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知道了罗宾威廉姆斯去世的消息,第一感觉是震撼,很多年没看过他的电影了,甚至平时都想不起来这个给了我一个愉快童年的长者。听闻他自杀的消息,才突然想起了他那似乎总是带着几分忧郁的微笑。

  不知为什么,每次看到他的笑容第一感觉会是有些伤心。他努力的带给别人欢乐,却不知他自己过得是否同样快乐。

死亡诗社观后感-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 知识百科

  晚上回到住处,打开电脑再次观赏了一遍死亡诗社这部他给我印象最深的电影,果然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加,看起来感觉又不同了。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那时应该我还太小,或许是初中的时候吧,理解不了理想啊现实啊这些复杂的话题,但是我记住了一句话,CARPEDIEM,及时行乐。我不敢自诩为一个活得很诗意的人,但是我真的经常被一些文章或电影所影响,所以这是改变我人生观的电影之一,而那时我就记住了这一句话,所以我从那时就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一定要是让自己高兴的事。所以我初中那三年玩得很开心,我享受任何一件事带给我的乐趣。

  再次看死亡诗社的时候,已经接近高中毕业了,我在那时终于感觉到了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时候,给人的压力有多么可怕。我理解了为什么尼尔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正在经历的一些故事。他的死其实不能算是任何人的错,只是因为他习惯了扮演一个好儿子。最后的一句台词,Iwasgood!Iwasgood!既是再说他对自己舞台上演技的肯定,也是表明他对自己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肯定。可那终究不是他自己,他已经不敢展示真实的自己。是他懦弱吗?并不是,只是当你习惯了戴着面具生活的时候,真的会没法释放出真实的自己。当时对这个角色的感触之所以深刻,是因为我一直也在虚伪地活着,扮演者一个我现在已经忘记的角色,总之那不是我,而我当初才是真的懦弱,被父母送进了他们认为对我最好的大学,去走他们给我定好的道路。不过最终我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在就读三月之后以彻底的爆发换来了重新再考一次大学选择我自己想上的学校的权利这恐怕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真的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现在,第三次看这部电影,不知不觉间居然就抑制不住大哭一场的冲动。我以为我活着,其实早已死去,我以为我选择了理想,其实一直都是在向现实妥协。我终究不能只做自己,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考虑。需要考虑吗?其实都跟我没关系,只不过生活让你如此而已。我怨恨为何没有我的船长出现,领着我走上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同时也深知即使我的船长站在面前,我也不会有跟他同行的勇气。生活,总是如此而已。

  他曾经的台词,现在看起来才觉得如此真实,恐怕我此生也不会活在我真正的理想之中,可是至少我还有机会去实现CARPEDIEM。愿天堂因为你的到来而增添更多的欢乐,愿死亡终结你不曾讲述的忧伤。Oh,captain,mycaptain!

  篇二:死亡诗社观后感

  在《教育科研方法》的课上,我们欣赏了一部美国的片子《死亡诗社》,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在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的说着校训:传统、纪律、荣誉、卓越。学校礼堂里庄严和死气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

  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基丁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一群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很纯净的故事。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的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在成人社会中,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

  于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生存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在他们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急功近利。我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合乎他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在没有遇见基汀老师之前,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宿命;在遇见基汀老师之后,我们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扩张了。也因此,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人生所面临的,竟然是怎样的一出悲剧!

  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是,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死亡诗社》从头到尾都让我被一层一层的激情侵袭着,但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过现实世界。我想这部电影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也许正好像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重新呼唤学校教育的人文关怀。

  

  篇三:死亡诗社观后感

  昨日看《死亡诗社》又被感动了。

  在我想着“他不会要自杀吧,就应是不会自杀的”的时候,他已经死了,没有死亡的镜头,只有一把冒烟的枪。一开始我以为他拿出的是笔,是想写点东西的,正因他无法向他父亲说的话,或许能够写出来。他自杀是正因他父亲不让他去做演员,不知道他的感受,而实际上他从来没有像父亲表达过自己的感受,正因从来没有表达过,正因从来都是遵从着父亲的意思,因此越来越无法开口,这隔膜越来越无法打破。以至于父亲在问他想说什么的时候,他最后还是只说了一句nothing。

  然后这天我又在读者上看到冯骥才的一篇文章叫《父子应是忘年交》,有些讽刺。感觉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膜还是很大的,其实父子,母子之间的关联,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将双方放在同等的位置上,放在朋友的位置上。父母将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而子女也不好把父母当作是只是管你,限制你活动与养你的人,而是能够寻求意见与分享感受的朋友。甄嬛体

  由于学生的死,Keating先生要被辞退了,学校让学生们在有关Keating误导学生的文件上签字证明,在父母和校长面前,在退学的压力下,学生们都被迫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奴安达正因始终否认而被退学。那时我才发现,原来那些围坐在篝火旁朗诵诗篇的充满激情的孩子们其实是那么的弱小无助与无力。然而最后在基廷先生离开的时候,在校长的课堂上,学生们还是站上了自己的桌子,向他们的船长致敬,Oh,captain,mycaptain!

