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头提到的卡鲁索与帕瓦罗蒂之间的关系颇有些传奇色彩,但对付传奇人物来说,人们常日不介意为他加上一些更加传奇的色彩,就比如许多年来网络上一贯流传的关于帕瓦罗蒂并不认识乐谱的传说。实际上,帕瓦罗蒂年轻时当过一段韶光的音乐老师,一个音乐老师又怎么会不识谱呢?事情的原形是,帕瓦罗蒂只是不太认识交响乐的总谱而已。2007年,帕瓦罗蒂因病逝世,但有关于他的影视作品却一贯没有涌现,终于,在今年有一部关于他的记录片涌如今人们的视线之中,那便是由朗霍华德执导的记录片《帕瓦罗蒂》。
如果是从电影的角度出发,《帕瓦罗蒂》这部记录片并不怎么精彩,险些全是用过去录像的拼接和名人采访去串起了帕瓦罗蒂的生平,但对付喜好帕瓦罗蒂或者是爱好音乐、热爱生活的人来说,这部记录片无疑是一笔无比宝贵的宝藏。在靠近两个小时的片场中,我们能够看到无数的宝贵照片和录像带,去理解到一个伟大的歌唱家是如何热爱生活并且影响天下的。
毫无疑问,所有人都知道帕瓦罗蒂的成功来自于他那天生的好嗓子,说他是“被上帝吻过的嗓子”一点儿也不为过,但在这部记录片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大师之以是能成为大师,并不是仅仅靠天赋就能实现的,他在上台前也会紧张、也会害怕,这位神仙一样平常的歌唱家也跟我们普通人一样,而这也使得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起来。
虽然这部记录片有点流水账的觉得,但跟随着旧影像的脚步不雅观察大师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仍旧是非常有乐趣的事。我们或许听说过许多大明星在台上和台下是两种风格,有可能在舞台上光芒四射激情亲切似火,回到台下就谁也不见沉浸在自我的天下。但帕瓦罗蒂并没有,通过这部影片我们能够看到,无论在台上还是台下,他都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激情亲切和对他人的开放,念念不忘用自己的爽朗感情去传染身边的其他人,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做他的朋友,一定会很愉快吧。
在这部记录片中,还涌现了一些帕瓦罗蒂在1986年来华时的宝贵影像资料,画面中,体型肥硕的大师在长安街上骑着单车,逍遥清闲的像个孩子,而这个胖子给当时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也带来了艺术的新风,正如片中接管采访的朗朗所说的那样:“他为中国不雅观众指了初窥歌剧门道一条明路。”
虽然这是一部记录片,但竟然也有高潮部分,而这高潮部分便是1990年由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联合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所举办的“三大男高音”演唱会。措辞是有国界的,但声音却是无国界的,看着当时的影像,不但画面中的不雅观众激动不已,坐在屏幕前的我也心潮澎湃,不管能不能听懂唱的什么,单是三人那近乎于完美的嗓音和无与伦比的表达力就足以传染每一个有着基本欣赏能力的不雅观众,那种强烈的、炙热的人类的情绪是共通的,只要听到,就会被冲动到。
在片中,多明戈和卡雷拉斯都出镜接管了采访,看着他们二人我不禁感到有些唏嘘,曾经在那个夜晚风光无限的大师们如今都已容颜朽迈、白发苍苍,而唯有帕瓦罗蒂,却由于过早的离开这个天下而永久保持着那年轻的样子容貌,永久被众人所铭记。
在我看来,帕瓦罗蒂便是我们人类之中的神,之以是称他为神,并不单单是由于他所拥有的无与伦比的嗓音这个“神力”,更在于他用这“神力”造福了全人类,他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地推广美声,积极的推动美声与盛行音乐的结合,让美声成为被更广泛接管的艺术形式,同时他将自己的声音所换来的巨大收益贡献于人类的幸福奇迹中,时至今日,他所建立的慈善机构仍旧在救助着全天下各个战乱地区的孩子们。这,便是真正的神。
末了,我想说说帕瓦罗蒂对我的影响。小时候虽然在电视上看到过这个满脸胡子的大胖子,但我对他和美声唱法都绝不理解,初中毕业时,不学无术的我为了能够有大学可上,便选择了艺术生的道路,进了我们当地的一所艺术高中,在这里,我终于第一次打仗到了美声唱法,也开始对帕瓦罗蒂逐步熟习,彼时的MP3还是个新鲜货,人们最普遍的听音乐介质便是CD机,我那厚厚的CD盒里只有两种风格的CD,一种是摇滚,一种是美声,而在美声的分类中,帕瓦罗蒂的碟占了一大半,他的声音陪我走过了高中三年,虽然我听不懂意大利语,但还是那句话,“措辞有国界,声音无国界”,他的歌声仍旧能够打动我,就像我第一次听他唱的《卡鲁索》时,虽然听不懂歌词,但依然能够感想熏染到那种情绪,从而泪流满面。
而帕瓦罗蒂对我更主要的影响,则是让我走上了写作这条路(虽然我写的东西大多不堪入目,但也妄称自己是在写作吧)。2007年9月6日,正在家中等待踏进大学生活的我溘然从电视上看到了帕瓦罗蒂去世的,绝不夸年夜的说,当时我全体人都震荡了,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犹如天神一样平常的大师会溘然离世。由于当时家里没有电脑,我便跑到网吧,在当时的主流社交平台——QQ空间上写下了我个人对付帕瓦罗蒂离世的哀思,这也是我第一次决定在网络上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悟。
当然,这个有些“中二”的举动并没有得到什么好评价,有不少好友包括亲戚都对我这篇文章冷嘲热讽,由于他们并不理解我的感想熏染,以为去世的是个跟你绝不相关的人你有什么好激动的,这导致我在一怒之下删掉了那篇文章,但后来我想明白了,写文章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不是去迎合谁,总有人会和我一样有共鸣,这才坚持写了下来,一贯到本日。可以说,如果没有帕瓦罗蒂,我不一定会走上用笔墨表达内心感想熏染这条路,也不会因此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巨大知足,感谢他。
时至今日,我仍旧忘不了一个画面,那便是当帕瓦罗蒂的灵柩被抬出教堂时,大街上站满了前来哀悼的人,意大利空军的飞机也在此时拉着彩烟从上空飞过,极尽哀荣。我想,这大概便是人们对“神”的最高礼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