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受到“环球音乐”收购“宝丽金唱片”的影响,喷鼻香港区的原“宝丽金唱片”体系,也进行了重组和调度,此前卖力远东区推广和“非池中”厂牌卖力人的陈小宝,升任喷鼻香港“环球音乐”的董事长。

当时的陈小宝,除了要处理好陈晓东的续约,力推张柏芝、高雪岚(傅佩嘉)和恭硕良三位新人,以及保持黄柏高掌控的“正东唱片”之良好关系之外,当然不能忘了拜一个主要的山头。

1999年谭咏麟与张国荣的世纪合唱以及有小我 休闲娱乐

这个山头,便是前喷鼻香港“宝丽金唱片”的老行尊——谭咏麟谭校长。
而说谭咏麟是喷鼻香港“宝丽金”的老行尊,真的一点都不夸年夜。

虽然谭咏麟并非是最早加盟喷鼻香港“宝丽金唱片”的歌手,但迄今为止,他却是唯一一位在喷鼻香港“宝丽金唱片”出版所有个人专辑的歌手。
直到1999年,谭咏麟依然生动歌坛,但“宝丽金唱片”这个厂牌,却没了。

乃至在“宝丽金唱片”被“环球音乐”收购后,谭咏麟还把自己的合约,一贯延续了下去。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故意思的征象,作为喷鼻香港“宝丽金唱片”体系的歌手,谭咏麟的音乐生命周期,竟然比厂牌还要长久,说他是喷鼻香港“宝丽金唱片”的活化石,丝毫不为过。

1970年,德国“宝丽多唱片”(Polydor)正式收购由葡商投资的喷鼻香港本土厂牌“钻石唱片”,开始进入喷鼻香港地区市场。
两年后,随着“宝丽多唱片”和另一家国际厂牌“飞利浦唱片”(Philips)的强强联合,喷鼻香港区的“宝丽多唱片”也和“飞利浦唱片”重组成为全新的“宝丽金唱片”,在此后几十年里,成为喷鼻香港最大的唱片公司。

也正是由于强强联合的属性,使得从1982年到1993年期间,由喷鼻香港“宝丽金唱片”发行的唱片,都会涌现两套完备不同的厂牌Logo,一个是“宝丽多唱片”,另一个便是“飞利浦唱片”。

不过,喷鼻香港“宝丽金唱片”倒也并不是随机利用这两个厂牌,而是分配给不同艺人利用,在利用上也是“终生”制原则,即一开始是“飞利浦唱片”,就一贯是“飞利浦唱片”。

比如谭咏麟、李克勤、蔡国权、黄凯芹和“草蜢”等等,就属于“飞利浦唱片”,而张学友、许冠杰、邓丽君、陈慧娴和徐小凤,就一贯被划到了“宝丽多唱片”门下。

至于谭咏麟,他不仅在1979年于“宝丽金唱片”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而且早在1974年,他作为当时“温拿乐队”的一员,就已经在“宝丽金唱片”,推出了乐队的首张专辑《Listen to The Wynners》专辑。

以是,直到1999年“环球音乐”收购“宝丽金唱片”,谭咏麟实际上已经在厂牌“服役”了25年。
考虑到他在喷鼻香港乐坛的影响力,以及厂牌本身的影响力,也让陈小宝不得不在接手“环球音乐”后,必须环绕着校长做点事。

除了先为谭咏麟重版了《雾之恋》、《爱的根源》和《爱情陷阱》等五张经典专辑之外,陈小宝也很快想到了一个观点,便是以众星捧月的办法,出一张致敬谭咏麟的专辑,这张专辑,便是《谁可改变·15周年纪念集》。

之以是有15周年纪念集这个副标题,是由于最初策划这张专辑时,曾经想到的是所有歌手,一起翻唱《爱的根源》这张专辑,而这张专辑便是谭咏麟真正步上喷鼻香港乐坛一线,乃至是喷鼻香港盛行音乐史,进入一个新时期的标志性专辑。

