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每天都要穿,所以我和校服之间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上体育课,我们要跑步,跑着跑着,满头大汗,我就把背心脱了,放在地上,继续运动。下课了,我累得气喘吁吁,热得浑身不舒服,就和大家一起上楼回教室了。上楼梯时,我看见了一位同学在甩衣服,总觉得有点儿怪怪的,衣服,衣服,我的衣服怎么没了?突然想起来了,背心落在楼下了!

以校服为话题的作文 知识百科

  我飞快地跑到楼下,去找衣服,可是我找遍了整个体育课场地都没有找到。我又跑到了很远的失物招领处,那里堆满了衣服,我见到了一丝希望,就一条一条细心地找着,可是还是没有。我看时间不早了,便失落地走回了教室,一路上我都在责怪自己,为什么这么粗心,把衣服忘记了,说不定再也找不到了……

  上课时,我都没有心情听老师讲课,一直在想着我的衣服,冷风吹过来,我觉得有点冷,我又自责了。

  放学后,我伤心地跟爷爷说了这件事,爷爷说:“没关系,再找一下,说不定有同学会送到大队部去呢!”我一听,马上说:“对啊,大队部还没找呢!”我飞奔到大队部,问老师有没有一件背心送过来?老师说:“那里好像有一件”。我看了看,发现这件背心正是我的,上面还有奶奶给我缝的名字呢!我又闻了闻气味,果然是我的。我高兴极了,连忙在心里暗暗地说:“对不起,我的校服,是我没把你管好,我以后会好好爱护你的!”接着,我又谢谢爷爷给出了金点子。

  失而复得,是我的幸运。我和校服真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说不尽的故事。

  篇二:校服情结

  放学,学生如潮水往校门倾泻而出,人人衣着相同,并无谁特别争奇斗妍,然而这便是我喜欢的装扮,单调的款式,没有缤纷的配色,没有闪亮的装饰品,然而这套装扮却伴我走过难忘的初中三年。

  我喜欢穿着校服,起初可能来自于一种自卑心。熙来攘往的街市中,许多妙龄女子,衣着新潮,缤纷动人,然而回头看看自己的衣柜,几件简单的T恤与牛仔裤,如此相较下,便显得相形见绌,因为如此,校服便成了我喜欢的装扮,人人相同,没了比较心,少了自卑感。然而年龄渐增,我开始懂得挑选闪亮的流行服饰,我的衣柜开始变得热闹,静静躺在一旁不言不语的校服依旧是我的最爱,或许到了如今,校服再也不是我自卑的伪装,而是对我有某种深刻的意涵,只是从前未曾去挖掘,这深藏于校服下珍贵的宝藏。走进校门,我才渐渐发觉深藏于校服下的深刻意涵,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归属感。穿上校服,让我发现我属于这个“大家庭”;穿上校服,让我发现我不是孤单一个,穿上校服,让我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斗,而是大家都朝着相同目标迈进。

  独自坐在书桌前,与参考书奋斗感到疲惫倦怠,我便打开衣柜,拿出那套不再白净新亮,伴我走过这充满泪水与欢笑的初中三年的校服,它总能再次激励我那倦怠的心,勇猛向前。这是我最喜欢的装扮,温柔的触感,似条温和的春日流水,缓缓流过我乾涸的心田,激荡出春日的涟漪。

  篇三:校服涂鸦谁之过

  机器猫、柯南、鲁路修……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校服涂鸦及其背后代表的校园涂鸦文化,张扬着学生们的个性,也揪着家长们和学校的心。

  校服作为校园的一种独特文化,代表了校园独特的品牌,也是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精气神的体现。校服上的信手涂鸦体现的无疑是对母校及自身学生身份的一种不尊重,这也是家长和学校所难以接受的,由此才会有由校服涂鸦引发的学生与父母、学校之间的斗智斗勇。

  一味地将校服涂鸦归咎到学生的逆反心理上亦是偏颇的。当下大多学校的校服均为蓝白相间的运动服,不仅显得单调乏味,更是毫无学校特色可言。而且,绝大多数校服款式、尺码单一,不分性别,学校标示性不强,还不分季节,无论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学校都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身着校服。如此不近人情、不能与时俱进的规定,使学生通过校服涂鸦以示反抗几乎成了必然。

  正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个性与心理都在渐趋成熟,也正在形成较完整的审美体系,正是渴望表达自身意见争取独立地位的时候,把他们套进单调乏味且毫无个性可言的校服中,显然会与他们的需求产生强烈冲突。但对父母的经济依赖又使得这类冲突不能过于表面化,于是,校服涂鸦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年轻人抗议的一种方式。

  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数量众多的校服涂鸦中,少有发泄性的破坏,多的反倒是那些建设性的成果,甚至有些漫画的水平已经相当接近专业水准。这无疑是值得深思的。在当下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分数成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与学习无关的兴趣爱好几近被家长们视为洪水猛兽。学生的兴趣没有展示的空间,更难得到主流的认可,这种时候,校服涂鸦作为关死的门旁的一扇窗,给那些“怀才不遇”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现才能、获取周边认同的机会,他们自然不愿放过。

