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又到了学生、家长、老师,乃至全网热心群众为高三毕业生选专业焦急上火的时候。

如果说高考是独属于考生的战斗,那么报专业则是“上到职场老人,下到求职新手”都能说上话的舆论场。

拼命报上985非热门专业第一天我就后悔了 汽车知识

今年,关于报考的谈论尤为火热:

在一日难似一日的就业形势面前,“给自己、孩子、邻居家小×选个好专业”,愈发变得主要起来,乃至催生了一单就收入上万的“志愿买卖”。

可是所谓的“好专业”,到底是什么?

有没有不坑的专业?

上个月,一份体检职员名单公示,让浙江丽水的小城遂昌县上了热搜。

这份名为《2022年遂昌县面向天下一流大学引进精良毕业生入围体检职员公告》的文件显示,去这座人口不敷20万的小县城竞争奇迹编入场券的,大有人在。

个中,“上海交大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中科大运用化学博士”“复旦大学环境工程硕士”等闪闪发光的学历,照得不少学子内心五味杂陈。

有人对着这份名单总结:这下看出哪些专业不该学了吧?

“生化环材”被不少人称为“最劝退的专业”,近年又捎带上了土木和机器。

实验连轴转,高薪不敢盼;演习在工地,毕业就搬砖。

“生化环材真的没出路吗”,看上去令民气酸

各地的中小学老师、社区干事招聘名单里,都涌现过这些专业的博士硕士前来应聘。

围不雅观群众可能会惊叹于大材小用,而对这些专业的同学来说,一份相对稳定舒适、不用日晒风吹的事情,则更像是权衡利弊后的优解。

土木工程专业的博主@大猛子6月初发布的视频,受访者表示“孩子假如报土木工程,打断她的腿”

理工类有坑,那么人文社科呢?

高考刚结束,“建议家境差的学生慎选文史哲”的话题就上了热搜。

2020年,湖南女生钟芳蓉以676分的高分报考北大考古专业,受到学校的激情亲切欢迎,数十所考古所、博物馆送上了礼物,向她祝贺。

不少网友的第一反应却是:

“家里没矿,别碰考古。
”“报考古白瞎这个分数了。

“大学教授?考古研究员?一年撑去世20万吧?”

缘故原由呢,不外乎是文史哲专业“人为低、岗位少、求职难”。

根据智联招聘的统计,同样的就业形势,今年理学专业毕业生签约的比例有29.5%,工学为17.3%。

措辞类和人文学科的签约率,仅在13%旁边。

人文社科也是“坑”,医学、法学、金融学、打算机等热门专业,总要好得多吧?

这样想的人,还是太天真了。

“只要专业选得好,年年期末像高考”“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

这个天下上,到底有没有好专业?

一劳永逸的“好专业”,

可能不存在

说来说去,“天坑”专业之以是“坑”、好专业之以是“好”,无非是就业、升学、收入、稳定等要素共同浸染下的结果。

以收入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职员,年均匀人为排名第一的行业,猜想之中是打算机行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能做事业”,年均匀人为201506元,一骑绝尘,领先排名第二的“科学研究和技能做事业”近5万元。

想象中操控经济命脉、大家化身“华尔街之狼”的金融业,以150843元的收入,排名第三。

除了薪酬高,好找事情也是“好专业”的标志。

在麦可思研究院体系里,“岗位需求大”“就业率高”的专业被称为“绿牌”。

2017—2021年,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泛码农专业,连续5次入选绿牌专业榜单。

可2022年农历新年前后的“春寒”,让“打算机是好专业”的论调,开始动摇。

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3月,某招聘平台上,处于离职状态的互联网从业者数量不断增加。

1月,离职人数256万;2月,急剧上升到273万;3月,离职状态互联网从业者超过了276万,比较去年同期增长2.1%。

图源/拉勾网《互联网离职人才报告》

“学打算机不愁找不到事情”的铁律,也不再见效,想从事互联网事情的话,要做好简历石沉大海的生理准备:

互联网行业,投递简历后,收到口试邀约的可能性,只有21.6%。

换句话说,每投递10次简历,才能得到2次口试机会,能不能收到offer,又是另一回事。

不同于高考学生家长对打算机专业的神往,身在围城中的人,早已被不屈安感包围。

《互联网人职业安全感报告》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公司发生裁员,你会是被裁员的一个吗?

