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的一间酿酒车间,一缸缸发酵的酒正等待开耙。93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黄酒酿制技艺传承人王阿牛眼睛发光,开始逐步卷起袖子。
酿酒的人都知道,只有把手伸进酒缸,用手指感知酒缸里的温度,才知道是否能开耙。
“师傅,可以开耙了吗?”
“可以了!
今年的酒酿出来肯定不错的!
”
56岁的潘兴祥,在听到师傅王阿牛的指令后,开始开耙。
一季稻米精心沉淀,穿过一冬的寂寞,方能有酒喷鼻香扑鼻。很多人以为,黄酒酿造是一门具有神秘色彩的手艺。那么,酿黄酒真的有秘籍吗?
有!
这个秘籍,就在王阿牛手中。几十年韶光,他整理编写了浩瀚黄酒酿造资料,让后人更好地传承黄酒技艺,让绍兴黄酒的酒喷鼻香飘得更远。
1979年,王阿牛(右)参与评酒。
生平沉醉酒喷鼻香 边学酿造边整理记录
在绍兴酿酒人眼里,王阿牛是技能踏实的“酒头脑”,他每个月来徒弟潘兴祥的酒厂辅导一到两次,这也是他最愉快的时候:“年纪大了,就和孩子一样,很喜好出来走走。”
“说到底,师傅还是放不下酒。”潘兴祥说。
透过酒喷鼻香,彷佛能看到光阴烟云里那个17岁的少年。那年,王阿牛开始随着师傅酿酒。而酿酒秘籍,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书写。
1925年,王阿牛出生在绍兴鉴湖畔的东浦镇。“绍兴老酒出东浦”,走在这个小镇,除了随处可见的河流和青石板的小桥,便是这里家家户户的酒缸。每年冬天,各家各户都会在自己家酿酒,将糯米浸泡好、蒸熟、拌上酒曲,四周捂好稻草,便是老少皆爱的甜酒酿。随处可闻的酒喷鼻香,是幼年王阿牛最深的影象。
1941年,也便是17岁那年,王阿牛到东浦汤源茂记酒坊当学徒,之后随堂兄到沈裕华酒厂。“做酿酒工,一天要洗200个酒坛,挑200个酒坛。只要有机会,我就会找各种情由,跑到堂兄开耙的地方仔细不雅观察和请教开耙技能。”韶光一长,就被老板创造了。王阿牛说,老板见告他,想要学开耙,先要洗9万只酒坛,挑9万桶水和酒。从那往后,王阿牛成了作坊里最勤快的人,学会了浸米、蒸饭、投料等基本技能。
“后来才逐步体会到这样做的好处。”王阿牛见告,做酒是慢工,第一便是要有耐心。
几十年过去了,王阿牛依旧记得第一次开耙时的场景。“当时,我把手插在外衣口袋里,堂哥赶紧让我拿出来,说这样待会儿就不能准确估计缸里的温度了。”从此往后,王阿牛学会了留神酿酒的各种细节。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口耳相传随意马虎出错,为什么不把技能要点以笔墨的形式记录下来,把黄酒酿制技能一代代传下去呢?”王阿牛说。
于是,在沈裕华酒厂的十年间,王阿牛边看边学,坚持记录数据,也逐步体悟到了开耙的窍门。1952年,王阿牛调入云集酒厂(后改名为东风酒厂),一干又是40年,其间,他还是不断学习和研究开耙技能,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和实践履历,黄酒秘籍也日渐成型。
今年1月,王阿牛(右)辅导徒弟潘兴祥酿酒。 朱银燕 摄
台灯和老花镜为伴 退休往后仍笔耕不辍
1991年,王阿牛从东风酒厂退休,但对黄酒的热爱和痴迷已经融入他的血液。为了让后人更好地传承黄酒技艺,让绍兴黄酒的酒喷鼻香飘得更远,王阿牛的黄酒秘籍编写还在连续。
在绍兴的一个老小区,再次见到了王阿牛。
阴暗的房间,93岁的王阿牛颤颤巍巍开门。他穿着非常朴素,表面的棉袄看起来十分迂腐。
儿子王新潮说,老人非常节约,家里很少开灯,但是老人也特殊固执,喜好一个人住。“平时除了用饭睡觉,他就在这个屋子里写东西。”
在老人的书桌上,堆着几十本条记本、一盏台灯和一副老花眼镜。王新潮说,93岁的老父亲听力不好,但是视力不错,退休后就常常在房间里写黄酒酿造干系工艺。
“原来只是对酿酒技能的随手记录,后来逐渐养成了习气,现在每天也都要记。”王阿牛说,正是这些材料,为编写绍兴酒的操作规程打下了根本。
让后人更好地传承黄酒技艺、让绍兴黄酒的酒喷鼻香飘得更远,是王阿牛最大的心愿。几十年韶光,王阿牛整理编写了很多黄酒酿造的资料,包括《黄酒冬酿淋饭、摊饭的技能操作要点》《绍兴酒半成品和事情质量标准》以及《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等。
要做好酒先学做人 将生平心血传给徒弟
每年的黄酒开酿节举行后,绍兴黄酒就进入冬酿韶光。开酿节也让更多人认识理解了绍兴黄酒。“开酿节是师傅倡导的,他以为这样的仪式感是对黄酒的尊重,也便于让后人传承。”潘兴祥说。
黄酒酿制是一项手工传统技艺,徒弟须要在师傅的长期辅导下学习。这种传承办法是有缘故原由的,首先,传统技艺重实践,须要师傅手把手教;其次,黄酒酿制技艺重履历,生产周期长,影响成分多。王阿牛的秘籍,显然能够让黄酒酿造者少走很多弯路。除了教会自己工厂的员工酿酒,王阿牛还常常出去讲课,想把自己的履历教给更多的酿酒师傅。
2010年在塔牌绍兴黄酒开酿仪式上,王阿牛将珍藏几十年的“秘籍”交给了徒弟——塔牌黄酒首席酿酒师潘兴祥,希望徒弟能够最大程度继续它、完善它。
“他的数据记载很完全,也非常具有参考性。”潘兴祥说,在师傅的秘籍上,我们肯定能酿造出更美的酒。
王阿牛的秘籍,对黄酒酿造者来说,称得上代价令媛。在很多宣布中,他常常被称为“酒博士”,然而对付这个评价,王阿牛却以为太高了:“生平与黄酒为伴,是我的选择,也是荣幸。”他也希望后人能从秘籍中体悟更多:“做酒先做人,酿酒不仅是技能,更须要酿酒师傅的好品质。”
今年的开耙结束后,王阿牛和徒弟潘兴祥并肩走出酒厂,春日的阳光照在两代酿酒师的身上,也照在身后的黄酒坛子上。
王阿牛的人生,便是黄酒人生。如今,绍兴黄酒走出国门,越来越受大家的喜好。在这背后,有着一群像王阿牛一样,将自己的生平都融进黄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