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曾经战斗在雪域高原56153部队的首长、战友和捐躯的义士们!

袁廷掌

驰骋雪域的汽车兵劲旅56153敢打必胜能征善战大胆顽强 汽车知识

56153部队实在是中国公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后勤部第二独立汽车营,这支驰骋雪域高原14年的汽车兵劲旅部队的番号。
部队出身之初为513部队,七十年代中期,又改为56153部队。

56153部队出身于1967年,中印亚东乃堆拉边疆炮战的硝烟弥漫之际。
它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并始终传承流淌着延安骡马大队,第二野战军运输大队,十八军进军西藏,1951年在西康省甘孜组建的汽车十六团的血脉。

那是二十世纪的1967年,为了适应西藏日喀则边疆对敌斗争的须要,奉中心军委命令,军区从拉萨汽车十六团抽调五个驾驶连(个中一个油罐车连),一个修理连等单位,组建西藏军区后勤部第二独立汽车营。
体例一千多职员,近三百台车辆的高原汽车兵部队,驻后藏珠穆朗玛峰的故乡日喀则地区。
以做事于驻日喀则军分区、陆军53师、日喀则大站、八医院等部队为主,其他藏区部队为辅的后勤保障事情。

西藏军区后勤部第二独立汽车营,是驻海拨最高,气侯环境最为恶劣的后藏日喀则地区。
成年累月奔驰在川藏线、青藏线、新藏线,西藏雪域高原的崇山骏岭,深山狭谷,江河湖泊的山水之间,边疆之巅。
特殊是驰骋在青藏高原西南部日喀则地区18.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边疆线长达1753公里。
均匀海拨高度4000米以上,海拨7000米以上的山峰14座。
这些山峰绵延逶迤,终年积雪,冰川垂悬,神秘莫测。

除喜玛拉雅、冈底斯山脉外,日喀则地区境内还有卡如拉、加措拉、马拉、仲拉、拉吉、马热拉等浩瀚高山雄峙其间,山势陡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谷底幽深。
日喀则景象总体特色是:地处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不敷内地的60%,太阳辐射强,气温偏低而寒冷。

56153部队便是在这样分外的岁月逐一文革,分外的环境逐一高原,分外的义务逐一后勤保障任务中出身的分外的部队。
而在七十年代末,随着日喀则边防对敌斗争形势日趋稳定的背景下,陆军53移防山南,接替11师(11师移防新疆)部队防务,日喀则地区部队减少。
又由于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彭湃澎湃的政治大环境下,军队以做事国家经济培植为中央,实现四个当代化为奋斗目标,走强军精兵之路,而56153部队便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精简整编撤消的。

56153部队从出身到撤消,虽然只有短暂的14年历史,但它任然是闪烁在中国公民解放军,汽车兵部队序列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14年艰巨卓绝的峥嵘岁月,为各部队后藏保障培植,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辉煌业迹,铸造呈现出了许多英模前辈集体和个人,培养发展出类拔萃很多精英领导干部。

56153部队各届首长:老革命首任营长陈元海、陈旭明、付营长:周廷超、宋建斌等;政委:彭福林、付政委:龙吉明、李富喜、霍德臣等等

在部队各届首长的指挥率领下,在为日喀则各部队14年的后勤保障任务中,战友们勤学苦练出精兵,战天斗地争先进作贡献,顶风冒雪逞豪杰。
真是天当被,地当床,爬冰卧雪,汽车兵最时常。
成年累月不怕太阳晒,风霜雪雨泥石流,雪崩塌方逞猖獗。

在日喀则地区的喜玛拉雅山脉,冈底期山脉腹地千山万水之间,在日喀则地区18.2平万公里的地皮上,一千多公里长的雅鲁藏布江等八百多条江河湖泊之上,没有一座桥梁,只有几个大略单纯渡口,除318线中尼、新藏烂泥路外,险些没有路,唯一有的是部队进驻边防哨卡急造无人掩护的便道毛坯路,经由几十年的风霜雨雪的侵袭,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路。
官兵们越高山狭谷趟江河湖泊,边修便道边前行。

