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好走了就算,村落里以前便是泥水街,现在都变成青石路了。
”“那些年先容外村落媳妇儿,一提三间房村落,人家都不愿意来,现在我们村落环境好了、屋子大了,有好多想嫁过来的呢。
”“在村落口的水培蔬菜基地上班,离家近,挣得还多,我以为挺幸福。
”……

7月15日上午,走进武清区大孟庄镇三间房村落,几位“老伙伴”正坐在休闲花园的凉亭里谈天。
面对的采访,大伙儿激情亲切地回答着,你一言我一语说着他们的小康生活。

盼了大年夜半辈子的好日子实现了──武清区大年夜孟庄镇三间房村变成幸福村 汽车知识

“你看我们现在这花园多好,这一排排房,都是新盖的,我开直播的时候,网友就问‘你们这儿是城镇吗’,我说我们这儿便是屯子,他们都不相信能有这么好的环境。
”村落民周亚娜笑着说。

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向来是百姓最关心的话题。

村落民杨海忠有一个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儿子,5年前,妻子又因精神疾病完备损失了劳动能力,生活无法自理,家里离不开人,老杨只能靠在村落里卖菜坚持生存,微薄的收入全部用在了给妻儿看病上。

残疾与穷苦交织,像一块巨石,压得杨海忠透不过气来,他深感“日子一眼望到头了,人生没什么盼头了”。

2017年,天津启动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落事情,市残联帮扶组入驻三间房村落,第一个走进的便是老杨的家。
驻村落帮扶干部袁利国回顾说,那个场景他至今难忘:“里面黑乎乎一片,墙面露着红砖,屋里除了一张能睡觉的床之外没有一样儿像样的家具,做饭还得靠烧火,我们当时看了,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帮扶组随即将老杨家的情形反响给了天津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动社会力量召募善款,又马一直蹄组织人手进行施工。
20多天韶光,破旧的老房就变成了宽敞的新居,阴暗的灯泡换成了通亮的节能灯,不仅照亮了屋子,更照亮了老杨一家人的心。
“没想到,盼了大半辈子的好日子,真的实现了!

在驻村落帮扶组的帮扶下,重燃生活信心的,还有残疾村落民门国忠一家。
“11年前,养殖场倒了,欠了几十万元外债,好不容易省吃俭用还了一些,又由于修收割机时操作不当,胳膊残废了,当时真以为人生没希望了。
”老门见告,那是他人生至暗的几年,要不是后来帮扶组到来,尽心竭力开导他、帮助他,他这辈子可能也就颓废下去了。

“王主任、小袁看我感情不好,就一贯苦口婆心劝我,只有亲人才会那么耐心吧,后来还帮我安排了村落里公益岗的事情,帮我们家盖了新居,我一辈子都感激党和政府,感激帮扶干部!
”门国忠激动地说。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自帮扶组入驻三间房村落以来,共为村落里14名符合政策的残疾人办理了就业问题,此外,还联系天津大学学生与村落里12名穷苦家庭的中学生开展结对助学帮扶活动,鼓励穷苦学子通过努力实现人生代价。

“要让贫苦户真正实现脱贫,不仅须要‘输血式’扶贫,更须要‘造血式’扶贫,‘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益’。
”袁利国说,正由于深知这个道理,在进行完一轮屯子人居环境改造后,帮扶组把目光聚焦在家当帮扶上。

“村落里人均地皮面积2亩多,每亩年收入仅1000多块钱,只有充分发挥地皮代价,形成差异化竞争上风,才能迅速脱贫。
”经由无数次学习拜访,帮扶组终极决定,将硒乐水培蔬菜基地作为“金点子”引进三间房村落。

起初,许多村落民将信将疑,以为“种地几十年都没种出钱来,搞水培蔬菜就能种出钱来?”帮扶组就请来专业技能职员,带着大伙儿一块干,30天一个周期,就可以采一批菜,收入也随之稳定增长,村落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如今,通过流转地皮,村落民每亩地可以拿到1200元旁边的收入,再加上这个项目办理了百余名村落民的就业问题,如果再算上在水培蔬菜基地赚的3000多元人为,人均年收入因此前的好几倍。

今年4月,驻村落帮扶组又在天津市残联党组、理事会的辅导下,与村落“两委”干部一起到宁河区廉庄镇任千户村落校习水稻栽种技能,互换帮扶履历,4月23日,正式将水稻栽种专业团队引入三间房村落,6月尾,已插秧完毕,将720亩流转地皮种上了高产的水稻,带领村落民迈进村落庄振兴大道。

转眼4年过去,三间房村落已从曾经的“三间房、两座桥、泥水大街一条条”,变成如今远近有名的“文明村落”、“幸福村落”,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落镇称号──开阔平坦的青石路从村落东头一贯通到村落西头,5000平方米村落庄路完成了全面改造提升;家家用上电热水器,户户用上冲水马桶;引进造就绿植2万株,绿化率超过30%……

什么是幸福生活?或许每位村落民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但大家喜上眉梢的神色透着同一个涵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儿”,超越越红火,这样的好日子,便是梦想中的幸福小康生活!
(孟若冰)

来源: 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