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图源TAKEFOTO
在这些风格、主题和剧情互异的“总动员”电影中,鼎鼎大名的皮克斯动画事情室所推出的一系列“总动员”动画给不雅观众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玩具总动员》(Toy Story)系列、《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美食总动员》(Ratatouille)、《机器人总动员》(WALL·E)等动画电影都成为了随处颂扬的经典。
仔细比照这些“总动员”系列电影的外文名字和中文译名就会创造,电影原名与译名并非完备对应。以皮克斯的这几部电影为例,如果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Toy Story对应的中文译名应为“玩具故事”,Finding Nemo则应翻译为“探求尼莫”,而Ratatouille对应的中文则为“普罗旺斯炖菜”(指用番茄泥罐头、红萝卜、芹菜、洋葱制作的美食)。
那么,在译制这些电影时,制作方和译者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把这些从外文原名来看绝不相关的电影,统一收编到“总动员”大家族中的呢?
首先,我们须要搞清楚“总动员”这个词的含义。
“总动员”是一个有着政治意味的词,它的本意是指“国家把全部武装力量由和平状态转入战时状态,并把所有的人力物力动员起来以备战役须要的紧急方法”或是“为完成某项主要任务动员全部力量”。18世纪末,法国在抗击欧洲干涉军的战役中,进行了具有彻底意义的全国总动员,首创国家总动员制度之先河。
第二次天下大战中,紧张参战首都在战役爆发后相继实施了全国总动员,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对抗,总动员的机遇、程度和效果成为影响战役进程和结局的主要成分。二战之后,总动员制度在许多国家得到确立和发展,并在一些战役中得到运用,也被运用来应对一些巨大自然磨难和突发情形。
让“总动员”淡化政治意味、用做电影名字的做法则最先涌如今我国台湾地区。“总动员”这个词在台湾最初也是有着很强的政治意味。1948年4月,蒋介石政府为挽救陷于严重危急的国民党统治,发布了“全国总动员令”,宣告全国进入“动员戡乱期间”,并于1948年5月10日公布履行《动员戡乱期间临时条款》。只是,蒋介石政权在解放战役中失落掉了民心,终极不得不退守台湾。“动员戡乱”的政治状态在台湾一贯延续了下去,直到《动员戡乱期间临时条款》于1991年破除时为止。可以说,“动员”这个词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在那代台湾民气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记。于是,将那些剧情紧张刺激、涉及多方协力达成某项目标这一主题的电影,翻译成“某某总动员”,倒也就通情达理。
事实上,台湾地区出产的国产电影中也有以“总动员”命名的电影,如1991年在台湾地区上映的由杨静尘执导,午马、郑浩南、大岛由加利等主演的《赌鬼总动员》;在台湾地区译制的影片中,这样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例如,1985年上映的《圣诞总动员》、1990年上映的《妖怪总动员》、1991年上映的《机飞总动员》以及1994年上映的《摇滚总动员》。
而真正带火“总动员”系列电影、让这个词成为“佳构电影”代言词的则是皮克斯的第一部纯电脑制作的三维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Toy Story),该片于1995年上映,环球票房3.6亿美元,得到奥斯卡特殊造诣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最佳原创音乐提名及金球奖音乐笑剧类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原创歌曲提名。这部动画也为皮克斯成为动画霸主奠定了根本,总动员彷佛也成为皮克斯动画的一个标志。
《玩具总动员》的爆火以及后来皮克斯出品的一系列“总动员”动画佳构,电影引入方出于吸引更多不雅观众、增加票房收入的考虑,在译制电影时故意将其处理成“某某总动员”,希望借助此前影片的影响力,形成连锁和带动效应。
另一方面,国产电影制作方也看到了“总动员”所积累的认可度和带来的巨大市场利益,在制作电影时也会考虑以“某某总动员”来命名,如2011年在内地上映的《宅男总动员》,不幸的是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3.6分。由此可见,电影名字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吸引不雅观众的效果,但要真正赢得不雅观众的喜好和口碑,则就须要用品质来说话了。
原标题:“总动员”到底啥意思
文/一勺风
来源/北京
编辑/贺梦禹