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家里条件很差,屋子漏了没钱修,常常连饭都吃不饱。”今年50岁的楼飞忠说,改革开放后,他做过建筑小工,卖过家电和小商品,直至1988年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如今,经由多年打拼,他家住上了小洋楼,这是他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现如今,旧村落改造后的湖田小区实现了洗手不干的改变,新居林立,商贸兴盛。
“现在我们小区许多人家都住上了新居,小区创出文明好风气,这都归功于小区干部整作风、树形象、匆匆和谐的新举措。”楼飞强是楼飞忠的堂哥,他对小区日月牙异的变革管窥蠡测,“2014年旧村落改造,2015年开始建新居,现在大半居民已经入住新居,也有的已将新居租出去,增加收入,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这是旧村落改造带来的大变革。
从“散乱”到“和美”
湖田小区共有560住户、1400人。走进小区,犹如置身一座正在培植的大工地,一幢幢小楼整洁地排列着,一旁正在管网施工,五纵五横的主路路基已基本完成,立时就要开始沥青路面浇注。
湖田小区事务管理组组长陈宝良说,改造前,小区内半数多的房屋是建造年代久远的泥瓦房,道路小且破旧,两旁杂草丛生,水渠排污不畅,卫生状况差。
实在,湖田小区旧村落改造已动议多年,却因各类缘故原由一贯搁置。“过去,我们班子成员不联络,纪律松弛﹑组织涣散,缺少战斗力,事情无法正常开展。”湖田小区党支部布告陈加云坦言,江北街道领导曾多次调集小区干部谈心发言。2014年,小区干部终于统一思想,同心协力推进旧村落改造。当年3月20日开始签订拆迁协议,两天内签约率就达95%。为方便居民就近生活,小区为75岁以上的村落民搭建了50余间临时安置房。
湖田小学
2015年1月,湖田小区宅基地投标,全部择基费高达1.7亿元。个中部分资金反哺给居民建房,人口多的家庭可分30多万元。
旧村落改造促进和谐。经由四年多的培植,湖田实现了洗手不干的改变。新居林立,商贸兴盛,居民坐地生财。
对小区的变革,今年75岁的小区居民陈光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认为,小区的变革“人和天时地利,缺一不可”,个中“人和”最关键。“干部联络齐心专心谋发展是居民的福音。”他说。
“老百姓对付美好生活的神往是旧村落改造的根本出发点。”江北街道党工委布告葛剑说,湖田小区近几年的旧村落改造带来的变革,关键在于较好地秉持了这一出发点。当前正是江北发展关键期间,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为民意识,提高做事群众能力,永葆初心、勇担义务,同心同向,抓好事情落实,让老百姓真正得实惠。
从“货郎”到“房东”
驱车沿着湖莲西街一起向西,进入湖田小区,道路两旁分布着许许多多的企业、店铺以及厂房,商贸气息迎面而来。
陈加云先容,湖田小区内仅规上企业就有6家,全小区大大小小的做生意户非常多。由于靠近义乌廿三里,凭借地理位置上风,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湖田村落的村落民们从最初从事小百货买卖,到逐步走向全国各省市,买卖越做越大,生活条件也日渐富余。
陈章洪出生于1958年,18岁那年,他同湖田许多年轻人一样,开始挑起“货郎担”,做起了小百货买卖。他回顾,当年大多数年轻人都从事这一行业,每逢开市的日子,廿三里市场热闹非凡。
“当时我们做的,正是鸡毛换糖的买卖,常常在廿三里市场里配货、买卖。”陈章洪说,再后来,义乌市场逐步发展,廿三里的小型交易市场便逐渐没落了。但是,湖田村落村落民的做生意之路,却从此往全国各地铺设开来。
1980年,陈章洪去了湖南做生意。直到1986年,他回到老家湖田村落,并在义乌市场里连续发展百货买卖。
如今,湖田小区绝大多数人都在全国各地做生意,或是从事建筑业和房地产开拓等,服装业、塑料包装业、箱包业等都发展得风生水起。“在江苏常熟的市场,光湖田人经营的摊位就有五六十个,买卖做得很好。”陈章洪先容,湖田人不仅传承了老一辈留下的做生意传统,更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奋斗出了一片光明的小康生活。
旧村落改造后,房租成了居民又一稳定收入源。
湖田小区共生活着3000多名外来务工者,许多人租住的便是湖田小区居民的民房。靠着收租金,小区居民又多了一份收入。
走进小区居民俞新荣的新家,窗明几净,当代化家具和电器搜罗万象。早些年,他家只有3间破旧的红砖房,旧村落改造后,他也建起了小洋房用于自住和出租,年入租金20多万元,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进。现在,俞新荣的小儿子读初中,大儿子在河南读研究生,妻子在家操持家务,一家人的生活比蜜还要甜。
