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当时,由于可可信海开采的罕有金属紧张用于国防培植,考虑到战役和保密等成分,这座水电站被隐蔽在地下136米处,只有主要领导人才有机会到此察看参不雅观,一睹它的“庐山真面孔”。
这座有名中外却又鲜为人知的水电站,从开始勘探设计到全部机组投入利用,耗时二十年,是由数千名培植者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在坚硬的石山之下“取出来”的一个共和国水电史上的奇迹。
时至今日,可可信海地下水电站已经安全运行50多年,它的神秘面纱也被逐渐撩起……
一、中国寒极勘探培植水电站
出可可信海镇10公里,我们乘坐的汽车驶到了山口,这里是伊雷木湖的出水口。当年,为了建筑可可信海水电站,在额尔齐斯河与其支流卡依尔特河交汇处,人们拦河筑坝建起了这座水库,后来人们给它起名叫伊雷木湖。
这里被称为“中国的寒极”——1965年元月,这里曾测得-57℃的最低气温记录。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罕有金属有限任务公司党委事情部主任高新吉说,正由于这里是寒极,湖东南数公里的山坳里,曾是国家武器寒极实验场。
在这里建一座水电站,这个建议最早是由中苏有色金属及罕有金属公司可可信海矿管处苏方经理拉宾科(地质专家)提出来的。
高新吉说,为促进可可信海矿区的生产,担保国防培植,1955年7月,国家电力部水利发电培植总局派出勘察组到可可信海对上、下贱河道和峡谷水利地址进行踏勘,并提交了《新疆可可信海水电站勘察报告》,报告提出了峡谷阶梯开拓方案。
其后,可可信海矿管处成立水电站勘测队,开始做地形丈量和工程地质勘探事情,国家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院完成了大坝的初步设计和部分施工图设计。
宗家源1954年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毕业后,来到西北勘测设计院。为了事情须要,1959年9月,西北勘测设计院组织设计事情组到可可信海现场设计。当时,宗家源的妻子刚有孕,身体又不好,宗家源仍哀求到现场参加设计。出发前,他还朗诵一首诗:赳赳年夜军出塞关,豪杰眼前无困难,现场设计为方向,不亮明珠誓不还。
1967年,可可信海地下水电站发电后,宗家源才回到兰州。那时,他的女儿已经可以到处跑了。
二、建筑水库千余人寒夜鏖战
1958年5月,新疆兵团工建一师五团进入工地开始进行道路和水工工程施工。
之后,水库大坝由于方案改变,水电站操持投资增加到5930万元。
1963年4月,工五团撤离工地,但却有20多人把生命永久留在这里。此时,拦河围堰已经合龙,泄洪洞已经打通,并开始做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准备事情。
1964年8月,西北勘测设计院完成了可可信海水电站大坝的设计,为突击施工创造了条件。这时,新疆有色局接管可可信海矿务局局长王从义的建议,停息可可信海三号脉露天矿的生产,调集全部职员和设备到水电站工地,与新疆有色局工程公司一起打以大坝培植为主的“大会战”,王从义任会战指挥部总指挥。
退休前任新疆有色集团公司党委副布告的阿不都热依木·那瓦依,1964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到了新疆有色局,为相应号召,他和同学们一起奔赴大坝劳动工地磨炼,从事混凝土搅拌事情。他说:“当时,仅在大坝上干活的就有1000多人。晚上全体工地灯火辉煌,高峰时劳动力达到2200人。
“清理坡面、浮土紧张靠人工。那时条件艰巨,事情繁重,还有危险。我的班长在清理坡面时,被从上面滚下的石块砸中,捐躯了。
“现在在海子边上还留有一些残垣断壁,那是我们当时住的干打垒房。40多人住在一间屋子里,木板在地上一铺便是我们的床。由于厕所没有灯,夜间上厕的人将尿撒到蹲坑人的头上的事常常发生。
“当时,特殊难过的是冬天,吃的多是莲花白、土豆,要么便是把甜菜蒸、煮后和着面吃。”
“当年培植这个浩大的工程,最多的时候动用了2200多人。三年自然磨难期间粮食供应都困难,末了就地开拓东风农场、知青农场才保障了粮食供给。”高新吉说,到“文革”前,拦水大坝工程落成。
1988年,可可信海矿务局将坝顶高程加高至1171.15米,使水库最高储水水位由1168米提高到1170米。
三、凿引水洞且把死活置身外
全体水电工程的培植顺序为:泄洪洞——拦水坝——引水洞——厂房。
如今的伊雷木湖夹在两座大山之间,悄悄地为水电站运送着水能,但在当年建筑水库的时候,伊雷木湖水十分丰富。要在这里建筑水电站,首先必须把水引干才能施工。
高新吉在可可信海生活了50多年,据他先容,当时在对面的山上打了4个导流洞,用导流洞将水引流到山外。大坝建筑后,伊雷木湖水位抬高,施工职员开始培植电站引水洞工程。
现年80多岁的王兰玺老人1952年就来到可可信海矿区事情,谈起当年建筑水库、电站,老人的眼里放出了神采:“引水洞呈拱形,高不到4米,宽不到5米,打好后先用木头加固再用水泥浇注。洞内铺上钢轨,用矿车将岩渣运出洞外。开始从大坝的一头打,后来二厂房竖井打好之后,实施两头对接。
“我们用风钻、钢钎开凿引水洞,由于没有任何劳动保护方法,风钻扬起的粉尘呛得人呼吸困难,但大家没有怨言,戴上口罩连续干。那时只要一声令下,大家不讲条件,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去世啊!
