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沿着昆明城市主干道公民路一贯向西,快到城市边缘地带,在马街北路社区范围内,溘然重逢一片“洼地”:四周是高楼大厦,但这里彷佛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楼宇低矮破旧,老厂区里挤满了红砖房住宅。
“这里老旧院落多,人口构造杂,根本配套弱,管理做事难”,提及昔日光景,马街北路社区主任汪丽娟一声嗟叹。

老昆明人都知道马街。
历史上滇西的马帮进昆明城前,汇合中在这里理货交易住宿休整,“百年马街”名不虚传。
还曾是西山区政府驻地,出身过新中国第一条电缆线是老工业基地。
俱往矣,如今成了社会管理的“洼地”——社区面积不敷一平方公里,有破产改制企业12 家,老旧家属区28个,流动人口占比近六成。
“脏的没法说,垃圾废品都把公共厕所的门堵了,花坛里搭棚子,树上挂塑料袋”,社区老住户“大萍姐”提及从前一声嗟叹。

公民日报解决社区治理凸起问题 昆明一老旧社区这么做 汽车知识

“大萍姐”张丽萍说的“从前”并不迢遥,半年前即是如此。
原来,马街北路社区的老屋子多被列入开拓商二期拆迁改造范围,有人以为“再忍几年一步登天,无需多此一举再管理”。
西山区委副布告陈净说:区委不这么看。
他剖析,一是拆迁有变数,一期搞了12年还没完,二期群众等得起吗?二是消防、治安等隐患大,群众改进居住环境呼声也很强烈,谁说不改,自己进去住住试试?陈净作为区社会事情委员会布告,更是如坐针毡。

今年3月4日,西山区马街北路社区社会管理专题会召开:19个区级职能部门、3家公共单位紧张卖力人参加。
陈净在会上先放了一组PPT图片:多年垃圾沉积、楼道贴满小广告,有的垃圾桶还上了锁……个中有不少房产便是搬走的公共单位的,而他们的卖力人正在座。
参会者被震荡了,一韶光议论纷纭。
有的说搬走多年领导换了几任,都不知道这里还有屋子。
有的说这些屋子已经卖给私人了,和单位无关。
对付后一种态度,陈净给大家算了一笔账,这些老旧小区,最初房改的时候是按套内面积进行房改的,公共部分的产权人依旧是单位,既然是产权人 ,就得履行主体任务,就有责任把这样院坝管起来。

这个会,正是昆明全市正在实行的“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制度改革:街道社区“点菜”,部门集中办理。
马街北路社区党总支布告白建伟说:有这个机制,基层可以“组织”部门了;党建引领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社会管理的“疑难杂症”党委领导得“挂帅出征”。

这次会议后,马街北路社区公共单位的“一把手”们纷纭带队现场调研,开会办理问题。
期间共清运楼梯间杂物垃圾百余吨,粉刷楼栋内墙29栋,补植绿化400平方米,拆违建、固危房、建车棚,诸多公共单位的老屋子焕然一新。
住在区财政局院坝的张兰花见告,院子里私搭乱建的棚子变成了单车棚,增长了晾衣架和石桌石凳,脏兮兮的老墙都清扫了,如今看看哪里都高兴!

社区党总支组织力增强,不仅表示在“吹哨发令”上,还有“双报到”动员辖区内党员。
依托马街街道“法治大道党建同盟”,汇聚起区级公循分局、审查院、法院、法律局等资源,组织103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居民供应志愿做事。
同时,对居民区所有党员进行摸底,共摸排公示党员91名,个中以前非在册党员65名,党员主动“亮身份、做承诺、当先锋”,有15名党员担当了楼栋长。
有了这两支“党员军队”,马街北路社区党总支“实力倍增”。
马街街道党工委副布告李凡欣认为,发挥党组织浸染便利高效,基层也可以向上级“邀约”,冲破了行政级别界线和条块分割壁垒。

张丽萍所在的院坝是碳素厂老厂区,企业虽未破产,但也停产多年,里面都是红砖房。
来到时,一批老党员、老工人正在新建的“赤色充电站”歇脚亭里读报分享。
张丽萍说,老人们奉献了一辈子,小区公共空间没有,只能在一个大略单纯木棚里歇脚谈天。
对付“弃管”房产和无力改造单位,西山区和马街街道投资兜底改造,这才有了碳素厂居住区的大变革。
环境“美加净”了,居民主动把花坛里的棚子拆了,撒上自己买的花籽,有的种上青菜。

“赤色充电站”里的读报分享,是社会组织“明心社工”组织的,他们还陪老年人谈天,给老年人放电影。
由于有“做事群众经费”,政府可以购买公共做事,约请社会组织参与,马街北路社区的社会管理“为虎傅翼”——社区共14名事情职员,全靠他们做事群众勉为其难。
西山区区委办副主任符月娜先容,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志愿者联动,让社会管理更专业,也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基层吹哨部门宣布”、“动员辖区党员和党建同盟力量”以及社会组织参与“三驾马车”,让马街北路社区党总支的组织力落到实处。
他们还专门成立了马街中南路老旧居民区党支部,由社区主任汪丽娟任党支部布告。
马街街道党工委布告游国强见告,我们不是“堆盆景”,社区坚持“微改造”和投资适度,防止由于未来的拆迁造成摧残浪费蹂躏。
“马街北路社会管理好了,也是为其他区域试验示范”,他说。

马街北路社区的“焕然一新”如何保持下去?陈净先容,除了靠党员志愿者和居民自觉,区里正在预备“准物业”模式,利用“政府拨一部分、居民凑一部分、企业让利一部分”,不久将建立“减量化”的物业做事,让社区居民的旧城改造“过渡期”也充满得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