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尘凡里小蓬莱,画阁文疏对岸开。七水流喷鼻香穿郭过,半山飞绿进城来。酒多按节倾家酿,花不论钱各处栽。莫笑耕夫多识字,梁时便有读书台。”
这首古诗是献给远古期间的琴川城,也便是现在的江苏省常熟市的。由于常熟城内有七条穿街过巷的河流,宛如彷佛古琴的七根琴弦,因而得名琴川城。
- 1 -
琴川城内走马不雅观花
在老城,沿琴川河,最长的一条街叫河乐街,也是常熟古城内保存最为无缺和修旧如旧的一条老街。那里有元代虞山画派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代帝师翁同龢的纪念馆,有首推古风古韵的虞山派古琴艺术馆……总之,这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古时,这里走出了8位状元、9个宰相、485名进士。
在虞山东麓,有守望1700多年古城的儒家七十二贤之一的言偃以及仲雍古墓,有吴王夫差剑劈虞山留下的“剑门”,有昭明太子萧统的读书台。而出身于此的虞山画派、诗派、琴派、印派等浩瀚开风气之先河的文化流派,为传播和继续江南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黄公望纪念馆里,我见到了元代“赭石砚”的非遗传承人——宗洪兴。在迢遥的古代,他的祖辈创造了虞山特有的“赭石”,从此开始从事石匠雕凿工艺,直到此项技艺本日在他手上得到弘扬光大。
实在,赭石在常熟得到开拓利用,还得从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提及。他是用赭石做砚台画画的第一人,还发明了“浅绛山水画”画法。一贯在黄公望纪念馆举办赭石砚个展的宗洪兴见告我:黄公望之以是成为元代的大画家,除了身怀绝技、画工独特外,还得感谢“赭石砚”和“浅绛山水”。由于只有用赭石砚加赭石研成的墨色才会乌黑发亮,光彩照人,才能画出色泽历久的上乘美术佳作。
在互换中,我们得知微电影《赭》去年开播后,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虞山赭石刻砚技艺传承人宗洪兴的故事传到了台湾,传到了外洋,使海内外人们对赭石砚抱有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目前,宗洪兴已刻制各种砚台近百方,特殊是就地取材刻制的“赭石砚”,不仅用材独特,而且继续了常熟刻砚名家的艺风,雕刻风雅,形态互异,深得专家、学者讴歌,堪称虞山“赭石砚”当代珍品,已被收入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在常熟尚湖上放舟,望着太公岛上神釆奕奕的姜太公雕像,我想起河边千年古刹——兴福寺里一块石头上的“兴”、“福”二字。被冠以“福地”别称的江苏省常熟市,不管是老城,还是新城,都是有山、有水、有林、有花,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幸福宝地!
- 2 -
三个春来茶馆
每个到沙家浜的人,可能都想看一看春来茶馆,品一品阿庆嫂的新茶,听一听三个人的对唱。而我最近去了创造,这里竟然有三个春来茶馆,分别属于三个时期。
第一代春来茶馆是历史上遗存的茶馆,地点在红石村落南几百米外的水道边。相传在抗日战役期间,常熟芦荡区有十多少很多多少家茶馆。个中的几家,都曾成为地下党的交通站。后来创作小说《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时,就以横泾镇红石村落南的一家茶馆为原型,并搜集三个人物原型的业绩,塑造了阿庆嫂机警年夜胆的交通员形象。而这第一代春来茶馆,要想看,只能自己去看。
第二代春来茶馆是拍电视剧的茶馆。地点在横泾镇上。2006年拍摄的《沙家浜》电视剧,由陈道明、许晴、任程伟、刘金山等主演。现在这家茶馆中,还悬挂着陈道明和徐晴的大幅剧照。我刚走进去,三个穿着打扮颇像阿庆嫂的人就都迎上来,笑着问我喝什么茶。我接过茶单一看,绿毫、白茶、碧螺春,都是25元一杯。于是点了一杯绿毫,一边喝,一边听三个“阿庆嫂”讲当地的故事。
第三代春来茶馆是新建的茶馆,地点在红石村落。也是我们进入景区之后,第一个看到的春来茶馆。有些人不知道,以是惊呼;“哇,阿庆嫂的春来茶馆!
