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独自踯躅在冰冷的寒夜,乌江之水波浪汹涌,一波一波的浪击声仿佛是项羽向世人诉说自己昔日之悔恨,重重浪涛拨着我的心弦,思绪随浪花一层一层涌向远方……
数千年来,成王败寇这把枷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仅如此,它更犹如流感一般在众人心中传播开来,就算曾有醒悟的前人力挽狂澜,就算是过了千年之久,流感病毒却还是不断突变、更新,深深扎根于人们心灵深处。可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是不容逾越的吗?以名次决定成败,以成败论英雄真是如此吗?
项羽视成败若生命,破釜沉舟一役中,他孤注一掷,偏走兵家大忌,以奇制胜。勇气、胆量固然远胜当世之雄,但也可见成王败寇这流感病毒在其心中扎根之久,此战倘若赢了,项羽他仅凭此战足以傲视群雄;可倘若败了呢?项羽他一生便要在此战中画上句号,永无翻身之日。这不正是成王败寇的思想框架吗?许是天公不愿绝他,此战他有幸取胜了。成王败寇的思想在他心中却是越来越严重了,从鸿门宴到发放刘邦去巴蜀,中间多次置范亚父的建议不顾,刚愎自用,骄横不可一世,放虎归山,终铸大错,最终在刘邦大军的层层包围下,项羽在乌江岸边饮恨挥剑自了生命。如此情势,岂不悲哉?
从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勿以名次来决定成败。成王败寇的腐朽观念,只会助长你的骄奢之焰,让你忘乎所以,最终结局只会是玩火自焚,只有时刻把竞争对手放在第一位,不论对手是优是劣,都要尽全力超越对手,良性的竞争和正确的观念才能达成真正的“双赢”。
中国可以算是制作豆腐的鼻祖了,两千年前便有吃豆腐的记载。就因为如此,中国人自以为这是看家本领,独家秘方,无人能超越。时间过去了上千年,但中国人墨守成规,豆腐的制作,无论从配料到加工,都还是无多大变化,循规蹈矩。相反,日本人却是在研究豆腐。他们在中国豆腐的基础上研制出水果味的“彩色豆腐”。如今“日本豆腐”摆上了中国人的餐桌,中国每年要派人员去日本培训做豆腐,如此情势,岂不悲哉?
在豆腐制作这个行业中,中国曾经是成功者,但它的失败也就在于固步自封,成王败寇思想流毒的影响,所以勿以成败论英雄,是很重要的了。没有人一生下就是英雄,你之所以能成为英雄,也是经过了拼搏奋斗才获得这称号。但请别忘了,世界很大,英雄也永远不会只有一个。摆脱成王败寇的枷锁,想在群雄中求生存,只有不断奋斗,鞭苔自己不断进步,或许这样,有一天,你才能真正地傲视群雄。
勿以名次定成败,灭成王败寇之毒焰,燃双赢共进之亮火;勿以成败论英雄,破成王败寇之枷锁,铸警醒鞭策之铁鞭,让竞争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凛冽的寒风,冷月悬空,涛声依旧,同样之景,然而此刻的我却有了一颗不同的心。
篇二:论历史的成王败寇
问,江山万里何人坐拥;诉,千里壮志谁起狼烟。白骨苍苍,埋没谁人成败荣辱?一将功成,岂止万骨成枯灰?观古今,纵沧海,难成百年基业。最是帝相身后事,千古功过后人评。但见古今千载,皆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此皆史之斧钺也。
——引言
坐观古今千百篇书简史籍,不难发现,往往胜利者的形象多是光辉正义,百功无过;而那些失败在一次次政变中的人,往往都是天资平庸、自负小机,嫉妒贤能之人。可事实真是如此?那他们是如何拥有与胜利者一搏的机会?看一看他们失败前的评价就不难发现,其实不然。史载千年,真正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那个又是平庸之辈。估计就连被骂作是白痴的晋哀帝,也不会是那样的昏庸罢。
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已经世人皆知,而他本人亦被当做了无能的代表。可事实果真如此?刘禅投降魏国,真的有错么?那时候的蜀祚是鼎足三国中最为薄弱的,所据不过蜀中天险而已。
而内部的情况,就像钟会在《缴蜀文》中所言一般“曾无宁日,征夫勤卒,难以当子来之民。”
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九伐中原,一步步的耗着蜀国国力,即便是刘禅不投降又能怎样?国祚衰微,即便君主贤能又怎样,不贤能又如何?如何扶得起这被战争拖垮的、本就是弱国的蜀地?
