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许美静的南京演唱会,由于和歌迷的预期实在相差得太多,再加上经纪人强势的回应,从而上了热搜。虽然,这次南京的演出,最开始的定义便是见面音乐会,但不管如何,有那么多的歌迷到场,大家都是冲着情怀来的,许美静和团队还是该当善待这些歌迷,他们的做法,也确实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毕竟,不管是见面会还是演唱会或者歌迷会,都是与歌迷之间的互换。要知道很多歌手,哪怕便是那种几十人、上百人的小型见面会,都会负责对待,在报批、韶光等容许的范围内只管即便多的知足歌迷的哀求,以是……
还是听唱片吧。
这次听一张非常特殊的许美静专辑,这个特殊并不仅仅是话术,而是这张专辑真的很特殊,由于它是迄今为止许美静末了一张个人专辑。
如果把许美静的音乐生涯,从风格上来讲划分两个阶段的话,那么从1994年的《明知道》到1999年的《快乐无罪》,统统可以划为第一阶段,而另一个阶段实在只有一张专辑,这张专辑就叫《静电》。
记得当时看到这张专辑时,首先想到的是精选,一个是那段日子有批系列的精选碟,用的便是这种封面包细白边的设计,另一个便是《静电》这个名字,在我的理解里,也有点像是Remix经典作品的意思。
当然,并不是。《静电》便是一张完全的专辑,而之以是专辑名带一个电子,这个电,实在指的便是电子音乐的电。除此之外,制作人陈佳明在专辑内页的Notes里,还特殊提到了“柔情电流”这个词,虽然是形容词,但可能要突出的,也是许美静声音里的感情质感。
不过,毕竟是主流公司且得到市场巨大成功的艺人,纵然在音乐里转型带电,也是有限度的。以是像专辑的主打歌《迫在眉梢》,还是约请了金曲圣手潘协庆操刀,基本也是延续了许美静以往的那种倦情歌、颓情歌的风格。只是比起陈佳明和许美静自己的创作,这首《迫在眉梢》彷佛还不足那么丧,对许美静来讲,有点略显平和了点。
另一首《多事之秋》挺故意思,无论是Dick Lee的旋律线条,还是吴庆隆的编曲,都是当时很时髦的Urban曲风,但许美静的演绎却非常梗,还是用她习气的语调,没有转音也没有颤音,但听起来倒也没违和感,就依然很美静,又多了点洋气。
吴庆隆还有一首编曲《Falling》,同样用的也是Urban的编曲,而这首歌曲的作者,是谢铭祐。
在专辑里,Dick Lee还写了另一首曲子:《挂失落》,不过这首由邓志明编曲的作品,就更多实验气息了,西塔琴的音色,让这首歌确实有陈佳明想为专辑注入的“迹咒”气质。而且这首歌曲还有一个比较奇特的设计,便是为许美静的演唱人声,叠加了一个靠近于口白的“和声”,开始听起来听觉有些不太舒畅,但习气后也有了一种分外的魔力。
同样是邓志明编曲的《昙花》,也同样用到了西塔琴的音色,但专辑的Credits里,这首歌曲和《挂失落》的乐手名单,都只有吉他手的信息,不知道这个西塔琴到底是用了真乐器,还是用了电脑仿照。《昙花》用的也是那几年电音制作上,偶尔会用到的配置,即弦乐加摇滚,听起来声势更宏伟。
实在这张专辑的电音部分,我最喜好的还是两首歌。
一首是许美静自己词曲,还是由邓志明编曲的《本日的太阳》。这也是一首叫太阳却看不到太阳的歌,迷离的电子节拍,加上过门里的爵士乐键琴Solo加持,整首作品虽然彭湃却又让感情非常无助,就像是在“别沮丧”里依然让人很沮丧,而许美静的人声,在这首歌里确实最大化达到了柔情电流的效果。
整张专辑真正由里到外,都颠覆以往许美静风格的作品,还得属陈珊妮词曲的《眼睛》,我觉得珊妮公主在接到为许美静写歌的订单时,想的一定是我不管你是谁,但我一定要让你成为我。
以是这首歌曲、尤其是副歌部分,许美静不仅语调变了,整体气质也变了,就像个着了魔的精灵小女生,有些音色小细节,是在其它所有许美静歌里都听不到的。不知道当时她唱这首歌曲时是什么心情,我觉得有机会做一个不同的自己,一定是很愉快的事情。
这首歌,也是邓志明编曲的。
而其它像《挽歌》、《空气中的谜》,更多还像是在许美静传统风格根本上,做了一些编曲的电音走向加花。
觉得这张专辑的三个编曲人,在分工上还是很明确的,邓志明主打一个实验,各种各样地玩耍;吴庆隆主打Urban,为专辑注入当时最潮流的主流元素;而只编了一首的Terence Teo,则依然还是主打弦乐驱动。
整张专辑,如果要说最能让人想起以前许美静的,恐怕还是末了的《当阳光变冷》,乃至第一句出来的时候,我还有种听《遗憾》的错觉,整首歌曲除了吉他的音色调得比较特殊之外,整体听感还是很传统的许美静。
当然,末了要给这张专辑做一个总的画像,那便是这是属于张转型过渡期的作品,开始有了电音化的考试测验,但很多音乐的基底却还是传统的许美静,属于夹在传统和实验之间的一张专辑,还远远没有尽兴。如果沿着这个路子玩下去,大概会是一个新的许美静,大概会是一个大家都没有接管的许美静,谁知道呢!
当然,作为一个之前每张专辑都有大热曲传播的艺人,许美静这张专辑最“失落败”的,可能便是在主打曲上的滑铁卢。事实上,在日后关于许美静的各种盘点和歌单里,提到这张专辑作品的,每每是小概率的事宜。
这张专辑发行完之后,曾经并购“上华国际”的“宝丽金唱片”,被“环球音乐”收购,而“上华国际”也在与台湾“环球音乐”合并后,成了后者的旗下品牌。由于这样的变动,曾经的“上华国际”系的老人们,也各散东西,除了迪克牛仔与“环球音乐”续签了新合约,许如芸在一年后转签了“EMI唱片”,齐秦则在两年后签了“动能音乐”,熊天平因此淡出了歌坛,而亚亚则干脆宣辞职出歌坛。
至于许美静,虽然没有宣辞职出歌坛,但《静电》却成了她迄今为止末了一张专辑。
还是2000年,谢铭祐告别台北回到了台南,开始了自己的独立音乐人生涯,并且在整整二十年后的第31届台湾“金曲奖”上,凭借《路》而得到了“最佳作词奖”和“最佳单曲制作人奖”。与此同时,一手捧红许美静的音乐人、制作人陈佳明,也在这一年回到了新加坡,此后也很少有关于他的。
“本日太短暂,来日诰日谁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