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里子”在哪里?

所谓“八老”,即老城区、老小区、老宿舍、老宅子、老街巷、老市场、老庄台、老厂区。
每一“老”都与城市困难群体的生活息息相关。
2018年以来,广陵区整治老小区10.9万平方米、老街巷30条,改造城中村落地块19个,让住在巷子里的群众感想熏染到了古城的温情与美好。

好城不怕巷子深 扬州八老改造保住古城的里子 汽车知识

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施汉 摄)

作为唐代鱼骨巷格局的范例代表,扬州广陵区仁丰里仁南北走向,似鱼脊椎骨,两侧东西向排列着七条小巷,宛如根根鱼刺,是古扬州唐“里坊制”格局保存最完全的街区。
曾经,在不少老扬州人的印象中,仁丰里便是“破旧老街”的代名词,道路坑坑洼洼,空中布满凌乱的电线,纵然途经,也不愿容身。

我们要做的,不是建高楼大厦,给这座城添‘面子’,而是要保住古城的‘里子’。
”广陵区汶河街道旌忠寺社区党总支布告、主任张雪松说。

与诸多老街沿街迁居、整体修缮的“大整改”不同,自2017年10月起,仁丰里街区以“微更新改造”的办法,在最大程度保留古街原貌的根本上,鼓励居民参与更新改造,履行产权能置换就置换、不能置换就租用的办法,完成街区业态新布局。

“什么是‘微更新’?我们将闲置的老屋子长期租用,将文化名人、非遗传承人‘请进来’开设事情坊、民俗、茶吧,这样,老屋子得到了改造,街区也因此变得‘文艺’起来。
墙面破损了,我们请画家绘制上有趣的涂鸦;外置的水盆影响都雅,我们帮助居民改造成各种有趣的造型。
我们的目的,便是要留住乡愁,留住历史本真的‘不和谐’。
”张雪松说。

画家在废弃的老井墙边绘制的涂鸦(施汉 摄)

“格桑花”藏式茶吧是第一家落户仁丰里的文化商户,主人汤成难是本土颇有名气的女作家。
“我们不仅是一间茶吧,也是一个文化事情室,会常常组织一些文化沙龙。
”汤成难将朗诵会、不雅观影、作品研讨、文艺分享活动引进自己的小空间,为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注入第一滴“新鲜血液”。

90后“海归”朱恺奕则与舅舅柏文林一道,在仁丰里开设了一家“奕间工坊”文化创意事情室,从事非遗雕版印刷技艺展示与中西方古建筑文化互换事情。
朱恺奕在国外深造多年,潜心建筑学研究,舅舅柏文林则是扬州小有名气的书法篆刻专家。
“我们租下这间老屋子,不仅仅是要做文化家当,更是要让更多的人理解中国传统的雕版刻印和建筑艺术。
”柏文林说。

本日,在这条700米的巷道里,你能看到各式各样的扬州文化元素:古琴、茶点、雕版印刷、盘扣制……扬州的文脉与秘闻在这里一览无余。
昔日的“危巷”,摇身一变,成为了外不雅观与内涵兼具的历史文化街区。

这里是扬州的文化福地,是古城的“里子”。

仁丰里的“城市书房” (施汉 摄)

小手环藏着养老“大聪慧”

如果说仁丰里是扬州的历史文化符号,那么广陵区三里桥社区可谓扬州聪慧养老的先锋。

家住广陵区文峰街道三里桥社区的独居老人杜老太,已经96岁高龄。
今年一天夜里,杜老太突感胸闷气短,身体不适,她急忙按下手腕上智好手环的报警键。
10分钟后,医护团队便赶到杜老太家中,及时为她诊疗。

小小的手环,有大大的能量。
在三里桥社区,这样的智好手环曾经帮助多位独居老人化险为夷。
三里桥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200人,老龄化水平靠近40%,个中80岁以上老人有240人,像杜老太这样独居老人的比例,在三里桥社区达到55%。
老人发生意外,若无人及时救助,极易产生严重后果。

小手环藏着养老的“大聪慧” (施汉 摄)

为了知足社区老人,尤其是独居、失落能半失落能老人的养老需求,三里桥社区借力“互联网+”,搞起了“虚拟养老院”,将老年人养老需求与聪慧信息平台相衔接,供应康健管理、生活照料、安全照护、快乐有为等四大类五十多项做事,让老人在家居住,享受住养老院的做事。

三里桥社区发展“虚拟养老院”,源于4年前的一件事。

2015年6月5日上午8时旁边,社区居民姜老太在家中跌倒,由于年迈力衰,倒地3多小时后,勉强挣扎爬起,电话向社区乞助。
事情职员立即上门,将老太送医,幸无大碍。

但此事引发社区党委布告、主任林勇的关注:社区独居老人浩瀚,发生意外,若无人救助,易有生命危险,如何避免类似事宜再次发生?

