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八十年代初,打响翻身仗
八十年代,是武汉汽发人永不忘怀的奋斗成功年代,工厂由亏损状态一跃而为一枝独秀,直至中外有名。
七十年代末,在困难的大景象下又起步较晚的汽轮发电产品,由于生产量小,武汉汽轮发电机厂的工业总产值仅2042万元,工厂已数年亏损。
在进入新期间,形势开始好转并取得初战告捷时,第二台五万千瓦氢冷机组却因发电机定子中一根小小的测温线套管没有套好,险些在宁夏石嘴山电厂酿成重大事件。工厂紧急派技能职员和工人赶到现场抢修。一时,全体厂内,大家都在总结反思:
为什么二万五、五万千瓦的机组,都是首台优质,第二台险些涌现“灭顶之灾”的大质量事件(见前文)?解释对待科学来、对待本职事情不得半点轻忽和懈怠!
汽发人没有停滞过奋斗。此时,设计科电机室在曾宪武带领下开始超过原来通过引进、厂化开拓新产品的模式,自行设计了具有武汽“轴流利风”特色的一万五千瓦两极汽轮发电机。当时三大动力(哈电、上电、东电)和什么都高我们一头的北京重型电机厂等,都先后有老设计职员质疑乃至劝告武汽的这一探索,但我厂不为所动,坚持离开传统效率偏低的离心式透风办法,自主开拓。
此时,工艺科也开始了全面摆脱外协的努力。技能职员双手或拉着打算尺、或摇动手摇台式打算机、趴在制图板上绘制,自行完成(以前为引进)了渐开线椎体模设计。描图员们愉快地仔细描晒完成后下发。而工具车间的技能职员们精益求精、土洋结合,占领节制了高难度线摸制造的全部工序。
险些是同时,汽轮发电机厂的技能职员又开始小“跨界”进入立式大型电机开拓(我国电机制造厂立式电机与卧式汽轮发电机都是由不同厂专业分工制造的),为湖北鄂州市樊口电排站设计制造全国最大的、被誉为亚洲第一的单机容量达6000千瓦(!
)水泵电动机。
樊口泵站装机为四台6000千瓦立式电动机,装机总容量24000千瓦、拖动每秒排水量214 -280立方米的、最大扬程为4米的40CJ95型轴流泵。这一本部分占建成后,曾先后接待过美、德、日等国和联合国专家到访参不雅观。投入利用后至今,在湖北省防洪排涝中留下了辉煌的功绩。
我尊敬的张惠定工程师(当时是车间技能组技能员)顶着某些人带有政治歧视的刁难,在工人支持下,在6000大电机转子磁极上采取了前辈的(当时电机技能界回避和诟病为“不成熟”的)环氧涂覆技能。
樊口泵站
到上世纪90年代时,我曾有幸到出差到泵站,泵站技能职员对我们的质量赞不绝口,事实证明环氧涂覆工艺十分成功。他们并先容说曾经十年没(像其他立式大电机每年必做)“推力换油”!
!
!
同行的参不雅观者们都当着我惊得木鸡之呆!
一万五发电机攻关时,我曾在车间和邹伯森、黄志德等师父、张惠定等技能兄辈六天五夜不回家(就在烘箱边凳子搭板子轮流安歇),切实其实是不知疲倦。个中也曾碰着技能难点,但结果毫无悬念。另一车间内,承担其他部套的我师父王万成、李鑫成和百多位工人也是一样奋战。
我想说,这便是我们一代劳动人的时期本色!
六千千瓦大型电动机和一万五千千瓦发电机试制成功
六千千瓦大型电动机和一万五千千瓦发电机试制成功合影
一排 左1 孙敏,2盛沛钺,3 龚定安,4罗洪震,5叶新和(厂长),6董文生(布告)7 张汉生(车间主任),8 杨满生,9 岳 志
二排左起: 3 本人,5 洪玉林,6 赵瑞林;右2楊锋,右4常福伟,
后排左起: 2 钟天放,3 张秉青,4张惠定
可惜很多比我浸染大得多的工人不在个中。
但是,工厂大好局势的全面到来远不是几个新产品就能得到!
迟缓的管理、相对掉队的守旧思想、缓慢的行事节奏加上起步晚的产品构造、远远无法改变当年亏损的局势,险些成了大多数企业共同的体验!
举例说,武汽总产值仅2042万元,亏损却已经达到两百多万!
