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高爽,若极畅快和豁达,是为朗;

朗秋朗朗如许灼灼其秋 休闲娱乐

炙烈,如尽豪放和不吝,是为灼。

正是:朗朗如许,灼灼其秋!

新华网 达娃 摄

西藏有个地方叫波密,那里有个村落就叫朗秋,也叫栋曲村落。

村落里有个朗秋沟,沟的尽头有座颇有名气的冰川,叫朗秋冰川。

新华网 达娃 摄

“朗秋”这名字,符合我对美好秋天景色的统统想象。

这个“朗秋”,藏语的精确发音实在叫“栋曲”。

新华网 达娃 摄

“栋”,波密藏语中指用粗圆木挖制的木槽;“曲”藏语通指水。
“栋曲”,即阵势似圆木槽子、山泉喷涌的山谷。

新华网 达娃 摄

不知谁人将这个地名音译做“朗秋”,并把它赐予了冰川和峡谷。

那里的秋日,是否真的美如其名、名副实在呢?

入沟

新华网 达娃 摄

刚进入沟口,便已经被迎面而来的雪山、松林和华美张扬的黄、红、紫、绿等色彩包围。

渐入沟中,入鼻全是木头、花草、菌类植物特有的喷鼻香味;入耳皆为鸟鸣、水流和风的声音,无一不在标识此处是真正的大自然,是高原生灵的家园。

新华网 达娃 摄

猴群时时涌如今山林,当我捕捉到强烈晃动的树枝和声声啼鸣,它们的身影已经远去。

这时,我深感自己如此冒昧地进入它们的领地,成了不速之客。

新华网 达娃 摄

在连续向山谷深处挺进的过程里,偶尔与脚夫闲聊,得知由于打猎行为不再是生存所需且已被禁止,山中野生动物日渐增多,也不似过去一样平常畏惧人类。

其间,满眼的绿时时转为张扬的黄,又因刺眼的阳光眨眼间变成了炙烈的红。

新华网 达娃 摄

与其说是上天打翻了调色板,不如说自己已经掉入颜估中来得更加贴切。

那就来一次自由泳,在颜估中向着沟的尽头畅游而去,接管它们的洗礼!

尽头

新华网 达娃 摄

在沟的深处,颜估中更是多出了不少橙和紫,那是来自灌木丛和落叶松的色彩。
尤其是落叶松们,排着队在离雪山和冰川最近的地方,豪放不羁地展示自己的华贵,风儿吹过,抖落一身金针。

新华网签约拍照师 范静 摄

这时回顾走过的山路,容身不雅观赏对面山坡。
在雪山的映衬下,景致变得恢弘而有气势。
空气中夹着雪峰和冰川上吹来的雪,令人稍感寒意。
一个抖动过后,又被热烈的色彩照得暖烘烘,顿时疲累尽消。

新华网签约拍照师 范静 摄

露营地是沟尽头一处开阔的牧场,几间小木屋歪在一片灌木丛中,背后是峭壁绝壁,犹如童话故事中神仙修行之所,觉得随时都会有风致高傲瘦骨如柴的贤人拂袖闲步而出。

新华网 达娃 摄

由这里挺进便是冰川了,冰川之上是巍峨的雪峰。

山谷与冰川的缓冲区,有一片清冽明翠的小湖,落叶松和墨绿杉树排排环绕。

新华网签约拍照师 范静 摄

落叶松在前杉树在后,冰凝般的雪山和冰川巍峨为幕。

新华网签约拍照师 范静 摄

那水边,各色灌木参差而紧密地环抱着,彷佛捧着这一泓明镜,让雪山和冰川、松柏和云杉得以时候对镜装扮。

新华网签约拍照师 范静 摄

统统像是候演的明星,时候准备粉墨登场。

由下而上依次是翠绿的湖面、多彩的灌木、橙黄的松柏、圣洁的雪山和冰川,视野止于峰顶飘渺的云雾和深邃的蓝天。

新华网签约拍照师 范静 摄

这便是一场属于朗秋沟的视觉饕餮,是万物在深秋献给眼睛的大戏。

恢宏犹如狮虎齐至,柔美如若挑纱羞眸。

新华网签约拍照师 范静 摄

冰川脚下的秋夜是静怡的。
然而,正是由于如此的静怡让星空的残酷显得热闹非凡。
天幕便是乐谱,闪亮的星星便是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伴随着不远处潺潺的溪流声,奏响的是一部残酷的乐章。

新华网签约拍照师 范静 摄

连秋夜,在这里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敢言得见最美,但要更美,实难再见!

是的,朗秋的秋无论昼夜,绝对美如其名且名副实在:朗朗如许,灼灼其秋!
(笔墨/达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