  受传统观念影响,家长、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关注不够。学生受青春期急于独立的心理影响,对成年人有着近乎天然的排斥,二者缺乏有效的沟通,围绕校服产生的种种矛盾就日益激化。校服,这个承载着特殊教育意义的服饰,100年前,是社会进步的象征;100年后,成了社会争论的对象。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校服文化源于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加速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校服文化便是其中之一。西式学堂发放给学生统一的衣服、帽子等,大概是最早的中国校服。而后的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将校服文化进一步推广开来。受当时特定的文化背景影响,民国的学生装存在时间虽短,却把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西式的着装理念给予了其蓬勃的朝气与个性的张扬,儒家“中和”审美观赋予了规矩、端庄、大方、文雅的特色。校服的美轮美奂及其象征的时代精神,会让学生自然感受到校服的重要性,体会到在校服文化下强烈的归属感,得到学生发自内心认可的校服自会被“视若珍宝”,又遑论涂鸦?

  反观当下的校服,不仅未能承担起传承文化担当的使命,就连基本的审美需求都难以满足。刻意地强调统一着装,一味关注整齐划一,却忽视校服本身的精神内涵及个体美感,实为舍本逐末。

  当下,教育体制改革正在缓慢而艰难地推进,校服的改革也已势在必行。今天和以后,校服代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或许是次要的,重要的应该是校服本身的品味。学生的校服,应根据季节的不同,形成设计简洁、线条流畅、色彩多样的校服形式,还原校服应有的功能,体现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真正为学生们所认可、所接受,从而杜绝涂鸦行为。而不是以“一刀切”的形式妄图“令行禁止”,最终把矛盾激化。

  篇四:校服,不只是校服

  校服常令中小学生津津乐道,父母家长回味无穷。每当低头看印在胸前的色彩鲜艳的东渡二小校徽,一段段有关校服的情景浮现在我脑海中,而这些情景又总有妈妈的影子。

  幼儿园时,学校发了一套园服,因为在大型活动时才要求穿上,所以至今衣柜底层的这套园服仍是崭新的。升入东渡二小,我算穿上人生第一套真正意义的校服——夏季短袖白衬衫和深蓝色短裤。这套服装和同款的冬季服,听说是建校以来的第二种校服。后来学校对校服进行改革,四年级有了西装制服,五年级有了粉色运动装。

  每当看到橱柜中许多校服,我便想起一年级那件我最爱穿的短袖白衬衫。以前我的服装多是套头样式,因此它可以说是我人生的第一件衬衫。它的领子、袖子和衣襟外包着一层美丽的花布。花布以黑为底,加上红、黄和白色的线条装饰,裤子是深蓝色的短裤,裤腿边缘也同样地镶嵌着同色的装饰布。听妈妈说,我穿起这一套衣服来,很帅气,很有朝气,因此一买就两套。

  妈妈洗这套衬衫校服总是很勤快,而且上衣是单独洗的,说衣服颜色是白的,如果和其他有颜色的衣服混起来洗,会把白衣染坏。妈妈总是把它洗得干净洁白,让印在左胸的红色校徽显得格外耀眼、醒目。晒干后,妈妈总是连同衣架挂到衣橱横杆上,让这件洁白的衬衫校服平平整整的。也许是洗得过勤的缘故,每次穿在身上,我总能闻到有些淡淡的清香味。也许是洗得过勤的缘故,衣领又容易脏,到三年级时,两件轮着穿的上衣领已经悄悄地变烂。但仍然穿着很舒服,即使衣领有些烂,我也没有觉得不妥。

  一年级时,学校只规定在星期一穿校服,二年级后,学校才要求天天穿校服。我在一年级除了星期一外,其他日子也经常穿,有时在周末,我还常穿着它上少年宫的课,哪怕是现在我也经常穿着出去。

  也许是我对穿着随意,有什么就穿什么。上四年级时,随我三年的衬衫款校服,终于因为过小缘故退役了。我妈妈又去买了两件同样款式的衬衫校服,一样的校徽,一样的线条装饰,一样的洁白。先前两件妈妈折起放到橱子下方,衣橱横杆上换新买的校服挂上。

  这年冬季,学校有了正装西服,西服配有长袖衬衫,一身笔挺让我觉得有些别扭。妈妈说我穿西装身子变高了,还蛮斯文,挺有学问的样子。就这样,渐渐地我也接纳了这个新生事物。四年级下学期,学校在qq群上发布了粉色新款运动装,这可不得了,男孩穿粉色衣服像什么样子?我把不愿订粉色校服的想法告诉妈妈,妈妈笑眯眯地对我说,她已经看到了老师发的图片,图片男生模特长得很像我,说我穿上一定有同样的效果。像是为了鼓励我似的,妈妈一订就是4套(两套长袖,两套短袖),衣服发下后,妈妈让我穿上试试,边看边说衣服真合身,真衬皮肤。就这样,这套粉色运动套装,便同我有了一年多的情谊。

  妈妈洗了无数次的校服,每次都是单独用手洗的。从第一款到最后一款,她都给了同样的待遇。“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我轮流穿着各款校服上学,也都给了他们同样的待遇。

以上就是以校服为话题的作文的介绍,更多关于六年级作文的内容请继续关注“美德网熊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