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末的泾阳县川流村落,地里的麦苗已经探出了头。
泾惠渠灌区石桥管理站的一名“斗长”刘忠民骑着电三轮、载着小洋铲出了门,走到地头渠口闸门处,拿起圆环状的钥匙开了闸门。
这时,泾河水流经渠道、通过闸门汩汩进入田间。

川流村落

水润中国关中问渠|沃野千里泾惠渠斗长刘忠平易近的三两事 汽车知识

水从何处来?川流村落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不到十公里处,便是泾惠渠首。
那里,泾河水入渠,再淌过干渠、支渠、斗渠、毛渠流入田间,如毛细血管一样平常遍布在灌区146.5万亩农田,世代滋养着这一方地皮。

开闸“放水”

刘忠民清理渠道淤积

初见刘忠民时,他正在为一户村落民开闸放水,放完之后便顺手拿着洋铲、沿着渠道,清理着渠里的杂物。

这里引泾灌溉的历史,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郑国渠。
而后因河床下切,引泾渠口也不断上移,历代在郑国渠的根本上衍生兴建了丰利渠、王御史渠、广惠渠等。
1930年—1935年,李仪祉师长西席在此根本上方案培植了大型灌溉工程——泾惠渠。

按照郑国渠灌溉工程以及历代引泾工程的管理办法,支渠以下设有斗门,还有多少退水、泄水举动步伐,每渠每斗设有渠长、斗长。
现在的泾惠渠,已经形成了专门的管理局。
由国家专管机构与群众基层水管组织相结合实施分级管理:干支渠分段设水老,斗段设斗长,村落设渠保,按亩征收水费,并进行水文气候不雅观测。

“斗长”刘忠民

作为泾惠渠灌区的一员,“斗长”刘忠民要肩负着斗渠范围内的三个自然村落、2000多亩地日常的“放水”、渠道掩护等事情。
哪家须要“放水”了、哪家的水出了啥问题……对他来说,都要亲力亲为。

数据显示,泾惠渠灌区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为辅,累计生产粮食260多亿公斤,灌区以占全陕西省2.4%的耕地,生产出占全省5.8%的粮食,被冠以“关中粮仓”之美称。

“三五分钟就能赶到”

刘忠民骑着电三轮去放水

我们这个事情也没有固定的韶光,有时晚上也会出来放水。
”在刘忠民家门口的墙上清楚留着他的电话号码,避免自己不在家时村落民们联系不上他。
“只要一个电话,三五分钟就能赶到。
”他说,虽说并不是24小时守在田间,但如果谁有须要,不管在干啥,他都会及时赶到。

回忆起刚当上“斗长”时,刘忠民也对这份事情并不陌生。

小时候,他的父亲也曾是一名“斗长”,那时的他以为,父亲的事情是极好的,可即便是如此,他也未曾想过自己将从父亲手中接下这个担子,而且一干便是30年。
他说,父亲也曾告诫自己,虽说大略,这份事情也是很辛劳。
回顾起父亲曾经的叮嘱,他说:“(那时父亲说)不要怕辛劳,要负责把这个事情做好,不能给哪家少放了。

33岁时,一贯在家务农的刘忠民成了“斗长”,如今,在奔忙在田间地头管水、放水的他已经年过花甲,却依旧干劲十足。

附近薄暮的川流村落,泾河水流经泾惠渠蜿蜒流进野外,刘忠民和几位村落民在田埂处清理着毛渠边的杂草。
人、渠、水交相照映,在关中平原的沃野千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用度酬谢。
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