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4年,

也便是秦始皇三十三年,

广西合浦悠悠千年海丝始发港 汽车知识

注定被永载史册。

这一年,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大片边陲之后,

进一步将版图扩展到了岭南,

并在岭南地区设立了南海、桂林、象郡。

也是在这一年,灵渠建成利用,

改变了中国航运版图。

作为南流江入海的末了一站、 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一座意为' 江河搜集于海”的古城

逐一广西合浦,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合浦海角亭,始建于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韶光

汉设古城郡 海丝始发港

合浦为何能够成为海丝始发港?

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区位上风决定的。
满载货色的商船可以由合浦溯南流江而上,经桂门关,进入北流河,接西江抵梧州再溯桂江而上,过秦始皇所修灵渠,便可沿湘江进入长江水系。

这是一条沟通岭南与西南、岭北与中原的主要交通线。
凭借这条海丝贸易交通线,合浦港的繁荣盛极一时。
到了公元前 111 年,即西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始设合浦郡,由于海洋贸易的拉动,合浦港口功能早趋完备。
由南流江为纽带而组成的出海通道水运网络,使合浦郡成为汉王朝唯一的一个有要地本地水路直通大海的岭南重镇。
《汉书·地理志》中,一句“自合浦、徐闻南入海”,让中国海上丝路的路径与源流都有了追溯的开端,而合浦便是这个原点。

作为海丝的一大始发港,当时的合浦郡下辖徐闻、合浦、高凉、临允、朱卢五县。
仅合浦县,按当代地理度之,就大致相称于今广西北海、钦州的全部和防城港、玉林的大部及广东廉江等地。
另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叮嘱消磨黄门青鸟使出使东南亚和南亚诸国,携带黄金和各种丝绸纺织品,率领应募的贩子及翻译船队便是从合浦港出发远航,到达马来半岛的都元国、新加坡的皮宗国,缅甸境内邑卢没国、谌离国、夫甘都卢国,印度半岛的黄支国、斯里兰卡的已程不国。
这份史估中最早、最详细的关于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记载,无疑是合浦作为海丝始发港的主要依据。

古城遗址,重现海丝遗韵

合浦出土的铜凤灯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先秦期间,合浦一带已有了航海活动。
两汉时,合浦成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
贸易的频繁往来,使得合浦一度成为岭南的政治、经济重镇。
不过,千百年的光阴荏苒,曾经的海丝繁华古郡和主要的始发港口都已埋在了地下。
如今,随着大浪和草鞋村落两处汉城遗址的被创造和考古挖掘,人们“没有城哪有墓”的迷惑得到理解答,合浦作为海丝始发港的面纱正在逐渐被掀开。

位于合浦县城东北约13公里的石湾镇大浪古城遗址,由城址、城墙、护城河、建筑遗址及码头遗址组成,其西面依托周江,别的三面有护城河环抱,并与古河道相连,印证了文献中对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记载。

两千多年前,这里曾是熙熙攘攘的海上丝绸之路码头和街市。
那时候,年轻的妻子、年迈的母亲在码头上挥泪送别丈夫、儿子,期待着男人们能够从这里扬帆出海,满载而归。
如今的大浪汉城遗址,已经被围起来加以保护,当年的城墙位置已经建起了屋子。
奇妙的是,时隔两千年,如今这些屋子的位置与当年的古城墙位置并无多大偏离,门口以及院子都朝向码头,向着大海的方向。

只管光阴荏苒,有些故事仍旧留下了蛛丝马迹。
创造码头古城,是合浦作为汉代海丝始发港的主要物证,此外,作为一个下辖区域广阔的海丝繁华城,还需找到当时合浦郡的“县治”所在地。
在合浦县城廉州镇附近的草鞋村落,西门江穿过县城后从村落旁经由。
在河边一个阵势稍高的地方,繁盛的竹丛环抱着浩瀚鱼塘和菜地,很少人想到,在它的下面藏着一个惊人的古代制陶工场。

合浦汉代文化馆馆长廉世明说:“草鞋村落如此大规模的官营制陶工场,可能附近便是人们一贯探求的合浦郡治官署遗址。
”当年合浦郡治官署的护城河如今已变成一方方水塘,考古挖掘深坑中的古砖窑、古水井依稀可见,“汉砖唐瓦”在地上随手可得。
草鞋村落汉城址的丰富遗存要素,成为合浦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主要见证。