工厂须要有担当的领导带领全体职工忘我的投入、永不滞后不雅观望,永不但求“有关部门”好评,闯出我们中国工人阶级的新的长征路!
1981年10月尾,武汉汽轮发电机厂调度了领导班子,自此,开始了至今少见的、敢想敢干、敢攀登的全新局势。
1982年,我被调任发电机车间技能组长,这里有我亲密的工人朋友,也感到了大展拳脚的气氛。厂长亲自找来赵炎(副总工)、曾宪武(设计室主任)、张汉生(发电机主任)等开会,把我也叫去了。他说:我们不能呆在家里等奇迹,现在海内很多发电厂的汽轮机、发电机事件后须要大修,但是相应的制造厂很少。你们组织军队到全国各地去修,听说一台至少赚十几万!
你们今年年底如果赚不回一百万,我们就无法债务达标,年底的调薪(是我国十多年来的第一次)我们厂就没有资格,三千多职工怎么办?
是!
我们干!
那年头我们全身是劲。发电机车间不断组织军队到全国各地发电厂为当地完成大修、抢修任务。我本人(连后几年)就参加过二十多所发电厂的大修事情,北到东北夹皮沟,西到青海,东到旅顺,南到福建,还有山西、河北……一样平常每台收入都在二十万旁边,特殊是氢冷发电机转子,一样平常都是到现场大修,一台就可收三十多万元。个中酸甜苦辣的故事多多也。当年我们发电机部门靠维修贡献达到百万,工厂扭亏为盈,职工顺利加薪!
个中难度最大的是佳木斯、大连、富拉尔基、保定热电厂……很多是入口氢冷发电机组。
我找到90年代我给某厂的一封复书稿,可以当成我上面回顾的“证据”。
我们底层员工能做的,仅仅是依赖技能基本功费力勤奋的投入,但对一个工厂来说,这只是一个要素。
厂领导对企业进行了有力的整顿,举例说:武汽是上午7点上班,下午4点半放工,节奏紧张(少有)。对付一个大多数员工跑月票的厂压力很大的。但是厂里新规定迟到不许进厂,在门口集中,记名并接管训斥。而当时公交拥挤且不担保正常,于是一度很引起职工汉大的反感。
但不久大家习气了,特殊是后来厂里有了自己的接送班车(后话)。
我和夫人住湖北大学,都是打算好了:起床后,22分钟步辇儿到车辆厂,坐16路到汉阳门,到中华路转15路到关山口,统共一小时35分钟以内可以到车间!
由于高下齐心专心,1982年,武汽工业总产值达到5713万元,结束了亏损局势。
据官方数字,到1983年,武汽实现利润80余万元,1984年实现213万元,1985年利润达到603万元。
但是,这仅仅只是起步!
武汉的汽轮发电机家当远没有止步,而是连续向更高的目标、更广的空间扩展。
须要特殊阐述一件事:厂卖力人为进一步扩大发展前景,还反聘了我1975年已退休的父亲曾昭正(实在没有返聘人为,只每月发一张市内交通月票)。不久,又请我父亲陪同他们一起到北京,带他们分别见到了父亲年轻时的几位同学(当时在中心各部担当领导人)李锐、刘西尧、潘琦、赖坚等十多人,听取他们对企业解放思想、开辟新局势的辅导性见地和建议,理解国家发展的新形势,得到很多宝贵的启示帮助和引荐。决心冲破常规,成立跨界的公司,开拓新的考试测验。(我记得我 保留了赖坚同道给我们厂建议的信件,还没找到。)
后面我要说的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的、我亲历的、武汽厂强劲崛起、成立长动公司、让武汉的发电机名震中外的激动民气的困难进程。
这期间汽发做了很多事。我想归为:
1 强劲狠抓内部管理,提升员工本色;
2 改变对用户的做事质量和态度;
3 扩大开拓(个中一些在常规下别的厂很少提上日程的)新产品;
4 解放思想,跨界创新做一样平常人不会去想的事;
5 成立公司,跨省、跨界、跨行;6 走出国门!
这里插进一句闲话让你们可想象当时汽发人的形象:有天我闲步时碰着一群久别的老同事们,大家不谋而合回顾起当年,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句他们的自嘲玩笑:“那时,厂里尽是我们这样的‘疯子’!
”
超出一样平常想象的突飞故事请见下篇,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