至少我个人认为,蜀祚之衰,错在诸葛亮和姜维,还有历史的趋势,而不单在刘禅之身。
还有所谓的乐不思蜀,对此我只想评价四个字,大智若愚。
若是刘禅他没有说“此间乐、不思蜀。”而是表现的极为聪敏,定然活不过当年。可正是因为他的形象、他所表现的假象迷惑了司马昭,才得以死在司马昭之后,以“安乐公”之名,安享余生,同时蜀地亦免于生灵涂炭。作为三国时期那个群雄割据动乱的时代执政时间最长的君主,绝非泛泛之辈,因为亡国,后世却留下了无能之名?
为什么,因为成王败寇!编写《三国志》的陈寿是蜀国人,他也不是不想给他留一个好名声,而是不能,因为当朝当权者是司马家族的人,他们容不得败者被翻案。
其实说起成王败寇,刘禅并不是不得不提的典型,真正该提的应该是一个深受其害的典型,他一生功绩无数,却被一夕成败抹杀。他就是钟会,灭蜀的那位魏司徒,晋景帝司马师的王佐之才,魏晋人民口中的再世子房。
他本是一个奇谋百出精炼策术的强大谋士形象,淮南三叛有两个是他所平,一计定寿春、久持剑阁、精炼策术、灭亡蜀祚……若是没有成都的那夜烽火,指不定,灭吴的时候也会是他的舞台罢。
“当时夸英俊,时人号子房!寿春多赞画,蜀郡逞轩昂。”只叹是,成都的那夜烽火熄灭了他的一世光辉,只给后人留下一个志大心高,眼高于顶,不自量力的小人形象。
其实不难看出,在他叛乱之前,世人给他的评价是很高的:王佐之才、再世张良、画无遗策……,即使是在能人百出的魏晋,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就连当时的傀儡皇帝曹髦也不得不真心的肯定他的功勋……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屡次拒绝皇帝封赏的人,最后却被魏晋有名的预言家辛宪英、文明皇后王元姬、自己的外甥荀勖说是: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在事纵恣、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
这,估计就是因为他的反叛失败了吧。
成王败寇。关于他反叛的理由也被说成了是早有野心,忘恩负义,大权在手不能自已……可我个人觉得,他的反叛其实是被逼无奈。
有一句话叫做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在那个鼎足三分的时代,灭蜀的功勋很大,甚至大于司马家的一切功勋,正所谓功高震主。
司马昭是什么人?要看他的品性,邓艾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想钟会模仿邓艾字迹陷害邓艾,是他把邓艾当做一块试水石。
在当时世人皆知邓艾的其人根本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更何况是聪明如司马昭?如果仅凭伪书的内容来定罪的话实在是太过于牵强。我想若是司马昭不置可否的话,他相信邓艾不会有不臣之心,容得下自己的臣子,那钟会也不会掀起叛乱罢。只是司马昭却选择顺水推舟,铲除了邓艾。
鸟尽弓藏。他是不是有震慑钟会的目的在内,我们不得而知。其实,一开始司马昭就在钟会身边插了邓艾这个眼线,由此可以看出来,他不信任哥哥的子房。而钟会岂是他囊中之物?他的性子可不允许逆来顺受,正是因为功高盖主,有了邓艾的下场做例子,他才会掀起叛旗,与其坐以待毙,被安上个莫须有的罪名;倒不如放手一搏,成,谋得一方君主之位,败,也不过一死而已。
百年生后事,之于那么倔强而骄傲的他来说,其实不算什么吧。就好比十多年之前他在文人和谋臣这两条路中选择了后者一样,即已抉择便不悔之。
正是因为这两个选择罢,让他,那个魏晋翩翩贵公子的百年身后事中增添了那么多的负面评价,才会让后人对他的人品一味否定,对他的文章一味贬低,甚至只剩散篇。
这便是成王败寇。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成王败寇作文高中的内容,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想了解到更多的高一作文,请多多关注美德网。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您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