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汉名叫莫春林。
西子诗是他的彝族名字,音译。
若意译过来,这名字约即是“太阳光芒”。

2014年,以《要去世就一定要去世在你手里》在央视“中国好歌曲”一曲成名时,莫西子诗已经36岁了,在上海和北京都漂过一段,做日语翻译等临时事情。
把俞心樵这首诗谱曲唱出来,带来了奇特的效果:歌曲的直见性命和爆炸力,直接跟他的彝族身份对接起来,仿佛是来自他的民族传承。

莫西子诗的原野|李皖 休闲娱乐

同年,莫西子诗首张专辑《原野》出版。
12个曲目,有4首是纯音乐,8首是彝语演唱歌曲,全部为莫西子诗个人创作。
他也是这些曲目的紧张乐手,演奏了吉他、口琴、口弦、口风琴、框鼓、鼓。
2009年就和他一起以“两块铜皮”搞乐队的子枫,演奏了唢呐、笙、马补、笛、哨、巫毒鼓,依然是他最主要的伙伴。
近年在一起偶尔互助、一起即兴演出的窦唯,在7、8、9三首曲子里挎刀奉献了鼓和吉他(《原野》《失落去的森林》《玉轮与海》)。
司职录音和混音的李平,点染了《山魈》《投胎记》《赶集》的吉他和鼓,《失落去的森林》的采样与合成器,《玉轮与海》《思念》《螺髻山》的一部分吉他——他是这张专辑一欠妥心或会被忽略的主要制作者。

莫西子诗成长于大凉山,那是至今依然保持着浓厚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的彝族聚居地。
如果不对它有所理解,这张专辑的许多东西可能会被误会,会以另一种办法臆想、幻化,包括它的名称。
在我看来,莫西子诗的“原野”并非如大多数人所融会的,是一个平坦、开阔的一马平川,而是多山的,林木茂密,由山脉、森林、河谷、溪流、高原、草场、村落等组成的,地面破碎、地形繁芜,氤氲着苍茫雾气,具有地理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地方。
以大多数人可融会的词,或可改称为——“山林”。
这是同名曲《原野》所展现的:震撼天地的中国大鼓建构起莽原上日升日落的景象,大地隆起,风来云往,群山绷紧篷帆,林浪翻涌,人子卑微生息其间,大自然合唱着,纷繁万物如大海向前伸展,没有尽头。

山魈是很古的词,见此词,如见三闾大夫独吟《山鬼》。
有一种阐明,比如《辞海》中有一个词条,说山魈是一种猕猴。
实在,在我看来,它更靠近葛洪《抱朴子》记述的鬼怪:“山精形如小儿,独足向后,夜喜犯人。
”在彝人生活中,《山魈》是妈妈讲的故事,如此惊悚,以至夜行于山林中,一时草木响动,而四周山影重重,不寒而栗,顿觉山魈忽至,犹如业者呼朋引伴,倏忽成群,身前身后舞之蹈之,如云雾之形。
演奏这《山魈》的乐器,口弦,也是极古,东汉记载它是女娲所作。
两片簧,或仅是两枚清客,置于口中,边鼓吹边拨弄,既有“铮铮”演奏,又有金属的震颤和泛音。
不仅是口弦,彝笛、人声也一起加入这神秘。
这是彝人的夜,空寂中有心神悸动,又有天地能量翻涌,充满热力,空寂而饱满。

彝人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有成熟的措辞、笔墨,有自己的历法、史诗。
“yí”也便是“夷”,是古代中原曾经误解,鉴戒其西南方向,视之为荒蛮和威胁的那群人。
上世纪30年代,这群人与红军交集,有恩德于长征,主席赐名“彝”,说这个字好,有米有丝有美德,正是彝人原形。

彝人间代相传一种口头文学,短小而讲究音律,富于想象,也作格言警句之用,称为“尔比尔吉”。
也有好事者比之为“彝族人的诗经”。

《山魈》的歌词,宛如彷佛“尔比尔吉”,又像超短的当代诗,译成汉语仅有30个字:

那黑夜的鬼

要让你走

白的路

黑的路

千万别走白的路

要走

就走那黑的路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走那黑的路?由于母亲早已见告她的孩子,梦里若有鬼来诱引你,那白的路是切切不能走的。
那是鬼布设的陷阱,鬼把它装饰得光光鲜亮,它却是虚无的,踏上即落入深渊。
母亲说:“要走就走那黑的路,那才是实实在在。

专辑里的歌,许多都如《山魈》这般,极简而有力,充满了奇特的诗意,深埋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
《知了只叫三天》,译过来仅27个汉字:

你和我

相罹难

相知也难

忧伤和快乐

那么短暂

就像

知了只叫三天

戛然而止,余响訇訇,如知了遍山而鸣。
在说什么?在说生命的飘忽、微小、薄弱,在说人生相遇相知之难之短。
框鼓隆隆,形成大山的构造;唢呐不是北方唢呐,而发出了西南群山的阵阵巫气。

《赶集》可能又会引起误会。
我看到三年后该唱片的日本版,标题翻译是汉字假名的“市场”,可能正是受此误导所致。
这首纯音乐描述的多数不是集市,而是黎明和清晨,在茫茫山野间奔忙。
一个人,顶多一家人,在漫漫群山之下,茕茕无依,赶赴集市之聚。
《赶集》实在是山景——口弦如水声、山野回荡声;巫毒鼓如水瓮、水点,阒寂幽秘;唢呐吞吐云气,风声悠悠,与尤克里里、吉他一起,放大变形为山间各类。
晨雾霭霭,林莽苍苍,晓行民气气蒸腾,但闻雄鸡在远方开始高唱。

《妈妈的歌谣》和《思念》是特殊动听的两首歌,毫无虚饰造作,纯净地流出对家人、族人的深情,让民气有所感,闻声落泪。
“妈妈/我愿是你脚下的每一寸土/让你轻轻/踩在我背上”,这是独特民族的独特表达。
《思念》不说它“化成山脉/化成雨水/化作稻田/化作道路/永久地/住在我心里/守护在这里”如民族碑文般的歌词美学,只说它的音乐,真像是大自然的风啊,有一种超越了抒怀的松软、宁静与安详。

《玉轮与海》是首很特殊的歌。
主歌部分采取了与全片都不一样的低吟、诉说办法,像是一首日本民谣。
在副歌中,才飞腾到大凉山的意境中。

有打算,不生涩,羞涩而无畏,这便是莫西子诗。
这张专辑还有两点格外神奇:

第一,它是罕见的原生态音乐,却并无闭塞的少数民族形象,而不着痕迹地与大千天下交互,向当今音乐和当代性洞开。
至少个中8首(2、3、5、6、8、9、11、12),是民谣摇滚的形式,吉他和口琴形成决定性的构造。
它们利用了彝族特色乐器笙、马补(15厘米长的细管竹箫)、克西竹尔(一种竹笛),却也自然援引了“蒙古三弦”陶布舒尔。
《星星是夜晚路上的眼睛》回望童年的星空夜路,竟然只用口弦和拇指琴(中国和非洲两个最简朴的民族乐器)完成,一个跳荡的泛音线条和一个叮咚响的微型钢琴,以点与线结合,效果真切。

第二,专辑是北京制造,此时莫西子诗离家多年,可能受思念触动,这音乐却并不是思念,也不是回望,而是完全地复活和再造了大凉山某个独特时空,彝人某个生命一刻。
这作品不在其外,而便是在个中。
这些歌曲是清闲的,具有客不雅观、端然的品质,像是大凉山和彝人生活的另一种物性存在办法。

当然,那道光、那个灵性,最核心的东西,是穿透民气、翻越千山万壑、真假音一直转换的彝人声乐。
真是弗成思议,莫西子诗,这个腼腆瘦小的人,瘦弱的身躯里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他唱着自己的措辞,他叫喊着自己的灵魂,洪亮中有一点点悲哀觉得。
这些作品不是刻意撰写,也不是援引旧制,而因此半即兴办法,元气淋漓,自然恣肆地奔涌。
它们以原生的力,带着强烈的画面感,把真实地属于彝族的群山、原野、森林、竹海、溪流、村落寨、日月星辰、鸟兽人物,天地间的统统,都幻化、具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相信万物有灵,人与动植物乃至都存在着血源关系的民族的一定。
由于自然崇拜,山川风土人物变得不一样了,充满了生命力和灵性!

一个人像一支军队一样提高。
莫西子诗就像是一支军队,歌声后面,有影影绰绰的魂灵,与之一同进发。
我喜好王阿庆的这句话:“大略的不大略,不大略的又很大略。
空旷处有冲动大方的人声,困难处没有痛楚的悲鸣。

(莫西子诗专辑《原野》,忙蜂文化2014年出版。
个中曲目是:1.山魈 2.知了只叫三天 3.投胎记 4.赶集 5.妈妈的歌谣 6.丢鸡 7.原野 8.失落去的森林 9.玉轮与海 10.星星是夜晚路上的眼睛 11.思念 12.螺髻山)

作者:李 皖

编辑:谢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