而《爱的根源》这张专辑,正好便是发行于1984年,离当时的1999年,恰好隔了十五年。

但由于后来在实行过程中,又扩大了收歌的范围,将《雾之恋》(1984)和《爱情陷阱》(1985)两张专辑也考虑了进来,以是终极《谁可改变》的选曲,就变成了从这三张专辑由艺人自行挑选。
而这三张专辑,正好正是代表校长音乐奇迹生涯第一顶峰的“爱情三部曲”。

当然,这张合辑末了之以是变得分歧凡响,还是由于一个人的涌现,这个人,便是张国荣

1999年的喷鼻香港“环球音乐”,最主要的顶级歌手,除了如日中天的张学友(当时签约的是台湾‘环球音乐’),家有一老的谭咏麟,便是重新回归的“老新人”张国荣。

算起来,张国荣实在也算是“宝丽金”的老人。
早在1978年,他人生的第一张唱片合约,便是和喷鼻香港“宝丽金唱片”签定的。
张国荣的个人首张大碟《Day Dreamin’》,乃至比谭咏麟的首张个人专辑《反斗星》,还要早一年发行。

不过,由于在喷鼻香港“宝丽金唱片”的发展并不顺利,张国荣随后也转档至本土厂牌“华星唱片”,并由于一曲《Monica》的走红,迎来了奇迹第一春。

而让张国荣迈向巨星行列的,正好是由于他在1987年,签约至当时陈小宝的“新艺宝”厂牌。
一张《Summer Romance’87》,不仅成为“新艺宝”的开山之作,也成为了当年IFPI唱片销量冠。

而“新艺宝”,也是“宝丽金唱片”旗下的厂牌。

1995年,“食言”后重新回到乐坛的张国荣,签到了“滚石唱片”旗下,四年合约期满后,张国荣终于时隔10年重回宝记大家庭。
虽然这时候的宝记厂牌,已经不复存在,而变成了全新的“环球音乐”。

把谭咏麟和张国荣两位天王巨星放到一起合唱一首歌曲,在陈小宝之前,肯定有很多人想过,但别说做成功,就算是把想法变成行动的动机,都没有人愿融会去考试测验。

这也牵扯到谭张争霸那一段“血腥”的历史,这算是华语乐坛历史上,最早、也是最激烈的粉丝阵营对抗,虽然和后来的各种升级版本想比,这便是低级阶段。

但当时两位巨星登场时,反方歌迷阵容的大量嘘声,还是让人感想熏染到音乐除了和平与爱,原来也可以“反面平与不爱”……

也正是由于歌迷间的缠斗,多少会让歌手之间产生隔阂,有时候纵然本来相互间没什么事的歌手关系,也会由于歌迷的抵牾变得疏远。

以是,为了达成这次世纪互助,陈小宝在确认谭咏麟这边没有问题之后,还是再找到了当时张国荣的御用监制梁荣骏,让他作为中间人,和哥哥先打个呼唤。

当然,作为会谈的条件,梁荣骏也要到了这首未来互助作品的录音版权,在专辑版权信息上涌现的Apex Music,便是当时梁荣骏、张国荣和唐鹤德三人合资的音乐公司。

终极,谭咏麟和张国荣的世纪合唱,选择了《雾之恋》和《幻影》两首歌作为串联,在谭咏麟先录制完自己的人声部分后,再交给梁荣骏,录制张国荣的人声部分。

而张国荣在当时的SONY录音室录完人声之后,陈小宝还特意在末了时候,安排了谭咏麟和哥哥的“巧遇”。
张国荣彷佛对当时的录制速率非常满意,也对这次互助比较愉快,乃至还在试听样带之后,又跑进录音间,为《雾之恋》新加了一段“啦啦啦”的和声。

纵然如此,张国荣身边的团队,还是始终不太理解这样的互助,而后来当陈小宝再提出要为这首歌曲,拍摄一个巨星同框的MV时,也终于被严词谢绝了。

实在,作为和谭咏麟合唱歌曲的“附加条件”,当时的张国荣还亲自向陈小宝提出,将来要为自己也录制一张类似的众星捧月专辑,可惜由于哥哥后来的离世,陈小宝的承诺也只能不明晰之了。