只有32.35%的人回答了“不会”。

图源/拉勾网《互联网人职业安全感报告》

打算机行业窘境初现,不少曾经的热门专业也同样在就业市场上遇冷:

受各类影响,教诲培训、网络游戏、航空航天、旅游度假等专业已经跌落神坛,乃至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较差的行业”。

CIER指数,反响劳动力市场上职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例的变革,图中大部分较景气的行业,CIER指数环比也不才降(即求职申请人数增加,或招聘需求人数低落)

专业热门,就业遇冷,学子们在演习、学历、简历上“卷生卷去世”,自然也绝不料外。

相声中有一个段子,逗哏调侃捧哏,当年学的是“热门的BB机修理专业”,结果“他还没毕业,BB机毕业了”。

用当下的选择,赌一个4年乃至更久后的“金饭碗”“铁饭碗”,已经越来越难。

同样,用当下的认知,去否定一个专业“没有出息”,也显得太过武断。

比如,名列“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之首的生物类行业,近几年招聘需求不断上升,医疗干系的投资赛道、家当等都变得更火热。

变化多端的就业形势下,旱涝保收、一劳永逸的专业,可能真的不存在。

对普通人来说,

到底什么才是好专业?

“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这句话曾勉励了无数心怀梦想的人。

可这句话还有残酷的背面:如果风口过去了,该怎么办?

“时期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但身为一滴水,我们险些无从判断河流的流向。

作为普通人,如果无法预测行业风口,选择一个上限和下限都在接管范围内的专业,不失落为明智之举。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缘故原由之一,就在于可替代性相对来说更低。

而选择学文史哲,就要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韶光拨回2020年,在欢迎报考考古学的那名女生时,北大说了这样一句话:

“愿你在北大考古,找到毕生所爱。

图源/中国之声

女生自己曾说,想学考古是受同样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影响。

1963年,樊锦诗北大毕业后,放弃了北京或上海的机会,远赴敦煌,在漫天风沙里,与莫高窟相守了半个多世纪。

戈壁滩上环境艰巨,从前间条件有限,曾有敦煌的研究员给家人写信,“早上起床,鼻子上时常会覆盖一层霜,杯子和脸盆里残留的水,则结着厚重的冰凌”。

放弃如今看来“高薪”“稳定”“铁饭碗”的事情,选择了敦煌的人,不止樊锦诗一个。

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有许多大学生、留学生、艺术家,扎根在这座小城里。

“那些先生长西席,以前都是从巴黎、北京、重庆等地来的。
你看那些老照片,穿的西装、旗袍、裘皮大衣什么的,那是很洋派的,你想1940年在一个小小的县城里头,却遇见了这帮人。

不足为奇,就在几天前,云南农业大学一逻辑学子发布的视频,意外火上了热搜。

镜头前,他站在耕地里,一边说“不用挖地”“校园环境幽美”,一边让身后正在挖地的同学“小点声”。

“真不用每天挖地,哎你那个机器小声点”/图源:星视频

晒得黝黑的皮肤,辛劳劳作的场景,让不少网友又发出了“别学农”“云南农业大学招生‘减’章”的调侃。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为什么要一边强调农业主要,一边歧视农学”,“难道搞农业的都是肤白貌美吗?看看袁隆平爷爷”。

我们不能一边崇敬樊锦诗、袁隆平等前辈的奉献精神,一边不分是非黑白地劝退想要接过火炬的后来人。

《武林外传》里,吕秀才有这样一句台词:“与内心的快乐与充足比较,功名利禄算得了什么呢?”

如果热爱做化学实验,常年泡实验室做研究乐此不疲,乃至科研本身就能成为长久兴趣,那别人的“天坑”,可能是你的蜜糖;

如果足够喜好人文哲思、诗酒风骚,就足以让你过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日子;

被称为“天坑专业”的土木工程,贴吧公告里写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高下而求索”……

《博物》副杂志主编、“狐主任”张辰亮在劝告大家不要由于想复制他的奇迹发展轨迹,就头脑一热随着报农学、植保时也说过:

“当年没想到会做本日这些事情,只是以为,做自己喜好的奇迹,该当比其他行业更有信心做好。

当然,一腔热血大概会降温,无法支撑你几十年的职业生涯;精心选择的高薪专业,也可能不如想象中那样美好。

专业的选择,大概就像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那封信:“空话是非很可笑,不论是非有点冥顽不灵(这句话说得很混,你姑且容之)。
最精确的,便是你。

多方网络干系信息,讯问父母师长、亲朋好友,参考就业形势,当然是必须。

但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自己的上风和竞争力,再脚踏实地地积累,也同样主要。

“人这一辈子是给自己过的。

愿你能在人生这片旷野里,听到属于自己的回响,瞥见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小树妈妈,本文转载自"大众年夜众号小树妈妈,深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诲、懂孩子、懂生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只等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