  其实最感动人的东西但是是在无法撼动的压迫下,在无力改变的事实下,仍存的坚持,仍存的反抗,这是人类骄傲的执念,正因人不是只为结果而奋斗的。如果要说结果,那么百年之后皆归尘土,分不出你我,然而奋斗自有它的好处,人自有他的梦想,珍爱生命,不是妄图长生而惧怕死亡,珍爱生命,是正因生命使你能够做你想做的事,因此Carpediem。Seizetheday,boys。Makeyourlivesextraordinary。看《waterbrain》也是这样,小孩们的小打小闹,嬉戏玩耍最终是被某个强大黑暗的“天”与机器给镇压下来了,但最后,鼻涕小男孩还是不顾一切的朝着美丽的夕阳投出了一枚纸飞机,即使最终纸飞机只是在炽烈的阳光下灰飞湮灭。因此鼻涕小男孩并没有期望得到什么,他只是借此来传达“我在反抗”的态度而已。

  什么是人类精神?是爱?对,当然是,但绝不仅仅仅是爱,正因人类不是上帝创造的天使,而是在大自然中无情的选取淘汰中进化而来。人类有一种东西叫做梦想,人类有一种东西叫做无畏,人类有一种东西叫做执着。

  在《白鲸》中的亚哈船长带领着船员在海上日复一日的寻找白鲸莫比迪克,渴望战斗的信念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漫长枯燥的航行也毫不在意,以至于最后即使牺牲所有船员,牺牲整艘船也要将莫比迪克拉向死亡,与其同归于尽。励志日志

  与逆境不屈抗争,以无畏的气势应对敌人。Ohtostruggleagainstgreatodds。Tomeetenemiesundaunted。

  自始以来,人类就没有停止过抗争,在天地之间,在茫茫宇宙中,人类或许是渺小的,然而任何强大的势力也不曾叫人类低下他高傲的头颅,人类从不被征服,从不甘于奴役,这是人类的精神。

  而对于诗歌,我认为诗歌就是passion的说法是对的。激情是诗歌的生命,想象力是翅膀,修辞文笔是羽毛。如果没有生命,即使贴上在美的羽毛,也是一只假鸟,无法飞上蓝天,无法搏击风雨,无法拥有生命的美。

  篇四: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向推荐看的一部电影,这天最后抽时刻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样也找不到出口。无法说出的无奈。看到最后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向在说他自己的想法——哈佛、医生,他最后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musttellyouwhatIfeel!”他的父亲说“Telluswhatyoufeel!”我以为矛盾能够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最后放下了最后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正因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能够看出尼尔的无奈。最后的自杀行为也就能够明白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思考潜质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取自己的生活。不错,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有必须的影响,但那只能是引导,只要他们没有往坏的方面发展,何不让他自己成长,或许他会更加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思想的宣泄,生命的价值。家长也会简单点,与其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时刻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再看看基丁老师最后被当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者,也许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没有好下场。牺牲了基丁老师,这不是皆大欢喜吗——学校的荣誉能够保住,学校的稳定能够保住,学校的制度能够保住。于是就以退学逼迫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威胁他们让他们作伪证。他们还是孩子啊!努安达坚持不说谎,最后难逃退学命运。看到托德在校长那,在父母的旁边,他那无法申诉的眼神,他绝望了,我也绝望了。最后基丁老师最后要走了,托德最后忍不住了,他觉得务必要让老师知道真相,他们不想背叛老师,但他们无力反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站到课桌上,呼唤着“ohcaptain,mycaptain!”眼泪最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转。基丁老师最后是带着笑离开的,正因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学生已经开始自己思考了。

  篇五:死亡诗社观后感

  没有想到电影的结局会是悲惨的,不过这到是恰恰提醒了我:不要过去理想主义,梦想很好,但一定要有一定的现实。也就是说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当基丁老师对学生说出这句:“哦,船长!我的船长!”时,我特别感动,感受到这个老师是在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会而不是一味地知识灌溉。填鸭式教学,已经过时了!!!可为什么我们还在会说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依旧是填鸭式呢?