从“温饱”到“幸福”
今年102岁的小区居民陈恒信和他99岁的老伴蒋仙妹都是共产党员,两位老人的幸福晚年生活成为了湖田小区的嘉话。
看到我们走来,陈恒信激情亲切地呼唤着:“快来坐坐,喝杯茶。”
面对镜头,陈恒信有模有样地打起拳来,精神豁达,劲头十足。蒋仙妹腿脚有些不便,她扶着轮椅把手,轻轻活动着腿脚,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颜。
陈恒信半子陈加林今年77岁,他见告,两位老人90多岁时,还登过长城,爬过黄山。他说,逢年过节,小区干部就会带着礼品来看望他的岳父岳母,小区老人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感到幸福的何止是老人。
2015年,湖田小区自筹资金130万元,设立了“与爱同行”慈善基金会、天下同商发展基金会。基金会在设置了“戴德老人”专项外,还设立了“教诲褒奖”专项,专门褒奖小区高中生、大学生,让莘莘学子在追梦路上奋勇前行。自慈善基金会成立以来,共有30多名患有疾病或分外情形的居民以及80多逻辑学生受到了集体的关爱和帮助。
在旧村落改造中,湖田小区看重文化传承,修缮了乾隆年间建造的古厅,祠堂修缮也近尾声,停了多年的龙灯也将重新亮相。近年,湖田小区专门成立了30人的消防军队和30人的巡防军队,并配备了专业设备,为居民安然生活保驾护航。
“湖田人的幸福生活都是实打实干出来的。”临江社区主任、街道联村落干部厉小军说,湖田人性格踏踏实实,村落风正民风淳,很好地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的含义。
在湖田小区中心肠带,有一条“S”形渔溪穿过,南北走向。走近溪边,清澈的溪水中,浓密的水草缠绕摆动,两边是枝叶繁盛的老樟树和柳树,一幅原生态美景。
渔溪见证着湖田的过去和现在,也将见证着湖田的未来。
湖田小区中心,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渔溪。
“小区培植重点将从旧村落改造逐步转向俏丽村落庄培植。”陈加云说,渔溪改造、两个广场培植已提上议事日程。小区后山还有两个水库,小溪、水库将作为整体统筹方案。届时,溪两岸、水库边将形成贯通的健身绿道。
一个和谐俏丽的湖田正大步走来。
为解放奇迹捐躯个人生命 湖田村落有这样一位中共地下党员
1949年4月,东磐支队和路南六支九大队联合攻打磐安县城,这是共产党在金华地区攻陷的第一座县城,震撼了四邻各县。从那往后,磐安县西部和东阳南乡都已成为游击根据地。
是年4月25日,东磐支队领导决定以七大队义乌中队为根本,组建东磐支队第九大队(又称义乌九支九大),大队长吴非、教导员陈子丹。即日,部队回到东(阳)义(乌)边区,在东阳的白云、亭塘,义乌的平畴、廿三里、华溪一带偷袭南逃的国民党军队,向国民党反动武装发动政治军事攻势。
4月尾,共产党员卢芳(柯梧)通过吴文舟,从东磐办事处主任陈心发处接来“九支九大”番号,于5月初,在湖田村落组建东磐支队第九大队(又称东阳九支九大),大队长何正鸿,教导员卢芳,下辖3个中队1个文工队,共100余人。
日前,一行五人走进江北街道临江社区湖田小区,探访这个曾见证了东磐支队第九大队组建的地方。对付这段尘封往事,小区里尚在的老人已鲜有知。但老人们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这里的一名共产党员大胆捐躯的故事。
这名捐躯的共产党员名叫陈月华,湖田村落人。
“陈月华本名陈志尧,是个个性倔强、直肚直肠的人。我是在从前整理党史资料时,辗转从别人口中打听到,陈月华是他在开展党的地下事情时利用的化名。”75岁的小区居民陈光林回顾说。
解放前夕,陈月华和江北王户口村落的王裕先、白云骆村落的卢芳,三人几经周折成为了中共地下党员,在党组织的指示下秘密开展党的情报网络和宣扬事情。后来,三人与义乌、诸暨、磐安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三五支队)取得了联系,并操持组织一支农人游击队,为解放奇迹作贡献。
1949年5月,东阳迎来解放,陈月华从江苏高邮返回东阳,借住在湖田村落的亲戚家。本以为已回归沉着生活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身边暗藏了杀机。
次年6月的一天夜晚,陈月华遭到打击,他凭借矫健的身形躲开了凶手的砍刀,但在逃跑过程中不慎进入去世胡同,被持枪强盗一枪击中。听到动静的村落民喊声四起,四五个凶手仓皇而逃,待大家找到陈月华时,他已经不幸捐躯。
“我当时年仅六岁,但那天晚上锣声大作的情境我还有印象。”陈光林说,嫡黄花,陈月华的故事仍在湖田小区口耳相传,其大胆无畏与仇敌作斗争的精神永久被湖田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