合浦出土的波斯陶壶

是古街妈祖庙 诉说“始发港”辉煌

据《合浦县志》记载,由于南流江冲积造成的海湾淤积,从西汉到东汉期间,当地文化活动区域每年向西南的海湾方向迁移近 5 米。
而对地质的剖析表明,合浦县城附近的沙岗镇、党江镇、乾江一带,实际是冲积平原,现在这些人烟稠密之地,在西汉海上丝绸之路期间还是舟楫往来的海湾。
在漫长的丝路发展过程中,合浦的海丝贸易集市位置也一度迁移。

本日的廉州镇乾江古圩,还依稀可寻当年合浦作为海丝始发港的辉煌。
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海丝贸易集市,古迹浩瀚,街巷纵横,庭院新奇。
古圩现存六座街庙八个社坛以及六个宗祠,明清期间的青砖高门大宅更是多达三十多座。
在漫长的历史中,乾江是当地主要的集市,又是海丝中外贸易中转站,当年中国的茶叶、丝绸等物品便是通过这些集市,发卖到了天下各地。

乾江古街苏宅

至今,这些街道还留有当年交易的印迹,人们通过海洋贸易得到了大量的财富,建起了高门大宅。
那些历经几百年风雨的大宅子有的保存良好,至今仍在利用。
一所名叫苏宅的老房如今是一个街道卫生所,街坊邻居们除了来这里拿些感冒发热药,更多的是在这里纳凉聊家常。
老宅子门高院深,风凉的海风从海上吹进来,酷暑的夏天在室内也清凉无比。

船厂掠影

作为一个熙熙攘攘的海丝贸易集市,不可或缺的是妈祖庙。
在乾江古圩就留存有这样一座妈祖庙古建筑,当地人称之为天后宫。
它的存在也印证了合浦作为海丝始发港的繁华历史。
当年,航海船工、梢公、乘客、贩子和渔民从合浦港扬帆出海之前,都会到天后宫敬拜,烧喷鼻香祈福,以期能够安然满载归来。
出海归来后也会到天后宫烧上一炷喷鼻香,是为还愿。
在科技相对掉队的古代,没有景象预报,没有雷达,没有导航,一场不可预期的海上风暴足以给在海上讨生活的渔民带来灭顶之灾。
天后宫因此海为生的他们的心灵抚慰,更是最本源的崇奉。

两千年光阴荏苒,沧海桑田,当年的汉代海丝始发口岸岸已经冲击成田,当年的海丝贸易集市如今仍旧人来人往。
而合浦郡治官署遗址,带着光阴的印记,缓缓诉说着当年的久远往事,海风吹过这个“江河搜集于海”的海丝始发港,仿佛带来了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回响。

惠爱桥《古桥,过客》

平凡巷陌 海丝寻踪

如今,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风生水起,带着探寻海丝始发港、当年古汉郡好奇之心的人们,来到合浦。
实在,合浦海丝古郡的人文解读密码,就隐蔽在合浦的平凡巷陌中,散落于当地人清闲生活的角角落落里。
穿着校服的孩子们在当年苏轼与当地文人吟诗为难刁难的海角亭练琴、乘凉、读书;行人们在当年海丝贸易繁华的老街市上匆匆而过;村落民们在古汉城遗址不远处放牛赶鸭,仿佛两千多年来都是这样云淡风轻的样子容貌。

穿城而过的西门江依旧深藏着合浦繁华海丝始发港的清晰印记。
西门江几经蜿蜒弯曲,通向了浩瀚的海洋。
当地提及此江,皆有讲不完的故事。
以前西门江两岸宅前,皆建有码头,用青砖砌成的台阶直通到江面上,人货两通。
一江净水,串起了西门江的千年往事,沿江而居可见柴米油盐;沿江务工,可养一家老小;沿江入海,通达往来可巨室建业。

就在西门江上,横跨着一座建于明正德年间的木桥——惠爱桥。
当地人也称之为旧桥。
别具一格的惠爱桥,全木无钉,古老的惠爱桥至今行人往来如织。
溜达、推车、挑担,不紧不慢行走的人们,尽显小城的清闲清闲。
傍晚时分,海风吹来,顺着西门江拂过两岸的骑楼街,顿时清凉起来。
饭后的老人会在桥上乘凉谈天,不知他们所说的,是否有关当年祖辈沿着这条直通大海的河流,到海上讨生活的久远往事。

暮色西门江—陈伟忠

(来源:东博社/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