虽然梁荣骏操刀了《雾之恋+幻影》这首作品,张国荣部分的监制事情,但这首歌曲整体的编曲和制作,却是谭咏麟这边的团队卖力的。
个中,挂名监制的是钟镇涛,录音师是钟镇涛Wave Music御用的录音师Funkie Chan,而编曲则是当时钟镇涛重点栽培的制作人Edward Chan。

Edward Chan的中文名,叫陈浩然。

陈浩然后来和另一名音乐人Charles Lee,互助成立了名为novasonic的音乐团队,这个团队云集了李一丁、Kent Leung、KingKong、Randy Chow等音乐人,为容祖儿、陈奕迅、Twins、薛凯琪、王菀之等等歌手创作并制作作品。

至于Charles Lee,他还有一个很霸气的中文名字,叫李隆基(和另一个喷鼻香港老艺人李龙基不是同一人,当然和唐玄宗更不是同一个人)。

而陈浩然和Charles Lee同时还是方大同早期的御用监制,从《Soul Boy》一贯到《15》,他们和方大同一起,完成了后者前六张专辑的监制事情,也是方大同音乐生涯中最主要的元勋。

陈浩然在《雾之恋+幻影》这首作品里,用了很多迷幻电音的手腕,对付这首梦幻般的互助,以及《雾之恋》这样主题的歌曲,切实其实便是完美。

还有便是,哥哥唱《幻影》,切实其实太好听了。
实在,从这次互助来看,在当时如果有机会策划一套张国荣唱谭咏麟,谭咏麟唱张国荣的唱片,一定会是一件很故意思的事情。

尤其考虑到张国荣出过《Salute》这样乃至把许多原唱给唱跑了的翻唱大碟,就更让人期待了。

只可惜,这只能是梦想,乃至已经成了空想。

根据陈小宝对《谁可改变》这张专辑的设定,便是必须以“唱家班”来演绎,也正是由于如此,他末了割爱了当时力捧的新人张柏芝。
这么看起来,陈小宝对张柏芝的定位便是——偶像派了。

由于最初的选定名单中,只有李蕙敏、陈慧琳和陈慧娴三位女歌手,陈小宝也想到了对自己“新艺宝”的熟手在行下下手,这个熟手在行下,便是1997年以天价合约已经分开“宝丽金”体系,过档到“百代唱片”的王菲。

比较哥哥和校长的互助问题,借“百代唱片”艺人王菲来录一首歌,就变得随意马虎了许多。
而王菲也带来了她御用的制作人陈伟文(Adrian Chan),后者是王菲音乐生涯中,与C.Y.KONG和张亚东一样主要的互助伙伴,其“业务范围”同样涵盖了作曲、编曲及录、混音。

王菲选的歌曲也挺故意思,是谭咏麟的一首不算热门的歌曲:《我爱雀斑》。
这首歌曲的原曲,是Gazebo的《I Like Chopin》。

Gazebo原名Paul Mazzolini,是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意大利歌手,他和Gray Low一起,都是那个年代浪漫电子乐的代表。
而在Gazebo的许多作品里,都可以听到Giorgio Moroder近似的风格和味道,这也是当时意大利EDM的味道。

林敏聪对付《I Like Chopin》的填词,不能说绝无仅有,但也是喷鼻香港乐坛翻唱改编曲中,鲜见的一个例子。

由于版权限定的缘故原由,在当时很多日文歌曲的授权,每每哀求不能改编歌词原意,因此有很多粤语填词,基本沿袭了原意,乃至还沿用了原来的歌名。

欧美曲作相对没有这种限定性条款,但重新填词方面,也不外乎传承原意或者自由发挥两条路线,但林敏聪为《I Like Chopin》这首歌曲的填词,却巧用了一个谐音。
将原作歌名中的Chopin(肖邦),改成了粤语同音但意思完备风马牛不干系的“雀斑”,也算是很有创意的改编。

