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归巢》是一部打磨了近2年的创新作品。
据词作者喻江回顾,2021年底她就写出了初版歌词,歌手谭维维及主创团队为了积累作品素材,专门赴南音的发源地福建泉州采风,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
深入理解了南音的历史背景、演奏规则、曲谱曲牌后,团队带着素材回到北京才终极创作了这部作品。

“南音”,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天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岁首年月次亮相春晚主舞台。
春晚官微最新公开了一组舞台细节图,透露该节目在舞台设计方面,舞美设计团队潜心研究泉州非遗项目,将花灯和大厝的元素进行结合,舞台震荡又细节满满。

春晚公开百鸟归巢舞台细节 谭维维发长文揭震撼开唱幕后 休闲娱乐

22日,谭维维发长文解读这个舞台的背景:“开篇用了传统南音的演奏,也用了他们的特色打击乐器‘四宝’仿照百鸟归巢的群像,而开始的唱腔来自南音古曲谱‘百鸟归巢’里的旋律,我们也正是从这古谱里延展出了新的盛行音乐旋律和色彩。

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
最早的《百鸟归巢》,来自南音四大名谱之一的《百鸟归巢》。
记录“南音”旋律的这个乐谱被称为曲簿,采取专门的工〤谱来记谱,由“指”“谱”“曲”三部分构成。
目前创造的留存韶光最长的南音曲簿,可以追溯到明朝。
而南音发展成熟并广泛流传的期间则是清朝。

2000年和2005年,在中国台湾地区和我国福建泉州,分别发掘出了两本清代南音曲簿,分别是咸丰年木雕版《文焕堂指谱》与道光年手抄本《琵琶指法》,被视为“南音”珍宝。

南音是艺术,也是乡愁。
福建民间流传一句老话——“有闽南人的地方,都有南音”。
泉州籍著名墨客余光中从台湾回到泉州老家时,曾吟诵了他创作南音新诗。
他以诗化措辞概括了泉州的前世今生,也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编辑 段雪莹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