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改名”仿佛成了“自我改造”“自我标榜”最方便快捷的手段。
明星出道前起一个“艺名”求大红大紫;几十年的“学院”改名“大学”仿佛一夜间便提档升级;而个别城市也打起了地名、路名的主张,指望着一“名”惊人。
日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恩施市发布了一则道路命名、更名公示,拟命名、更名城区60条街道,引发当地舆论质疑。
城市街道命名,本是平凡事。正如公告所说,“城区骨架不断拉开,市政培植日月牙异,城区新增了很多道路”,为新路起名是市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乃至为了与新路达成同等,将之前的个别街道更名也并非不可接管。
以往也有个别城市改名,因短缺文化秘闻、历史印记而被舆论所诟病。但此番,恩施改名,恐怕不是一句“没文化”能概括的。一口气要命名、更名60条街道,且不说这么多街道实在是牵扯浩瀚;单说这名字,的确让很多人“接管无能”。
我们可以先看看这次改名的宗旨——“以做事生态旅游为主题,将八县市地名和州内紧张景点、民族特色融入州城道路命名或更名”。
大略地说,为了推介当地的旅游资源,就直接把这些地名、景点名字拿来当恩施的路名。
举个“栗子”,这次命名更名的11条主干道中包括:建始大道、利川大道、鹤峰大道、巴东大道等,而建始、利川、鹤峰、巴东都是恩施下辖的县或县级市。同理,伍家台路、神龙溪路、齐岳山路等也脱胎于当地的旅游景点。
恩施州行政示意图。
直接把其他地名借来用,很随意马虎造成指称上的混乱,我已经脑补出了这样一组对话:
——儿子,快回家用饭了。
——妈,我已经到了巴东大道,立时回去。
——你去巴东干什么?
——不是巴东,是巴东大道,是神龙溪路阁下的巴东大道。
——怎么又跑到神龙溪去了?
.......
而这,对付像我这样“无导航不出门”的路痴一族来说,更是不堪设想。“我要去恩施的建始大道,不是建始的建始大道”——听到这样的指令,导航恐怕也要缭乱在恩施的风中。
此外,还有网友留言质疑:“很多路已经利用的名字识别度高,且已深入民气。比如金山大道、高旗大道、金龙大道、金凤大道,为什么要改?”
已深入民气而非要改,暴露出的是当地对“民气”的选择性忽略。据公告显示,恩施市民政局已“根据国家、省、州有关地名命名的规定,在搜聚部分社会有名人士、市属各部门见地的根本上,报请市公民政府赞许”。
身份证、户口本、业务执照、邮寄地址等等,道路更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这件与当地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却是“民政局”搜聚“有名人士”和“市属部门”见地拟定和报批的——“民气”则被绕开了。可根据《地名管理条例》,干系管理部门,须要“在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赞许后,予以更名”“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变动”。
不知道“有名人士”能否全权代表当地民众,而当地民众对新名字的这些质疑又能否被听到。一个城市一口气命名、更名60条道路,一方面意味着擦除民众关于历史的影象,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更名后所耗费的各种本钱,还望当地决策者谨严以待。
恩施特色的自然景不雅观和民族风情,想必很多人都有所理解,但靠改街道名字来推广旅游,到底是“帮忙”还是“添乱”,恐怕也值得好好考量一番。
□思凝(媒体人)
编辑 孟然 校正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