”
作为中国的两个寒极之一,可可信海冬季十分寒冷。“身上能穿的都穿上了,只留眼睛和鼻子露表面。眼睛冻得疼,鼻子呼出来的气都冻成霜挂在帽沿上。”从小就生活在可可信海的张学文老人回顾道。
建成后的引水洞从引水处到洞压井全长2341米,落差76米。
四、愚公精神挖空石山建厂房
可可信海人现在仍习气地称可可信海地下水电站为“二厂房”。
1956年,国家燃料工业部水电勘测设计局(后称电力部水电总局北京水电设计院,后并入国家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院)开始对可可信海水电站进行设计,到1958年4月基本完成初步设计,工程编号701-1。
新疆有色集团公司生产处处长李金海是1957年到可可信海事情的,后任可可信海矿务局总工程师。水电工程开始后,他便在钻探队事情。他说:“那时,蔬菜运不进来,我们吃的最多的是海带、羊肉,没想到几个月后,我的‘少白头’竟好了。
“我们共钻探了三处地方:海子口、二厂房、三厂房,末了确定在海子口建筑大坝,二厂房建发电站。”
钻探用的是32马力的柴油发电机,每转换施工地点,发电机须要16个人才能抬动。
“从海子口到二厂房有4公里,落差近80米,是建水电站最空想的地方,那里都是花岗岩质,可以承受9级地震。当时电站建在地下还有一个考虑,那便是战备的须要——大坝可以炸,但发电站绝对炸不了。
“二厂房采取打竖井的办法,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工人们靠人力一点点地把岩石挖掘出来。随着竖井的逐步变深,井口搭起了大略单纯井架,靠卷扬机拉动吊斗将岩石运到地面,用于水库大坝的培植。
“打竖井最大的特点便是钢钎头及风钻头磨损严重,为此,工地专门建了一个铁匠铺,加工、维修钢钎头及风钻头。
“水电站建于地下136米处,又有地下3层的机房和车间,共有约200米深。我们是挖空了一座山,打穿了一条洞,建起了一座坝啊!
”提及当时的劳动场面,李金海的评价是4个字:冒死,忘我。
高新吉说:“1966年冬天,可可信海水电站大坝培植工程‘大会战’进行到第三个年头。‘大会战’进行得艰巨而壮烈,工地上的施工人数超过2200人,7个建筑队分别担负大坝和其他水工工程的施工,安装队卖力设备安装。那年的冬天真冷啊,均匀气温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坝址上最冷可达-50℃。在这样艰巨的情形下,工程仍在连续进行,并于‘文革’前完成了水工工程、第一条输电线路和第一台4500千瓦发电机组的安装。”
1967年“二厂房”建成时,共利用碎石、砂石、粘土八千多万立方米,木材、水泥、钢筋、钢轨、炸药及施工机电设备等近10万吨的物资则全部从内地或新疆其它地区运至工地。
这年2月,水电站第一台机组4500千瓦发电机组安装并投入运行,开始向可可信海矿区输电。
五、铺设电缆一度动用直升机
离开大坝,我们沿一条沿山边修建的狭长小道向水电站进发。小道很窄,容不下两辆车并行。小道的一侧是石壁,另一侧是峭壁或额尔齐斯河谷。
颠簸了半个小时后,在山路右侧的一片山间平地上,涌现了一排排整洁的屋子。“这是当年培植电站的事情职员居住的屋子,也是地下电站的后勤基地。”高新吉说。
车子停在了一座淡黄色的小楼跟前,小楼耸立在山顶上。高新吉先容说,这便是电站的主掌握室,其楼顶可以停放直升飞机。
我们进入小楼,邓学安等事情职员看到我们这群陌生人显得比较拘谨。由于电站处于大山深处,除了自己的同事,电站的事情职员很难与外人措辞互换。以电站副经理陈磊为例,他今年37岁,从可可信海技校毕业后就分配到这里事情,一干便是17年。
站在主掌握室门口,向远处望去,对面的山头上伫立着一座钢制电缆支架。地下发电站的电缆直接横跨全体山谷到达对面的山上,令人惊叹。
最初采取的是木头电线杆,木头电线杆底部是水泥墩子。水泥墩子一头埋在地下,一头露出来,电线杆就坐落在水泥墩子横出来的平台上面。
电线杆是砍伐的松木做成的,十几个人抬一根电线杆,吃力地沿着陡峭的山路往上抬,途中还不好安歇,害怕电线杆滚落下山就半途而废了,以是施工难度特殊大。有时前面几个人拽,后面还有十几个人在推,几天才能将一根电线杆运至山顶。
水泥墩子也是山下做好之后扛上山的,虽然好抓一点,但是特殊重,扛上山也特殊困难.张学文老人用两个工人抬都能“累得吐血”来形容当时的场景。
电力通过一根根电线杆传送到工厂、学校、家庭等地方,让可可信海彻底甩掉贫电的帽子,也为保障可可信海生产,及时给国家供给罕有金属质料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之后,木头电线杆换成了钢制电缆支架。