  不时会看到现在所谓的减负是越减越重,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从前是背包现在书包都做成了行李箱一般有拉杆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根源到底在哪里?我真的不知道了,或许我应该更加深入地去探讨。

  过去很多个日子里,我总会问自己:为什么选择小学教育专业?为什么要想要当老师?一开始答案特别伟大:我要去“拯救”现在的小学生!用我学习到的先进的理论为现在的孩子带去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让他们不再经历我曾经经历过得不美好。在后来的教师技能训练中,我不断受挫不断发现自己在追求完美追求别人的夸耀,我也不断地被提醒:现在的教育体制还不允许你“创新”、“特立独行”,会有学业成绩、家长、学校等等要求着你。我开始忘记了自己要当教师的初心,可是连自己都觉得那些话是遥不可及的,我怎么会有爱学生的心?怎么会有要帮助学生的心?怎么会真心地想要帮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呢?如果我只是在追求“完美”,讲课讲的如何天花乱坠如何征服评委老师,我怎么会记得其实我最开始是想要帮助学生呢?

  再回到电影,基丁老师最后走的那一幕,很多学生都站起来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站起来。我很敬佩那些站起来的学生,同时尊重那些没有站起来的学生。这个社会,正是因为有各色各样的人才会丰富,人之所为人是因为我们会思考有思想。我深信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好的,因为探讨教育的意义的人越来越多,思考如何实现中国教育改革的人越来越多。

  好的生命是有事做,有人爱,有问题可想,有选择的自由!我们都加油吧!

  这本来是一篇要上交的作业,我不想去随意百度一下然后东拼西凑成一篇观后感,所以选择来豆瓣写下自己的感受,记录提醒自己。然后再交给老师。

  真实比起优秀更可爱。

  篇六:死亡诗社观后感

  这部电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电影,我看过两遍,挺喜爱的。教师基廷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思想自由,教学方法灵活生动,被学生们称为“船长”。影片中一些课堂教学的场景是十分吸引人的,能够感受到学生的头脑、心灵和兴趣在慢慢被开启。

  教学就应是这样的,教师从事的工作就就应是带给支点、撬动无限可能。遗憾的是,这种教学方法得不到校方和家长的认可,“船长”最终还是无奈地离开了。

  学生能够秘密地重建老师年轻时组建过的“死亡诗社”,并且以相同的方式在山洞里吟诵诗歌、创作作品。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崇拜和认可。学生在校方压力下背叛老师后的愧疚,学生送别教师时的独特方式,都证明这是一位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教师。

  这样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以前的美国,而且发生在此刻的中国,发生在我们身边。也许以更加触目惊心的方式发生着。

  不知道有什么反映这样问题的电影,不知道人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没有,不知道人们的反思到了一种怎样的深度。

  看到问题,敢于说出问题的本质,事情才有解决的可能。万马齐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有些人选取随波逐流、从中渔利,有些人选取独善其身、明哲保身,有些人单打独斗、成名成家,有的人没有选取,在不断忍受中习以为常……教育中的人、事,就是这样千奇百怪。期盼“船长”出现,期盼“尼尔”出现,期望这样的教师和学生越来越多。走进人们的视野,冲击人们的内心,开启人们的变革愿望,让人们意识到:其实学习能够更加完美!

  基廷年轻时组建的“死亡诗社”能够被学生自动自觉地认可和继承;我们呢?我们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下一代传承下去的?

  大的事,管不了,说来说去,就变成了发牢骚。自己的事情,却是能够好好想清楚的。

  我性格懦弱,不敢于反抗,更加没有抗争的智慧;

  我眼界欠佳,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值得追求的;

  我过于悲观,不太坚信现状会发生什么改变——

  这就注定我不是认命就是逃离。

  谁又不是如此呢?当现状务必改变而迟迟没有变化时,当人人都觉得不对却谁也不敢率先站出来、即使站出来也未必有用时,认命和逃离就得选取其一了。

  20%的人逃离,80%的人认命,更多的人成为待宰羔羊,自己被宰之后,再去戕害别人。——这就是因果循环的怪圈。

  因此,基廷才被称为“船长”。美国有这样的船长,是令人羡慕的事。船长也要有产生和生长的土壤。

  期盼“船长”出此刻我们身边;期盼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船长”。

以上就是死亡诗社观后感-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的全部内容。更多观后感相关资讯,敬请关注美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