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书商》杂志有个一年一度的另类图书选秀,个中有一个“最古怪书名奖”,获此奖的作者不仅可以得到一大瓶喷鼻香槟作为褒奖,还险些可以一步踏入脱销作者阵营。
日前,海内某音乐期刊也评比出了近年来的“最古怪歌名奖”入围名单,《嫁狗》《三月的一整月》《我在那一角落患过伤风》等十多首歌曲上榜,引发网友热议。

这些年呈现的最古怪歌名,可以信手拈来。
有短得只有一个字的,像李玉刚歌唱百家姓的《李》、张逐一为纪念屈原跨界演唱的《骚》;也有字数没有最长、只有更长的,像《叶子的离开是由于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以及《我们连觉也没睡决定连夜赶去拜访艾立克克莱普顿》;还有不知所云的,像申霏霏的《嫁狗》、高晓松的《杀了她喂猪》等等。
以至于有网友说,继“神曲”之后,“神歌名”开始泛滥了,一副“歌名不惊人去世不休”的架势。

古怪歌名 效果未必好 休闲娱乐

给歌曲取个古怪歌名,自然是为了抓人眼球,刺急流传,就像图书出版业盛行“书名不坏,书商不卖,读者不爱”的说法,热衷于给图书取个“古怪书名”,以吸引眼球、刺激销量一样。
看书先看皮,读报先读题,听歌也是首先从打仗歌名开始的。
想要让歌名抓人眼球,刺急流传,本来无可厚非,毕竟没有哪位音乐人不看重自己作品的传播度、影响力,纵然不为生存发愁、不为商业所迫。
尤其是在歌曲创作量多质低确当下,有许多歌曲终极陷入寂寂无闻的尴尬当中。

然而,用古怪歌名哗众取宠,却非长久之计。
古怪歌名虽会带来眼球效应,但也只是短暂的,当歌迷根据新奇的歌名去选择了一首歌曲之后,他们最关心的,还是音乐作品本身的歌词旋律是否幽美、让人回味无穷,演绎的感情是否打动人、让人荡气回肠。
换言之,歌迷更在意那首歌从词曲到演唱能否都媚谄他们。
单凭歌名爱上歌曲,无疑相称于单凭姓名爱上一个人。
反不雅观那些不因韶光流逝而改变、不因时期变迁而褪色的经典歌曲,每每并没有取一个古怪歌名。

实际上,绝大多数歌迷还是具有文艺判断力,欣赏很文艺很温馨的歌名。
一些带有古怪歌名的歌曲终极并没有盛行传播开来。
这充分证明,歌名梦想以怪取胜多数行不通,歌迷和网友更关注歌曲本身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情绪内涵。
一些不有名歌手尤其是网络歌手,梦想以创造“神曲”、取古怪歌名来炒红自己,关注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推出好作品,也可能在起初就落个“不把音乐当回事”的骂名。

何勇海

原标题:歌名梦想以怪取胜行不通 歌迷更关注歌曲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