在完成日常后勤物资保障运输任务的同时,也参与了许多重大政治军事行动。
如1970年援巴(巴基斯坦)军事行动,1972年的日喀则地区百年未遇的特大狂风雪灾,在1753公里边防线上,都有汽车兵部队舍身忘去世,明知山有险,倾向险山行,运输物资到边防部队哨卡抢险救灾的身影。
还参与了1974至1975年的中尼两国联合剿匪重大军事行动,还有架设拉普国防通信线路,亚东战备公路等工程工事的培植,还前出西藏到四川峨眉县水泥厂,拉水泥到亚东乃堆拉附近修工事,还全员出动到昌都水泥厂,抢运水泥到亚东边防等任务,还要支持日喀则地方经济培植,到甘肃柳园火车站等地,运输地方急需的物资回日喀则商业物资局等等。

在14年的光辉征战岁月里,呈现出了以何明思、陈绍君、赖中贵等人为代表的前辈模范人物,以杨令泉、张玉龙为代表的部队师团级领导干部。
《风雪强拉山》等英雄模范业绩纪实,还登上解放军报整整一个版面的宣布,鼓舞了官兵士气,引发了官兵斗志。

为了完成各项艰巨而危险的后勤保障运输任务,战友们发扬“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和“一不怕苦,二不怕去世”的老西藏精神,战胜缺氧不缺精神,精诚联络,无私奉献,战天斗地,驰骋在西藏雪域高原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挥洒青春、汗水、热血和生命,筑起一条雪域高原拖不垮,砸不烂,冻不散的坚不可摧的钢铁般,千里后勤保障运输线。

为了完成千里边防后勤保障运输任务,部队官兵也负出了极其沉重的捐躯代价,有的官兵捐躯在江河湖泊之中,连尸体也没有找到的疼彻心霏之痛,捐躯长眠在雪域高原的官兵有:杨子灿、余尚贵、侯开智、杨华刚、李富运、熊成美、洪昌金、樊增亮、吴洪道、肖功玉、龙明海、陈安富、郭志文、张富平等战友,还有无数受伤致残的战友们。

回顾我们56153部队的14年雪域高原困难进程征战史,它的确是一支敢打必胜,能征善战,大胆顽强的雪域高原汽车兵部队;是一支特殊能吃苦,特殊能战斗,特殊能奉献的雪域高原汽车兵劲旅!

在这里,我用一首自己改编的歌曲《雪域高原汽车兵》作为结束语。

趟过千条河 ,翻过万重山 ;

车轮滚滚辗碎多少艰险。

吃过多少苦 ,流过多少汗;

岁月匆匆留下无尽思念。

寒冬里你的热血把冰雪融化;

春天里你同格桑花一起残酷。

雪域高原的汽车兵 你便是青青的雅鲁藏布江;

雪域高原的汽车兵 你便是高高的喜玛拉雅山。

趟过千条河 ,翻过万重山;

车轮滚滚辗碎多少艰险。

吃过多少苦 ,流过多少汗;

岁月匆匆留下无尽思念。

大地上你的春雨让花儿绽放;

高天下你的奉献歌唱在民气间。

雪域高原的汽车兵 ,你便是青青的雅鲁藏布江;

雪域高原的汽车兵 ,你便是高高的喜玛拉雅山;

你便是高高的喜玛拉雅山!

后记:1981年4月,第二独立汽车营(56153)部队撤编往后。
以持续为主组建独立三营(油罐车营)一个连,驻尼羊河边尼西沟;以二连为主组建独立一营一个连,驻拉萨;以教练队为主组建汽车十六团教导营三连,驻尼羊河边梗樟;其余以五连为主组建刚成立的西藏军区第二通信总站汽车排,驻原第二独立汽车营房。
别的少数官兵调到后勤部辖各部队,而大多数官兵却复员退伍转业了,连续战斗在祖国改革开放奇迹的大道上,为祖国公民再立新功!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袁廷掌 1972年11月从军,先后在西藏军区后勤部第二独立汽车营当兵,任二连、教练队教练。
1981年汽车独立二营撤编,又调汽车16团教导营三留任教练。
1983年底转业回地方后,在公安局开警车等事情,2008退休至今。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