曾参加线路铺架事情的张学文老人先容,从山脚到山顶约有一公里。最早建筑钢制电缆支架的时候,事情职员从山脚下出发,将水泥、砂石等物资一点点背上去,打好根本后将钢支架建筑在水泥底座上。
“背支架的时候舒畅点,好抓,拆解开的钢支架也不是很重,两个人就扛上去了,但电线杆和底下的水泥墩子背上去就太难了。”张学文说。
从掌握室到山头支架铺设电缆十分困难,由于跨度太大,电缆重量太重,末了动用直升飞机将电缆从山头拉到掌握室上。布完线后,准备事情就做好了。
“在支架跟前,施工职员再采取吊葫芦收紧电缆,也就涌现了现在能瞥见的电缆线凌空飞渡深山大壑的壮不雅观景象。”张学文老人能为见证过去而感到自满。
六、发电机组深藏地下百米处
我们来到地下水电站时,恰逢电站改换电梯,事情职员正在对新电梯进行调试,这台花100多万元买来的珠江富士电梯载重1000公斤,可同时乘坐13人。
乘坐新安装的电梯,用时2分14秒,我们一行到了地下136处的主厂房。
出电梯,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宽敞的厂房,人们的说话声淹没于水轮发电机巨大的轰鸣声中。
值班的工人大多是年轻人,他们三班倒,在这里事情一段韶光,回到可可信海镇安歇一段韶光。
陈磊先容说,地下主厂房长36.74米,宽8.95米,高5.48米。
陈磊见告,除这部电梯之外,还可以选择走电梯通道旁的安全楼梯,只是如果沿着螺旋状的楼梯走去,至少要半个小时,还要有很好的体力。听说,台阶至少有上万级。这些楼梯十分狭窄,且非常陡。站上去试了试,才上了几级台阶就觉得到有轻微的扭捏。
站在机房的井口望去,只能看到巨大的透风口像窨井盖大小,闪着光亮,让人觉得电站便是当年培植者们从山里取出来的。
“最早的小型电梯周围就拉个铁丝网,直达底部须要三分种。电梯四周都能瞥见岩石,坐在上面摇扭捏晃。”陈磊先容说。
由于这部电梯利用过久,为了安全,电站又重新安装了一台。不过改换的这台电梯属于低廉甜头而成,电梯两面用铁皮包裹,其它两面封闭得并不严实,上高下下时看着近在咫尺的岩石总令人眩目。
如今,那台电梯也“寿终正寝”,新电梯虽说贵点,但坐起来十分平稳,而且是“全封闭式”的,其当代化气息令电站事情职员欣喜不已。
除了高下行利用的电梯和楼梯,其余还有两条安全交通隧道,可供碰着紧急情形或突发事宜时利用。这是当年打竖井时所利用的透风口,开凿厂房的岩石也是从那里运送出去的。
可以说,三部电梯变迁的历史见证了电站的培植史和可可信海的经济发展史。
七、几句留言勉励人们五十年
我们到达主厂房时,工人们正在检修一台机组,拆开的机组被放在水泥地上,安顿这个机组的位置成了一个巨大的空洞。站在这个空洞边向下望,虽然看不见流水,但是在其它发电机组的轰鸣声中仍旧可以听见水流的声音——发电用过的水通过一条341米的尾水隧洞开释出去。
高新吉见告,由于可可信海开采的罕有金属当年紧张用于国防培植和战备须要,为安全着想,可可信海电站建在了地下,并且长期处于一种保密的状态——以前,只有主要的领导才有机会参不雅观。
至今当年的印记仍旧留存——在水轮机旁的水泥墙面上还留有当年培植者们写下的笔墨:“下定决心不怕捐躯,打消万难去争取胜利”及“什么叫事情,事情便是斗争——毛主席语录”等标语。
不过,最令可可信海水电站人难忘的是一行“热烈祝贺今日发电一九六七年仲春五日十七点整普通一兵贺电”的留言。1967年2月5日17时,正是这座水电站第一台机组正式发电的韶光。
这是一个参与了电站培植并见证了电站发电的一名普通职工在54年前留下的,留在了水轮机房最里面的墙上。虽然已经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从筑坝拦水,到打通2.3公里长的引水隧道,再到这座深达136米的水电站的建成,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战士和工程技能职员,将青春的影象和汗水,挥洒在这里。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中的大部分逐渐消逝在韶光的隧道里。但他们把激情一贯留存,勉励着每天在此事情的人们。
可可信海水电站从1955年7月开始野外勘探,到1975年6月第四台5000千瓦发电机组投入运行,共耗时20年。时至今日,40多年的光阴又一闪而过,经受住了多次地震和大水磨练的可可信海水电站仍旧年轻,令前来参不雅观的人都禁不住发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