”导游微微一笑:“这是为了方便游客喝茶,而新建的一家茶馆。”红石村落这个地方不错,前边是宽阔的水面,橹声咿呀,苇叶青青。后边是茂密的芦荡,荷塘小溪,水路纵横。村落里的屋子,则清一色明清建筑。既有水乡的宁静,又有独特的风情。
三个春来茶馆,一个是历史的,一个是文化的,一个是商业的。不知不觉,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记录了过去的变迁,也反响了时期的特色。想一想,现在全国险些每个景区,走的都是这样一种开拓之路。
历史是根,必须寻根、保根、存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文化是干,一棵树的树干,决定了这棵树伸展的规模和影响的范围。经营是叶,不仅会接管阳光、接管水分,还可以随风起舞,遇雨轻吟,报春、遮阳,吸引更多的眼神。
大凡人流如鲫的旅游景区,都具备这样几个基本条件。首先是有风景,不管是自然风景还是人文风景,一定要独到、奇特、深厚、好看。其次要有文化、有故事。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来看常熟这片芦苇荡?便是由于这里有一个郭建光、阿庆嫂、胡传魁和刁德一的故事。同样,岳阳楼如果没有范仲淹的记,滕王阁如果没有王勃的序,黄鹤楼如果没有崔灏和李白的诗,就不可能引起一代又一代人追访的兴致。再便是要有激情亲切严密的做事,就像阿庆嫂一样,“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斟酌。”
但现在很多的旅游景区,也存在着开拓过滥的征象。比如这三个春来茶馆,就很随意马虎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有一大溜“阿庆嫂酒店”、“阿庆嫂饭庄”、“阿庆嫂宾馆”、“阿庆嫂礼品店”等,让人搞不清,这里到底有多少个阿庆嫂。
- 3 -
白茆山歌
我们这辈人,所接管的音乐教诲,细想起来,便是那么一点可怜的民歌知识。过去了的那个年代,眼一睁,高音喇叭里便是“东方红”,那是陕北民歌。看电影学唱的是“刘三姐”,那是壮族山歌;“五朵金花”、“阿诗玛”那是白族和彝族的山歌。那时喜好民歌,因此为民歌旋律幽美抒怀,较之有些硬梆梆的革命进行曲来,好听多啦。后来随着年事增长,阅历广了,海内对民歌的禁锢也少了,听到的民歌就多了起来,知道了陕北的信天游、内蒙的爬山调、甘肃、青海的花儿、晋北的小曲儿等等。这些民歌大都反响当地百姓“走西口”的悲怆,旋律缠绵高亢、荡气回肠。
总以为海内民歌,除了上面提到的北方民歌,便是南方少数民族唱的山歌。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耕种唱、佃猎唱、求偶唱、失落恋唱,表达内心感想熏染的统统都可以变成山歌唱出来。再加上身处偏隅之地,交通不便,隔着山头或山涧,拉开嗓子高歌一曲,就什么都倾诉了,不比电话和伊妹儿慢,还很故意境。
从不认为山歌也会属于鱼米之乡的长江三角州百姓。前些日子,在江南著名的富余之乡常熟市古里镇,孤陋寡闻的我居然听到了山歌。
洪亮本色的土嗓音,喷鼻香糯的吴语方言。演出者都是道道地地的常熟当地居民,一开口,歌声充满了乡野泥土味。
《舂米歌》《大山歌》、男女情歌对唱等等,这些山歌内容涵盖面很广,有童谣、情歌,有劳动歌、丰收歌、节令歌,连婚丧嫁娶也有歌唱。江南农人劳动、生活的喜悦和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位中年女歌手唱起了急口山歌《俏情郎》,说的是一位姑娘蹲在河边洗衣裳,举头瞥见了她的情郎,她从他的鞋子往上看,什么样的袜子、袜带,什么样的绸裤,一贯看到他手里拿着的描金扇子。歌词详尽细腻,很口语化,节奏急匆匆、跳跃,活像美国黑人歌手唱的“Rap”,很故意思。
这些山歌有名字,叫白茆山歌。据传,大约在4500多年前,一支良渚文化部族从北方迁徙定居在常熟古里镇白茆塘流域,山歌就此离开了北方大山,开始在江南的水边扎根、萌芽,逐步形成了现如今这般充满氤氲水汽的吴地山歌。专家考证说白茆山歌的形成不会迟过《诗经》。在白茆,至今还流传着汉相张良传授山歌的故事,“张良便是唱歌郎,坐着鹞子教思乡”的歌词记载了这段历史,很是传奇。听先容,清朝初年,白茆塘边的红豆山庄隐居着钱谦益和柳如是,每每薄暮夕阳西下,二人泛舟河上,诗歌和唱,给白茆山歌增长了许多才子佳人的想象。不过我以为,他俩唱和的诗歌绝非此山歌也。解放后,当地政府大力弘扬,多次举办过隔河万人山歌对唱,那时的白茆山歌又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
千百年来,山歌已融化在了白茆公民的血液中。它是江南农耕文化的源泉,是吴地古老的庆典仪式的延续。1995年开始,白茆人就把山歌唱出了省,唱到了北京,还唱出了国。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就有白茆山歌的大名。
美食:
十大名菜:求乞鸡、百汁西露笋、出骨刀鱼球、幢锅油鸡、清汤脱肺、芙蓉蟹斗、出骨生脱鸭、松树草油、响油鳝糊、起油豆腐汤;
八大名点:冰葫芦 、盘喷鼻香饼、栗子羹、炒血糯、山药糕 、扁豆酥、印子糕、炸元宵。
个中以酥嫩鲜美的求乞鸡最为著名,可到其发源地,位于兴福寺附近的著名的王四酒家品尝最正宗的口味。
此外,当地人用血糯米做的各种甜点心,味道也不错,值得一尝。作为江南水乡,到常熟沙家浜尝河鲜,品阳澄湖大闸蟹,乃是人生一大乐趣。
越声/文图
闲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