草类一样平常是竹兰梅菊“花中四君子”;动物类多数是取意“福在面前”的蝙蝠,也有取意“吉祥快意”的大象,和取意“松鹤延年”的鹤;果实类便是桃榴手柿,分别取意“龟龄”“多子多福”“福寿双降(佛手)”“事事快意”。

多好的画面,多美的寓意。
我从杨伯说话的神采里偷窥到不易觉察的欣喜,大概,二心坎满意于子弟们对他所坚守的传统文化的喜好。

这时,伯母端上了茶饭,而我和杨伯彷佛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伯母连连呼唤:趁热吃菜!
杨伯才暂时停下话题,应声呼唤。

杨伯连续侃侃而谈。

一样平常而言,“八仙”“八爱”“四美图”“渔樵耕读”等是雕刻画面常用的题材。
除此,排灯作为雅俗共赏的灯彩艺术,当然也少不了这些画面。
还有更多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四大名著也在取材之列。

湟源地处农牧交界,自明清以来,逐渐形成的农牧产品集散贸易之地,使得丹城老街一贯店铺林立,这就为俗名“灯箱”的店铺招牌(也便是排灯的前身)供应了出身的土壤。
解放后,排灯一贯分派各单位制作,各单位再出资找艺人来完成。
这时的牌灯形制小,多独立成形,后来有了几个拼成一体的,再后来规模更大,一组成一排,是名副实在的排灯。
功能也由最早作为商行的灯箱招牌,发展成本日纯粹为大众供应精神享受的灯彩艺术,专门用于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的灯展。

1992年规复丹噶尔排灯传统起,排灯制作交付县文化馆卖力。
此时杨伯已是远近有名能够雕梁画栋的木匠。
起初排灯事情量小,杨伯完备是个人设计,个人制作。
后来频年大量制作,杨伯个人已深感力不从心,文化馆从各地又调集工匠,杨伯专门卖力设计,安排模样形状,然后其他人分工协作完成。

这时的杨伯除了在内容上拓展,也开始在样式下功夫。
归纳起来,有三大类:悬挂式如花窗式、圆角式、影壁式等;家庭式比如纯粹的摆件、用以照明的台灯式;落地式即中堂式底座。
以上共有27种之多。
从形状上看,有八角形、梅花形、扇面形、双圆形、椭圆形、双鱼形、蝙蝠型、图书型等,统统全看匠人的发挥。

最值得一提的是,杨伯报告排灯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时所制作,后来被文化部有关民间艺术研究机构收藏的那件作品。
一样平常来说,排灯的形制和功用,限定了它只能于一定的韶光在室外展出,若何让排灯在室内有一席之地呢?杨伯想到了传统民居家中的中堂,于是设计制作了一个形制较大,便于中堂摆放的落地式排灯。
这是杨伯为湟源排灯做出的创新性贡献,也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一件事。
可杨伯说这件作品时只蜻蜓点水似的一句带过,没有一点渲染,也看不出有一点儿得意的神采。
长期的沉思冥想和工匠艰辛的生活,养成了他敏于行而讷于言的工匠性情。
如果没人先容,你单见了杨伯和他那结实的手指,一定不会想到这是一位内秀的民间艺人,那双手在拿起雕刀时是多么的机动自若。

乡下有句俚语叫“看不出来的木匠盖大房”,常常拿来形容那些身怀绝技又不露声色者,说的大概便是杨伯这样的人。
由于之前,杨伯确实是有名十里八乡盖雕梁画栋大房的人。
丹城城隍庙修复时,大殿内顶天立地的城隍爷雕塑及那些雕梁画栋便是杨伯的精品。

实在从一进门,我已把稳到杨伯家挂在餐厅的四副木雕作品《八仙》:制作精美,雕工细腻,人物维妙维肖,内容丰满,意境美好,黄栲(最大限度地保留木材本色的一种油漆办法)漆面讲究,肌理细腻,温润如玉,发着只有木器才有的温暖光泽。

杨伯看我至心喜好,又领了我看了他孙女房间的炕式书柜,图案用了缠枝花卉。
杨伯指着堂面上的缠枝和边饰中的蝙蝠,说这便是浅浮雕和镂空雕的结合。

杨伯又说,排灯雕工多用镂空雕。
这种雕刻用在排灯上,图案通过纱帛的衬托,再借里面烛光的照耀,全体排灯既朦胧俏丽,又玲珑剔透,抖擞出灯彩技艺无穷的魅力。

但这还不能磨练一个工匠的聪慧。
由于还有最难的圆雕。
比如龙头、鹰之类的雕件。
这类立体雕件相对独立,不受其他条件比如场景、情景、与之连贯的内容等限定而更独立自由。
关键在整体把握布局上费心思。
把握好比例尺寸,如果布局不合理,每每一边废物,一边料不足,雕件局促不伸展,或比例尺寸失落调,就显出构造上的不折衷而成败笔。
看来,圆雕除了部下功夫,还磨练的是一个匠人的目光和对器形的审美判断。

还有一类圆雕,符合装饰性的哀求,仅用部分来衬托主件,比如常见的几案之类物件的虎脚,抽象但生动。
我一下子想到了汉像砖,想到了陵墓两旁朴拙的瑞兽。

圆雕里最难的要数人物。
男女老幼、士农工商、喜怒哀乐,人的高矮肥瘦要吻合男女老幼比例,人的面部表情又要符合情景。
杨伯说,我雕刻“八仙”不下七八十次之多,但人物表情还是最难掌控。
就比如嘴,多一刀,嘴则瘪,少一刀,又彷佛吹气。
杨伯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难色。