由于歌手对付选曲,都是采纳自由开放的原则,因此很多歌手的选曲,也表示出他们的审美。
而一个很残酷的现实,便是像这种致敬加改编属性的合辑,很多时候反而是最磨练歌手和团队的音乐能力的,乃至比他们的个人专辑,更能表示音乐素养和实力。

整张专辑,首先便是要表扬张学友的《雨夜的浪漫》。
歌神便是歌神,选曲一点都不走另类路,直接选了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经典,而编曲则用了新加坡音乐人吴庆隆,也是整张专辑所有喷鼻香港歌手中,唯一一位没有用喷鼻香港音乐人编曲的歌手。

不过,《雨夜的浪漫》的监制还是欧丁玉,歌曲中的手风琴和吉他演奏,也是欧丁玉本玉。
梦幻且忧伤的氛围中,张学友的演唱,便是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对付Shuffle的处理,拿捏得恰到好处,看似波澜不惊却触目惊心。

虽然比拟有些不公正,但由于《雨夜的浪漫》之后,恰好是许志安的《谁可改变》,对照当时两位歌手的人声,张学友明显已经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了,而许志安的动情投入,则还是很人间的操作。

说到许志安,实在还要一起拉上李克勤,由于这两个歌手一起涌现,倒是让人想到一个问题,便是如果谭咏麟和张国荣的合唱,如果没有选《雾之恋》,许志安和李克勤两个人,会是哪一个抢先拿下这首歌曲。

由于《雾之恋》这首歌曲,对付许志安和李克勤两人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1985年,李克勤参加第二届全港十九区业余歌唱比赛并夺冠;1986年,许志安参加第五届新秀歌唱大赛得到亚军,而他们两人当时都选了《雾之恋》这首歌曲。

不过,在这张专辑里,李克勤末了选了《爱情陷阱》专辑中的一首《情(是永久着迷)》,也是电影《花仔多情》的插曲。

但这首作品的填词人林敏骢,在知道李克勤翻唱这首作品时,却给他下了一个套。

林敏骢说《情(是永久着迷)》是自己生平之中写得最好的作品,但谭咏麟当年的演唱不足好,希望李克勤通过这次翻唱后,能够超越校长。
从这点来讲,也可以看出林敏骢对当年谭咏麟把《雾之恋》里“闪烁一直”的烁唱成砾,显然一贯“铭心镂骨”。

不过,李克勤情商可不低,他末了对自己这首翻唱的评价便是,原来校长真的唱得比他好!

除此之外,其它翻唱曲中,反倒是陈慧琳+雷颂德的《爱的根源》,算是点睛之作。
雷颂德为这首改编融入了Hip-Hop的节奏,也安排了Rap部分,很有Fusion的Feel。

虽然陈慧琳的唱功,在这张专辑里并不算最好的,但这首作品却是相称舒畅的,从这一点上来讲,也可以看出一个默契音乐拍档的主要性。
而当时雷颂德接连捧红了陈慧琳,成功“改造”黎明,显然都不是有时的。

这张专辑发行之后,陈小宝还联系了TVB,在1999年年底,安排了一次现场演出,之后还将这次现场制作成卡拉OK视频版本发行,但由于没有及时和合约比较繁芜的张学友沟通,也使得这个视频末了并没有张学友演出的部分。

与此同时,《谁可改变·15周年纪念集》,这张专辑当时也由“美卡音像”引进至内地。
除了换成普通包装之外,还将王菲的《我爱雀斑》、吕方的《都邑恋歌》和李克勤的《情(是永久着迷)》三首歌曲给删除了,非常莫名其妙。

不过,只管花费了不少的投入,乃至在CD版本的制作上,也用了比较精良的包装,但《谁可改变·15周年纪念集》发行后的销量却乏善可陈。
而1999这一年喷鼻香港地区的IFPI销量冠军,是张学友的《有个人》。

而说到《有个人》这张专辑,最初陈小宝并不同意由《你是我的春夏秋冬》作为第一主打,但在张学友的坚持下,却也不得不接管。
当然,这些都是另一张唱片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