林勇理解得知,有一种智好手环,戴在手上,可一键紧急呼叫,还有定位功能,可防走失落。
“大概,这样的手环可以办理好社区养老做事‘末了一公里’的问题。
”林勇想。

就这样,三里桥社区的“虚拟养老院”探索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如今, “医、养、护、为”四位一体的聪慧养老做事体系已经初步成形。

据林勇先容,聪慧养老系统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能,在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安全监护、老有所为等四个方面帮助老人实现居家养老。
按下智好手环上的SOS按钮,可以向装有相应APP的老人家属、社区监控中央或扬州12349养老做事热线发出乞助电话和信息;通过志愿装置云摄像头,家属和社区事情职员能够实时看到老人在家状况;烟雾感应器会在有火情或煤气泄露时,自动报警……

此外,定期康健巡视的“守护特使”、与家政公司互助的“养老菜单做事”、以“社区公益岗”为平台的互助养老做事,这些在信息化技能根本上建立的做事管理系统可以合理调度和优化各种做事资源,也为老人创造了居家养老的良好条件。

“社区里的老人,大多彼此既是老同事,又是老邻居。
何况,家,才是最温暖的港湾。
有了聪慧养老社区做事,老人们就无需再去机构养老院了,大家彼此陪伴、帮忙,空巢而不孤独,完备可以享乐家门口的晚年。
”林勇说。

“互联网+垃圾分类”成为老城新气候

织物、纸张、塑料、金属、剥离物、有害垃圾……在广陵区文昌花园小区,五蓝一红的垃圾箱一字排开,十分整洁。
中间还有一处黄色回收箱,卖力回收易拉罐与塑料瓶,该处设有圆形的瓶状物投递口,按瓶打算市民投放的垃圾总量。

“自觉垃圾分类,让我们的环境更美好,还可以兑换一些小日用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小确幸’!
”作为老城的老居民,王大爷对近期社区的新变革津津乐道。

去年7月,扬州首批“智能可回收垃圾箱”在广陵区文昌花园等5个小区投放利用。
何谓“智能”?无需人工值守、称重,市民只需用手机关注干系的微信公众年夜众号,获取专属二维码,在垃圾箱的窗口上扫一下,就可以自动完成垃圾投放、称重和积分记载等。
积分可在回收箱旁的自动售货机上购物,也可从网上商城购物,非常方便。
不习气利用手机微信扫码的居民,也可以领取实名IC卡,同样可以通过智能垃圾箱完成垃圾投递。

“互联网+”的智能垃圾投递办法,是不是仅仅带来了回收程序上的便捷?在很多居民看来,垃圾分类意识的提升,才是这一举措更深刻的影响。
“以前,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气与意识。
现在通过积分兑换,大家对垃圾分类有了系统的认识,也便于养成‘逢垃圾必分类’的好习气。
这样一来,我们小区的垃圾箱干干净净,居住环境也变好了!
”王大爷笑呵呵地说。

除了设置智能化可回收物分类网络箱,广陵区还通过宣扬栏、横幅、志愿者做事宣扬等办法,营造出了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提高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垃圾分类成为热点话题,然而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很多居民仍是一头雾水。
”广陵区环卫办业务举动步伐科副科长谢彧说,“我们密切联系街道社区,走进小区及公共区域,开展了垃圾分类的常态化宣扬,提高了群众的分类意识。
别看我们这是老城区,我们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很超前。

据理解,广陵区于2018年培植了600座垃圾分类站台。
今年,广陵区新增2个垃圾分类示范社区、5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和1个垃圾分类示范州里,且都已经按哀求增设立了垃圾分类站台。

此外,广陵区还建立了可回收物独立的收运体系,将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分开运输,可回收物被送至“可回收垃圾分拣中央”进行规范处置,同时开通了“预约上门回收热线”,居民可以通过微信或电话的方法预约上门回收可回收物。

这一系列的举措,既符合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大趋势,又顺应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总体期望。
在广陵区,“互联网+垃圾分类”,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噱头,而是真正的“老城新风尚”。

好城不怕巷子深。
充满着历史文化气息的“鱼骨巷”仁丰里,“医、养、护、为”四位一体的聪慧养老社区,让“垃圾分类”成为老城新风的智能化可回收物分类网络箱……正是这些藏在老少路里的新气候,保住了古城的“里子”,让扬州抖擞出新时期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