看来,人物圆雕对付从青年开始从艺,到七十多岁还一贯垦植不辍的杨伯来说,也并非是一件一挥而就的事。
长期以来劳作的艰辛和困难,也只有甘苦自知,很难与外人性的。

当我问起杨伯的刀时,杨伯说,都在木工间。
随即拿出了家里现有的一盒刀。
圆翘凿、半圆凿、直翘凿、直铲刀、尖刀(平面)、两面刀,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杨伯说,每一类刀,从2毫米到3厘米,有大小六七个之多,这样各种型号的刀,加起来有七十多个。
依据不同的材质,雕花内容须要,大材用大刀,小材用小刀。
我看到一个挖耳勺大小的一个刀,算是雕刀家族里的小不点,而大的呢,有尺把许。
这时的杨伯,俨然像一位如数家珍的财主,言谈举止之间充满了知足和自傲。

杨伯说,至于刀法也有七十多种,就更难于向外人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我们的话题转向了老街。

杨伯提及了一件往事。
传统工艺抢救事情开始后,杨伯想到了藏在老街小巷里的那些门头雕花。
这是被工匠精神所使令,也是长期从事传统技艺制作培养出来的文化自觉使然。
杨伯说,经由仔细的筛选,他把最能代表老街门面的门头雕花及门框,归纳又加以改造为七个,草绘出来,又按一定比例缩小成便于几案摆放的摆件,开始了精雕细刻。
我才知道,刚才那个“挖耳勺”,便是为雕这七个大门雕花,杨伯自己专门打制的。
杨伯说,这一项事情艰巨,七个尺许高的门,耗时长达半年之久,太耗费体力和视力。
几个月下来,自己的视力急剧低落。
以是再不敢轻易答应其他制作哀求。

我知道,大梁好上,小物件难雕。
瑞士表的出名,不便是博识和精准的结果吗?

发言间,杨伯特意提及大孙女的嫁妆和餐厅的“八仙”一样的四副条屏,它们该当也是杨伯留给后人的最尽心的雕刻作品。
杨伯说,许是亲家不知道条幅可以悬挂,许是故意嘱咐装修工将条幅固定在他家的墙上?从杨伯略显惋惜的神采和担忧的语气里,我就知道那是件倾注了杨伯生平心血又技艺成熟的倾情之作。

以家父和杨伯多年的亲密关系,有些话既使不问,我也知道答案,可我突发奇想,想逗逗一向严明的杨伯:您和我父亲走村落串巷的时候,想过本日吗?杨伯果真说:哪会想到本日?那时候我们随着舅舅学艺,身背工具箱走南闯北,便是想着有个手艺,好养活一家人。
再说村落里村落外的受人待见,彷佛活得比别人脸上有光而已。

我调侃说,成为非遗传承人的光彩,何止当年!

杨伯嘴角一扬,腼腆微笑了一下,陷入了沉思,半天才说,那时候我和你父亲,身背工具箱,走南闯北,被庄舍们高看,谁知道我们在外的难怅。
一次我们去海晏县黄草庄,清晨从家出发,到时天已擦黑,人困腿乏年夜肠告小肠,一边挨家拍门打听做活的主人家,一边还要防备大狗的溘然打击,实话孽障(可怜)啊!
杨伯神思有些迷离,半天叹气道,这样的事太多了。
他随即闭口不语,仿佛还沉浸在回顾中。
我却记起一件小事。
熟年夏天,父亲和杨伯骑着自行车出村落不到半小时,天下起了瓢泼大雨。
望着院里如注的雨水,我也学母亲的样子,双手合十,唠叨着希望雨快停下来。
一下子,大门开了,父亲一头雨水回来了,说刚走到大庄口,看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估计要暴发山洪,赶紧返回,回来的路上看到大河堰的水已经暴涨……

作为一个靠手艺用饭的艺人,这样的困难,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实在是稀松平常。
在困难的岁月,常年在外奔波的身心疲累、异域他方意想不到的刁难以及对家里妻儿老母的顾虑,磨练了杨伯他们无惧风雨,刻苦历练的工匠意志。

至于非遗传承,作为一个脾气耿介而又真正热爱雕刻的艺人,杨伯只朴实而真切地说:干一行,爱一行。
韶光长了也就爱上了这个行当,对自己的手艺哀求越来越高,精益求精。
再困难,也从没有过放弃的动机,个家(自己)以苦为乐,乐在个中,这是行外人无法体会和理解的。

我也深深记下了聊起木雕时,杨伯感情激动的一个细节。
无论是聊起雕刻对材质的哀求,雕刀对细微的处理,还是阴阳刻对人物场景的再现,杨伯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黄杨木雕”,那是他生平技艺的参照。
这个时候,他的眼里充满了对“黄杨木雕”的无限神往,也为无缘亲眼目睹黄杨实物雕刻而深感遗憾!
我知道,这对付一个年纪已高,对木雕艺术近乎痴迷和对自己的技艺永不知足的真正艺人,将是一种若何的顾虑。

从跟随舅舅学艺,走南闯北养家糊口开始,到历经磨难,成为湟源县远近有名集木工和画匠于一体的工匠,再到非遗传承人,非遗传统文化抢救者,将近六十年的光阴,杨伯走了一条工匠风雨兼程的艰辛之路。
到含饴弄孙的年纪,依然奔忙在工艺传承和创新的路上,不辞费力而又精神矍铄,靠的是对传统文化那份发自肺腑的热爱和刚毅情怀!
杨伯以刀为笔,与其说刀雕刻了他艰辛的人生,毋宁说刀里藏了他最挚爱的文化,是那些刀下盛开的木器,滋养了他的人生和他平实朴素而又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